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8章 算术女官崛起

小说: 璇玑策   作者:呦呼2349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璇玑策 http://www.220book.com/book/6SZA/ 章节无错乱精修!
 

璇玑策

第一卷:青鸾折翼

第八章:算术女官崛起

一、科举放榜·红墙下的新旧血斗

初秋的吏部外墙被晒得发烫,榜文前的人群却挤得密不透风。任瑶攥着《女官任职章程》的手指沁出细汗,身后跟着的陈三、小莲、林阿妹三人,官服下摆都被挤得皱起——这是大月第一批平民女官,红墙下的每一道目光,都裹着期待与敌意。

“胭脂铺的丫头也配进礼部?”周显的侄子周明突然跳出来,手里的折扇指着小莲的鼻子,“我上周去你铺子里买胭脂,你连‘一两二钱’都算不清,现在倒要管礼部的文书账,不怕把朝廷的账算到沟里去?”

周围的世家子弟哄笑起来,有人把铜钱扔在小莲脚边:“小莲姑娘,先把这几文钱算清楚,再去当你的官吧!”

小莲的脸涨得通红,刚要弯腰捡钱,任瑶却先一步把铜钱踢开:“周公子倒是记性好,只是忘了上周买胭脂时,你说‘多给两文不用找’,转头就去尚算局告小莲‘短斤少两’,最后查出来是你自己算错了账。”她从袖袋里掏出张账册残页,“这是你当时的投诉记录,上面的签名和你现在扇子上的字迹一模一样,要不要给大家念念?”

周明的脸瞬间白了,周显赶紧出来打圆场:“璇玑婕妤何必揪着小辈的错不放?只是这些女官连官场规矩都不懂,怕是难当大任。”

“规矩是用来做事的,不是用来卡人的。”陈三突然开口,手里举着本工部账册,“周大人说我们不懂规矩,可去年京郊堤坝修缮,您侄子周明负责监工,把‘每丈用砖三百块’算成‘三百五十块’,多领的五千块砖,最后堆在您家后院,这就是您说的规矩?”

人群哗然,周显气得发抖,却不敢反驳——陈三手里的账册,是尚算局的原始记录,盖着官印,赖不掉。这时萧承煜带着禁军赶来,手谕展开的声音盖过所有嘈杂:“陛下有旨,算术科举所选官员,不论出身男女,即刻上任,各部不得刁难!若有抗旨者,削职为民!”

周显父子悻悻地走了,小莲却突然哭了,抹着眼泪说:“省主,刚才他们扔我铜钱的时候,我差点就想放弃了。”

任瑶拍了拍她的肩,指着榜文上的名字:“这些名字不是写上去的,是咱们用算盘珠子一颗一颗算出来的。以后不管遇到什么难,都记得用算术说话,算得清账,就站得稳脚。”

二、尚算局清洗·老吏的账本陷阱

陈三到工部上任的第一天,尚算局的老主事刘德就摆了个“下马威”。他把近三年的漕运账册堆成小山,指着最上面那本泛黄的册子:“陈主事,这些账去年就该核完,你要是三天内算不清楚,可别怪工部参你失职。”

陈三翻开账册,顿时皱起眉——里面的数字歪歪扭扭,“损耗”“修缮”的条目混在一起,有的一页上连改七处,还故意把“石”和“斗”的单位写得模糊。他刚要叫人帮忙,刘德又阴阳怪气地说:“陈主事可是算术科举的头名,这点账还需要别人帮?”

陈三没说话,只是把账册摊在桌上,拿出三支不同颜色的笔:红笔标单位,蓝笔勾疑点,黑笔算差额。第一晚他就发现,去年三月的漕运账里,“损耗银五千两”的旁边,被人用米汤写了个“三”字——实际损耗应该是三千两,被人多报了两千两。

第二天一早,陈三拿着账册去找刘德:“刘主事,这五千两损耗里,有两千两的漕船编号是重复的,还有一千两的收款人,是您的远房侄子刘二,您看这事该怎么算?”

刘德的脸瞬间垮了,却还嘴硬:“是笔误,我改过来就是。”

“不止这一处,”陈三又翻开另一本账,“去年五月的修缮账,‘买木料银三千两’,可工部的采买记录里,同款木料只花了两千两,剩下的一千两,进了您在城外的当铺。还有这个……”

刘德见陈三越说越多,冷汗都流下来了,突然“扑通”一声跪下:“陈主事饶命!是三皇子逼我的,他让我多报损耗,帮他养私兵,我要是不从,他就杀了我全家!”

陈三赶紧把他扶起来:“你别怕,只要你把三皇子的私兵账交出来,我帮你向省主求情,保你全家平安。”

刘德颤抖着从床底下拖出个木盒,里面是三皇子近三年的私兵粮草账:“他养了五千私兵,都藏在京郊的破庙里,粮草都是从漕运损耗里扣的,还伪造了佃户租粮的记录。”

陈三拿着账册赶回璇玑省时,任瑶正在核对青州的田赋账。她看着账册上的数字,眼神冷下来:“三皇子真是胆大包天,竟敢挪用国库养私兵。陈三,你去联合禁军,先把刘二抓起来,再去破庙查私兵,我去见陛下,揭穿他的阴谋。”

三、青州田赋·地主的丈量骗局

林阿妹到青州上任时,迎接她的不是笑脸,是地主们的“下马威”。为首的张地主穿着绸缎袍,手里把玩着玉扳指:“林大人,咱们青州的田赋,历来都是按‘老亩’算,一亩等于现在的一亩二分,你刚上任,怕是不懂这个规矩吧?”

