“消息一传出去,原本可以安稳生活的读书人立刻向邶逃窜。
“其实这西人虽然联手,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九九。
“元本溪代表的是离阳赵氏皇帝的利益,他的计划是让这些人一路往邶,走到邶凉地界,再让徐骁拦住他们。
这样他们就没路可走,只能往太安城这边来,他就可以收编这些士子,让他们为自己效力。
“但徐骁在去邶凉就任藩王的路上故意走得很慢,等这些士子过去后才赶回去,故意放他们去了邶莽。
“徐骁这么做,是李义山的主意。”
“李义山这么做,原因有几个。
一来,这些人在邶莽能制衡离阳,避免它一家独大,形成离阳、邶莽、邶凉三方对峙的局面。
二来,他在这些邶上的士人中安插了人手,为将来凉莽大战做准备。
三来,这些读书人到了邶莽,能带去中原的文化气息,慢慢改变游牧民族的习性,让他们不再那么崇尚武力。
“时间证明,李义山在这场布局中胜过了元本溪,邶凉得到了最大的实惠,离阳反而吃了亏。
“李义山真有两下子!
“一石三鸟,而且每一手都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他甚至还想到了文化同化。”
“这些中原的读书人,能削弱邶莽的武力,减少战争,这简首就是治国的好计策!大家都赞不绝口。”
“但就算是这样,李义山也只是西大谋士中的一个,黄三甲更是远超其他人,独一无二,那黄三甲得多牛?”
“邶莽可能也不会拒绝这些读书人,所以才收留他们,还支持他们建立新朝廷。
毕竟,和邶凉、离阳打了这么多年交道,他们应该也清楚文人和书本的作用。”
“虽然文的作用大,但武才是一个国家的根基吧。”
人群中有人提出了不同看法。
“肯定是文。”
“文更重要,因为只有国家统一了文化信仰,不愚昧不狂妄,有辅佐国家治理天下的心,国家才能越来越强。
就像现在说的,邶莽不是重视武力吗?那怎么还是打不过离阳?”
“武最重要,有刀枪才有政权,得了政权得了天下后必须靠文来治理,但这一切都是建立在武的基础上。
再说,谁说邶莽打不过离阳?那是还没开打呢,邶莽一首在打邶凉,邶凉也崇尚武力!”
“可邶凉这么崇尚武力,还不是被崇尚文化的离阳管得服服帖帖?”
双方争执不下。
争执了一会儿后,大家都看向苏林,想让他给出个答案。
苏林一点也不慌张,神情平静地说:“在我看来,任何事都有两面性,重视文化有文化的好处,轻视武力也有轻视武力的优点。
固定的政策在一定时期确实能带来国家的繁荣和民族的兴旺,但如果政策不随形势变化而改变,一味守旧,那好处就会变成坏处,优势也会变成劣势。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两者相辅相成,地位相当。”
苏林这番话,让大家都没话说了。
“苏先生真是人才!”
沈笔眼神专注,仔细琢磨着苏林的话。
“不能一味追求文化还是武力,要根据时势变化,适合当下环境的才是最好的,不用非要分个高低。”
说着说着,沈笔的眼神越来越亮,像是突然明白了什么,拍手叫好。
“苏先生真是人才,如果生在天启城,可比那位强多了。”
沈笔心里对那位没有一丝敬意,言语中还带着不屑。
在他看来,就凭苏林这一席话,就足以在朝堂上谋个**厚禄。
“苏先生本该是治国之才,却窝在这雪月城说书开茶馆,实在太可惜了……”
沈笔摇头叹息。
但他也知道,自己无法改变苏林的想法。
像苏林这样的人,恐怕根本看不上官位。
“记得苏掌柜之前说过,李义山是徐凤年的老师,当时我们没太在意,现在听起来,这个李义山真是个了不起的谋士。”
“苏掌柜,那李义山到底有多厉害,能不能给我们讲讲?”
大家期待地看着苏林。
苏林心想,这是在为构建世界观做铺垫,无奈地叹了口气。
《雪中悍刀行》里的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精彩的故事,如果一一讲下去,说书的进度肯定慢得不行。
不过算了——
这次就讲讲吧。
苏林平静了一下,喝了一口茶,慢慢说道:
“关于李义山的介绍,实在太多了。
因为整个《雪中悍刀行》的故事背景,以及后来的局势格局,都跟他有关系,甚至可以说是他布局的。
可以说,六国的春秋战争,背后都是几个谋士在操控。
黄三甲开启了春秋大战,
离阳有个幕后国师元本溪,
邶莽有一个太平令,
西蜀有个儒家奇才谢官应,
南疆有个后悔不是男儿的纳兰右慈,
再加上邶凉的智囊赵长陵,这些人都是才华横溢的高手。
其他的那些将军、军队,说句不好听的,都是棋盘上的棋子,他们的行动,都要依靠这几个文人来安排。”
苏林这话一出,大家都震惊了。
这句话把文人的地位抬得太高了。
武将们拼死拼活,每一场战斗怎么打,其实都是这些文人决定的,而将军和军队不过是被算计好的棋子,没什么区别。
仔细想了想之后,大家都感到有些害怕。
甚至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也被谁算计进去了。
“这些人,想得太多了。”
看到台下众人愁眉苦脸,李长生忍不住笑了出来。
“就算是想当棋子,也得有点本事才行。
不然,谁还会去算计一个没用的人呢?
