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1章 佛道盛行:偶遇高僧or道长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6S9B/ 章节无错乱精修!
 

扬州的晨雾总带着三分水汽与七分禅意。马骥揣着货栈老板给的月钱,踩着青石板路上的露水往蜀冈走去时,衣角还沾着东关街胡饼铺的麦香。前几日帮节度使府的漕船清点货物时受了些累,老板特批他今日休假,他便想着去传闻中香火鼎盛的大明寺走走——都说这寺里藏着高僧,能解世人烦忧,他倒想问问,自己这穿越万里的漂泊,何时是个头。

蜀冈的石阶被岁月磨得发亮,两侧的松柏遮天蔽日,晨雾像揉碎的棉絮缠在枝桠间。越往上走,空气中的檀香越浓郁,混着松针的清香,让人不自觉放慢脚步。转过一道弯,大明寺的山门豁然开朗:红墙如霞,黛瓦似墨,飞檐下悬挂的铜铃被风拂动,发出“叮铃”的轻响,像在吟诵无字的经文。山门前的石狮子历经百年风雨,鬃毛依旧清晰,眼神威严却温和,仿佛在审视每一位来访者的诚心。

“果然是千年古刹的气派。”马骥暗自感叹,跟着香客们缓步迈入山门。大雄宝殿前的香炉里插满了香烛,青烟袅袅升起,顺着飞檐飘向天际。殿内供奉着三世佛,金身璀璨,法相庄严,十几位僧人穿着灰布僧袍,手持木鱼,正在诵经。经文的韵律低沉悠扬,像山涧的清泉流过心田,原本浮躁的心瞬间沉静下来。

香客们或跪或立,双手合十,嘴里念念有词。有白发苍苍的老妪,祈求子孙平安;有衣着华丽的妇人,祷告生意兴隆;还有背着书箱的学子,许愿金榜题名。马骥不敢打扰,沿着回廊往西侧走去,想找个安静的地方歇歇脚。

回廊尽头的石凳上,坐着一位老僧。他须发皆白,用一根素色的布条束着,脸上布满了沟壑般的皱纹,却红光满面,眼神清澈得像山涧的泉水。他手里捻着一串油光发亮的佛珠,每颗珠子都温润如玉,显然己被了无数个日夜。阳光透过银杏叶的缝隙洒在他身上,镀上一层金色的光晕,竟让人生出几分不敢首视的敬畏。

马骥轻手轻脚地走过去,在老僧旁边的空位坐下,大气都不敢出。老僧似乎察觉到了他的存在,缓缓睁开眼睛,目光落在他身上,没有审视,只有温和的笑意:“施主,可是心中有惑?”

马骥一愣,随即窘迫地笑了笑:“大师,我就是来逛逛,没想到打扰您清修了。”

老僧摆了摆手,声音像陈年的檀香,醇厚而温和:“无妨。佛曰‘众生皆有佛性’,施主既踏入此寺,便是与佛有缘。坐吧,陪老衲说说话。”

马骥受宠若惊,赶紧坐首身体:“大师,我叫马骥,从很远的地方来扬州。我看这寺里香客如云,连街头的小贩都能说几句佛经,大唐的人都这么信佛吗?”

老僧捻动佛珠的手指顿了顿,目光望向大雄宝殿的方向,轻声道:“大唐盛世,万国来朝,佛法亦随之兴盛。太宗皇帝曾命玄奘法师西行取经,武后更是敕建白马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但佛法能深入人心,终究是因它能解世人之苦。乱世之中,百姓流离失所,佛讲‘因果轮回’‘慈悲为怀’,能给人心灵的寄托;太平年间,世人追名逐利,佛说‘放下执念’‘明心见性’,能让人守住本心。”

马骥点点头,想起自己在运河上见到的纤夫,他们一辈子拉纤,生活艰辛,或许正是佛法让他们在苦难中找到慰藉。他忍不住追问:“大师,您说因果轮回,是不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那如果一个人做了坏事,下辈子真的会遭报应吗?”

老僧微微一笑,从地上捡起一片刚落下的银杏叶,递给马骥:“施主看这片叶子,春生夏长,秋收冬落,是自然规律;人之一生,生老病死,悲欢离合,亦是因果循环。‘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是世人对因果的浅解,实则‘业’才是轮回的根本。人之所思所想、所作所为,皆为‘业’,‘业’如种子,种善因得善果,种恶因得恶果,并非只在来世,今生便可见端倪。”

马骥着手里的银杏叶,叶子的脉络清晰可见,忽然想起现代的“蝴蝶效应”:“大师,我倒觉得这‘业’有点像我们那儿说的‘蝴蝶效应’——一个小小的举动,可能引发一连串的后果,影响未来的生活。您说的‘今生可见端倪’,是不是就是这个意思?”

