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薇真的在溪云村种了一块田。田不大,就在“时光文明馆”后面,一半种着改良后的“西季稻”,一半种着从各个世界带回来的“纪念作物”——有1958年的高产土豆,有魔法世界的荧光草(己驯化,白天是普通绿植,夜晚泛微光),还有非洲村庄的太阳花,花瓣上的纹路和玛塔织的布一模一样。
每天清晨,她都会扛着小锄头去田里忙活。村民们见了,总笑着打招呼:“凌姐,又来‘伺候’你的宝贝庄稼啦?”
“可不是嘛,它们比我记性好,记着每个世界的日子呢。”凌薇也笑,手里的锄头轻轻刨开土,给土豆苗松根。
有时,林晓会带着学生来田里写生。学生们围着荧光草好奇地问:“凌奶奶,这草真的会发光吗?”
凌薇便蹲下来,摸了摸叶片:“夜里会亮,像星星落在草叶上。它来自很远的地方,那里的人用它照亮森林,也照亮心里的希望。”
学生们似懂非懂地记下,画纸上的荧光草旁,多了几颗小小的星星。
吴大娘的孙女阿蓝,常来田埂上陪凌薇说话。她如今己是村里的织布能手,织的“时光纹”布(融合了蓝染、太阳纹和榫卯图案)在网上很受欢迎。
“凌奶奶,昨天有个外国客户,说要把我的布做成礼服,穿去文化展呢!”阿蓝眼里闪着光,“我还跟她讲了玛塔奶奶的故事,讲了您当年去非洲的事。”
凌薇停下手里的活,看着阿蓝:“真好。以后啊,你要把这些故事接着讲下去,让更多人知道,不同的布后面,藏着一样的心意。”
秋天收割时,田里总是最热闹的。阿明的儿子阿禾会来帮忙割稻,他如今是村里的种粮能手,还改良了水稻品种,让“西季稻”的口感更好;皮埃尔从欧洲寄来的面包酵母,被村里的烘焙坊用来做“稻穗面包”,麦香里混着稻米的清甜;阿米娜也托人送来新织的“太阳纹”桌布,铺在田埂上的小桌上,摆着刚煮好的土豆和新蒸的荞麦馒头。
大家围坐在一起吃饭,聊着各自的“时光故事”——阿禾说要把新稻种推广到更多山区,阿蓝说要开个线上织布课,林晓说要修复一批古代织机,让老手艺能“动起来”。
凌薇听着,笑着给每个人碗里添了一勺土豆泥:“慢慢来,日子还长,咱们的故事啊,还能写好多好多页。”
有天傍晚,凌薇坐在田埂上,看着夕阳把荧光草染成金色。口袋里的“时光手账”不小心掉了出来,翻开的那页,正好是她第一次在1958年的车间里写下的字:“今天学会了修车床,赵师傅说,手艺要用心,日子要过实。”
她摸了摸那行字,忽然觉得,这么多年,自己其实一首没离开——从1958年的车间到溪云村的田埂,从跨越时空的奔波到守着一块田的平静,本质上都是在做同一件事:把日子过实,把心意传下去。
晚风拂过,田里的稻穗轻轻摇晃,荧光草开始泛起微光。不远处,“时光文明馆”的灯光亮了起来,隐约能听到志愿者讲解“时光印记”的声音;“时光邮筒”旁,有个小女孩正踮着脚,把写好的信慢慢塞进去,信封上画着一棵小小的“时光之树”。
凌薇站起身,拍了拍身上的土,慢慢往家走。田埂上的影子被夕阳拉得很长,和远处“时光之树”的影子叠在一起,像一条温柔的线,把过去、现在和未来,轻轻连在了一起。
她知道,往后的日子里,她或许会慢慢老去,但田里的庄稼会年年丰收,“时光文明馆”的故事会代代相传,孩子们写的“时光信笺”会按时开启。而这些,就是她留给这个世界,最踏实、最温暖的“时光回响”。
(http://www.220book.com/book/6S1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