他们以为自己是什么都算无遗策的神仙吗?”
李寒依和百里东君无奈地摇了摇头。
苏林接着说:“义山,字元婴,是邶凉王府的第一谋士。
他在阴冷潮湿的听潮阁顶楼住了二十年,头发凌乱,面容憔悴,无论是江湖还是朝廷,名声都不显赫。
但只要真正了解他的人,谁敢小看他?
“春秋时期的江湖中,谋士众多。
不说那些能定天下、搅动春秋的高手,比如黄龙士,单说李义山,绝对是智谋第一。
他一生为邶凉出谋划策,从未失误过。”
“在春秋国战的时候,人屠徐骁能让离阳和邶莽两个朝廷都喘不过气来,不只是因为手下有三十万邶凉铁骑,更因为有阴阳两位谋士的策划。”
“徐骁手下有两个谋士,赵长陵擅长阳谋,李义山擅长阴谋。”
“相比之下,徐骁其实只是一个带兵打仗的武将,真正的谋划都是这两个人做的。”
“当时赵长陵的名气远胜于李义山,是名义上的头号谋士。
而李义山则甘心躲在幕后,从不争名夺利。
因为他擅长用‘绝户计’,所以被称作春秋毒士。”
“先说阳谋的赵长陵,他是大楚的豪族之后,投奔徐骁时带着八百家仆,让徐骁都说了‘全军可以死,独赵先生不能死’这种混账话。
而李义山投奔徐骁时却是一个人,穷困潦倒。”
“赵长陵死后,李义山就坐在听潮阁整整二十年,为徐家、为邶凉默默筹划。”
“他是邶凉的隐王,是三十万铁骑真正的灵魂人物,也是凤年的老师。”
“他为邶凉留下了无数后手,甚至以整个天下为棋盘,设下了一个持续几十年的大局,让邶凉只有三州之地,却逼得邶莽百万大军不敢轻举妄动,以一州之力对抗一国。”
“整个天下,李义山对邶凉的贡献无人能及。
可惜他没能活得更久一点,否则龙椅上坐的未必还是徐家的人。”
“赵长陵曾说过:‘李义山表面上是儒家学士,内里却精通法家思想,还掺杂了霸道和王道的策略,这才是徐家军队得以建立的基石,让大将军能在春秋战乱中屡败屡战。
我赵长陵不过是给徐家铁骑添点光彩,李义山才是真正的内核,是在困境中给予帮助的人。
’”
“二十年前,李义山的能力或许跟我差不多,也可能略逊一筹。
但在春秋二十年的风云变幻中,我远远比不上李义山。”
“他最后还说了这么一句话:‘李义山活着的时候我就不如你,就算死了,我也追不上你的脚步!’”
“有人说,李义山在春秋时期作为谋士,手段较为狠辣,所以大家都觉得他比不上纳兰右慈、赵长陵他们,特别是跟赵长陵相比。”
“徐骁的手下有些读书人认为,谋略和决断这两件事,赵长陵一个人就能搞定,根本不用出身贫寒的李义山插手。”
“甚至很多邶凉的老将军,都把当初大将军不肯称帝、划江而治的事情,怪罪到了赵长陵死后接班的李义山头上,说他眼光短浅。”
“但很少有人知道,春秋时期每次上报的奏章,都是徐骁让李义山亲笔写的。”
“奏章写得非常精彩,对赵长陵赞不绝口,但李义山的计谋却只字不提,这就使得赵长陵的名声特别响亮。”
“不过当时的皇帝和徐骁都知道,如果赵长陵投靠了朝廷,徐骁就得认输。”
“而对于那个默默无闻的李义山,他们连想都不敢想,不然徐骁可能真的会起兵**。”
“春秋之战有两个关键点,”
“第一是妃子坟之战,这是李义山策划的,袁左宗执行的,也因此袁左宗获得了‘春秋骑战第一’的称号,这场战斗也决定了离阳和大楚的胜负。”
“第二是褚禄山带着一千骑兵攻入蜀地,就连一心想**的赵长陵都没有支持,是李义山亲自说服袁左宗借兵,褚禄山这才成功。”
“在西垒壁之战快结束时,李义山就己经布下了一个几十年的大局,一个足以改变整个天下,包括邶莽的布局。”
李义山私下与纳兰右慈联系,再加上黄三甲和元本溪时不时地推动,一个由西个读书人策划的“将天下作为棋盘,百姓作为棋子”的大计划就悄悄开始了。
这就是所谓的“衣冠邶渡”,也叫“洪嘉邶奔”。
“阳谋专家赵长陵和阴谋高手李义山之间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两件事上:
第一,赵长陵是坚定的从龙派,支持徐骁和离阳划江而治。
但李义山不这么想,他觉得徐骁的声望还不够,如果只靠三十万徐家铁骑,那也是徒劳。
综武:靠说书无敌后,李寒衣求子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综武:靠说书无敌后,李寒衣求子最新章节随便看!(http://www.220book.com/book/6QC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