老僧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朗声笑了:“施主此喻新奇,却也切中要害。万物相连,牵一发而动全身,便是因果的真谛。就像这运河的流水,看似随意流淌,实则每一滴水珠的去向,都影响着下游的波澜。”他顿了顿,又道,“但佛更重‘当下’。与其纠结来世的报应,不如珍惜今生的时光,多行善事,少造恶业,方能心安。”

马骥想起自己穿越以来的经历:在秦朝误闯军营,在魏晋学翻青眼闹了笑话,在大唐帮纤夫递水、给货栈记账,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举动,或许都是“业”的种子。他望着远处正在打扫庭院的僧人,他们动作轻柔,神情专注,仿佛扫地也是一种修行。

“大师,我总是遇到很多麻烦,有时候觉得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往哪儿走。”马骥说出了藏在心里许久的困惑,“我就像一片落叶,被风吹来吹去,身不由己。”

老僧将银杏叶放回地上,指了指旁边的松树:“施主看这松树,扎根岩缝,风吹不倒,雨打不弯,何也?因其根扎得深,心定如山。人亦如此,遇到麻烦是常态,迷茫也是常态,但只要守住本心,做好当下之事,便不会迷失方向。你帮纤夫递水,是善举;帮货栈记账,是尽责,这些都是在扎自己的‘根’。”

马骥看着那棵松树,枝干挺拔,针叶翠绿,即使在晨雾中也透着坚韧。他忽然明白,自己虽然漂泊,却从未放弃努力,这便是自己的“本心”。他站起身,对着老僧深深鞠躬:“多谢大师指点,晚辈茅塞顿开!”

老僧点点头,闭目继续捻动佛珠:“施主有缘,日后可常来寺中,与老衲一同品茗论道。”

马骥告别老僧,心里轻松了许多。他走到庭院里,见几个僧人正在给佛像献花,便主动上前帮忙。他捧着一束新鲜的菊花,走到佛像前,学着香客的样子双手合十,心里默念:“愿陈老爹的肩膀早日康复,愿老周的货栈能渡过难关,愿自己能在漂泊中找到归宿。” 虽然他不信佛,但这一刻,他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平静。

离开大明寺时己近正午,阳光穿透晨雾,洒在蜀冈的石阶上。马骥肚子饿得咕咕叫,便在山脚下找了个小吃摊,点了一碗扬州炒饭。米饭颗粒分明,配上虾仁、火腿、鸡蛋,香气扑鼻,他狼吞虎咽地吃着,觉得这是来大唐后吃得最香的一顿饭。

吃饱喝足,马骥沿着蜀冈继续往上走,想看看更多的风景。走了约莫半个时辰,前方出现一处道观,与大明寺的红墙黛瓦不同,这道观的墙壁是青灰色的,瓦是黑色的,门口没有石狮子,只有两棵高大的柏树,枝干虬劲,透着一股清幽宁静的气息。门楣上挂着“三清观”的匾额,字迹飘逸,像是用剑刻上去的。

“道教?正好看看佛道有什么不一样!”马骥好奇心起,推开虚掩的木门走了进去。

道观里很安静,没有寺庙的香烟缭绕,只有淡淡的草药香。院子里开辟了几畦药田,种着柴胡、当归、薄荷等草药,绿油油的叶子上还沾着水珠。几个道士穿着青色道袍,有的在药田边除草,有的在石桌上整理草药,还有一个年轻道士正在练剑,长剑划过空气,发出“嗖嗖”的轻响。

那道士约莫三十岁,面容俊朗,眼神锐利如鹰,腰间系着一块玉佩,随着剑法的起落轻轻晃动。他的剑法时而刚劲有力,如猛虎下山;时而轻柔飘逸,似流云拂水,每一个动作都与呼吸完美契合,看得马骥眼花缭乱。

“好剑法!”马骥忍不住拍手叫好。

道士闻声收剑,长剑“唰”地入鞘,转过身来,脸上带着淡淡的笑意:“施主过奖了,不过是闲来无事,练练剑法强身健体罢了。”

“道长,我叫马骥,从外地来扬州。”马骥自我介绍道,“我刚从大明寺过来,听高僧讲了佛法,觉得很有道理,没想到这里还有道观,就进来看看。道教是不是讲究炼丹修仙,长生不老啊?”

道士笑了笑,领着马骥走到石桌旁坐下,给了他一杯用草药泡的茶:“施主所言,乃世人对道教的误解。道教真正的核心是‘无为而治’‘顺应自然’,炼丹修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且并非追求长生不老,而是通过炼丹领悟自然规律,修炼身心。” 他指了指院子里的药田,“你看这些草药,顺其自然生长,方能药效十足;若强行催长,反而会失去药性。这便是道教的‘天人合一’。”

马骥喝了口草药茶,味道微苦,却回甘悠长。他想起现代的“极简主义”,忍不住道:“道长,您说的‘无为而治’,是不是就是不刻意强求,顺应事物的本性?这跟我们那儿的‘极简主义’有点像,不追求过多的物质,专注于内心的快乐。”

道士眼睛一亮,显然对这个说法很感兴趣:“施主此言甚是!‘无为’并非什么都不做,而是‘不为无益之事’。就像这杯草药茶,只需取适量草药,用温水冲泡即可,无需添加糖蜜,否则反而破坏了药效。人亦如此,强求名禄,只会徒增烦恼;简单生活,顺应本心,方能获得真正的快乐。”

他起身从屋里拿出一个青铜炼丹炉,放在石桌上。炼丹炉造型古朴,上面刻着八卦图案,炉口冒着淡淡的青烟。道士指着炼丹炉道:“施主看这炼丹炉,炼丹讲究火候、药材配比,差一分一毫都不行,这便是‘顺应规律’。但炼丹更重‘炼心’,需心无杂念,专注于炉火的变化,方能与自然相通。若心浮气躁,即便药材再好,也炼不出好丹。”

马骥看着炼丹炉,脑子里突然蹦出“化学实验”的念头:“道长,这炼丹是不是跟我们那儿的‘化学实验’有点像?都是把不同的物质放在一起,通过加热等方式产生新的物质?”

道士愣了一下,随即哈哈大笑:“施主比喻新奇!确有几分相似,但炼丹更注重‘心’与‘物’的结合。化学实验追求的是物质的变化,而炼丹追求的是‘身心合一’——通过观察物质的变化,领悟自身的本性。” 他从药田摘了一株薄荷,递给马骥,“施主可闻闻这薄荷,感受一下自然的气息。”

马骥接过薄荷,放在鼻子下闻了闻,清凉的香气瞬间驱散了午后的困倦。他看着院子里的道士们:除草的道士动作轻柔,生怕伤到草药;整理草药的道士神情专注,将每一种草药分类摆放整齐;练剑的道士身姿矫健,与自然融为一体。这便是道教的“顺应自然”吧,不刻意,不强求,与万物和谐共处。

“道长,我听说道教还有‘风水’之说,是不是看房子、墓地的位置能影响人的运气?”马骥想起之前在货栈听老周说过,有人为了选一块“风水宝地”,花了大价钱请道士看地。

道士点点头,语气认真:“风水乃道教之术,讲究‘藏风聚气’,实则是对自然规律的总结。比如房子要选向阳、通风的地方,利于身体健康;墓地要选干燥、开阔的地方,防止棺木受潮。这些都是为了让人更好地适应自然,而非所谓的‘影响运气’。若一味迷信风水,不努力生活,再好的‘风水宝地’也无用。”

马骥恍然大悟,原来风水并非完全是迷信,而是古人对居住环境的经验总结。他想起大明寺的高僧说“做好当下之事”,与道长的“顺应自然”其实殊途同归——都是让人专注于眼前,不被虚妄的执念所困。

夕阳西下时,马骥告别了道士,离开三清观。他站在蜀冈之巅,望着远处的扬州城:运河如一条银色的丝带,缠绕着这座繁华的都市;画舫在水面上缓缓移动,丝竹之声隐约可闻;城墙下的市井灯火渐起,炊烟袅袅。佛道二教,一者讲究“慈悲为怀”“明心见性”,一者追求“顺应自然”“身心合一”,虽然教义不同,却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慰藉。

他摸了摸胸口的挂坠,挂坠此刻传来两种截然不同却又和谐交融的温度——靠近大明寺时,是温暖平和的,像檀香的气息;靠近三清观时,是清凉宁静的,像草药的清香。两种温度交织在一起,形成一种独特的能量,让挂坠的光芒变得柔和而坚定。马骥知道,挂坠不仅吸收了佛道的智慧,更记录下了大唐的包容与多元——正是这种包容,让不同的文化在此共存,让盛世更加鲜活。

“原来大唐的繁华,不仅在于漕船的帆影、胡商的珠宝,更在于人心的丰盈与文化的包容。”马骥心里想,他转身往山下走,脚步轻快,心里对这个时代的热爱又多了几分。他不知道下一站会去哪里,但他知道,这段在扬州的经历,这段与佛道相遇的缘分,会像挂坠的光芒一样,永远照亮他的漂泊之路。

阅读小兵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http://www.220book.com/book/6S9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山歌行之时空浪游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6S9B/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