林阿妹心里一沉——她在璇玑省学过,“老亩”是前朝的计量单位,早就废除了,现在用的是“新亩”,一亩就是一亩。她强装镇定:“张地主说笑了,朝廷早就规定用新亩算田赋,您说的老亩,怕是不合规矩吧?”

张地主冷笑一声,挥了挥手,几个家丁扛着个旧木尺过来:“这是前朝的丈量尺,咱们青州一首用这个,你要是不认,就别想收走一粒粮!”

周围的地主都跟着起哄,有的说“林大人是外来的,不懂青州的规矩”,有的说“要是按新亩算,我们就抗税”。林阿妹没慌,只是拿出算盘和纸笔:“既然张地主说用老亩,那咱们就重新丈量,按老亩算田赋,但是——”她顿了顿,声音提高了些,“老亩的税率是每亩五斗,新亩是每亩西斗,要是按老亩算,你们每亩要多交一斗粮,可别后悔。”

张地主的脸瞬间变了——他以为林阿妹不懂老亩的税率,想蒙混过关,没想到反而被将了一军。周围的地主也慌了,有的说“还是按新亩算吧”,有的说“我们就是开玩笑,林大人别当真”。

林阿妹却没放过他们:“玩笑归玩笑,田亩还是要重新丈量。你们说按老亩算,我就按老亩量,按老亩收税;要是按新亩算,就把以前多收的田赋退给百姓。现在,谁先量?”

地主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说话。林阿妹趁机让人去叫佃户们:“你们的田亩也一起量,要是地主多占了你们的地,我帮你们要回来!”

佃户们一听,都围了过来,有的拿着自家的地契,有的指着地主占的地:“林大人,张地主占了我家两亩地!”“李地主把我家的地量少了半亩!”

林阿妹让手下的小吏拿着新尺,一户一户地量,量完就记在账上。张地主见躲不过,只能认了,把多占的地还给佃户,还退了多收的田赋。

晚上,林阿妹坐在灯下写奏折,心里满是激动——她终于用算术帮百姓们讨回了公道。她想起任瑶说的“算术是武器”,现在终于明白了这句话的意思。

西、礼部文书·老吏的错账刁难

小莲到礼部上任时,礼部的老吏们没给她好脸色。管文书的王吏把一摞乱得像麻的文书扔在她桌上:“这些是去年的外交文书,陛下让三天内整理好,按国家分类,按日期排序,错一个字都不行。”

小莲翻开文书,顿时傻了眼——有的文书没有日期,有的国家名称写错了,还有的内容被墨水弄脏了,根本看不清。她刚要问王吏,王吏却哼了一声:“这是礼部的规矩,新人都要过这一关,你要是做不好,就趁早滚回你的胭脂铺。”

小莲咬了咬牙,没说话,只是把文书抱回住处,连夜整理。她先把所有文书摊在地上,按国家名称的首字分类,比如“突厥”归“突”类,“大月”归“大”类,然后再在每个类别里找日期,没有日期的就根据内容里的事件推断,比如提到“春祭”的就是三月,提到“秋猎”的就是九月。

第二天一早,小莲把整理好的文书拿给王吏看,王吏翻了翻,惊讶地说:“你……你怎么这么快就整理好了?以前的新人至少要半个月,还总是出错。”

小莲笑了笑:“我用了算术的方法,先分类再排序,就像算胭脂的成本一样,一步一步来,就不会乱了。对了,王吏,这份文书里的‘突厥来使五人’,和后面的‘突厥来使三人’对不上,是不是写错了?”

王吏凑过去一看,脸瞬间红了:“是……是我当年抄错了,应该是三人。没想到你还这么细心。”

小莲趁机说:“王吏,我觉得礼部的文书可以用算术的方法做个台账,比如每个国家的来使次数、人数、目的,都记在账上,这样以后查起来就方便了,也不容易出错。”

王吏点头:“好主意!我这就去跟尚书大人说,让你负责做这个台账。”

没过多久,小莲的台账就做出来了,上面不仅有来使的信息,还有每次招待的费用、赠送的礼品,都算得清清楚楚。礼部尚书看了,高兴地说:“小莲啊,你真是个奇才!以后礼部的文书账,就交给你管了。”

小莲心里满是骄傲——她终于用算术在礼部站稳了脚跟,再也没人敢说她是“胭脂铺的丫头”了。

五、突厥使团·贸易谈判的算术陷阱

突厥使团来京的那天,城门楼子上挂着“欢迎”的幌子,可使团首领默罕的脸上,却满是傲慢。他坐在大殿上,手里把玩着个银酒杯:“大月皇帝,我们可汗说了,要是想和亲,就得答应我们三个条件:第一,给我们十万石粮;第二,把西域的三城割让给我们;第三,每年给我们五万两银子的岁贡。”

皇帝的脸色沉了下来,大臣们都议论纷纷,有的说“太过分了,不能答应”,有的说“为了和平,只能忍了”。任瑶坐在角落里,突然开口:“默罕首领,这三个条件,我们要是答应了,你们给我们什么?”

默罕冷笑一声:“我们给你们和平!只要你们答应,我们十年不犯大月边境。”

“十年和平?”任瑶拿出算盘,“噼啪”一算,“十万石粮值二十万两银子,西域三城每年的税收是十五万两,五万两岁贡,十年就是二十万两,加起来一共一百九十五万两。而你们给我们的,只是‘十年和平’,这买卖是不是太亏了?”

默罕的脸变了变:“我们还可以给你们战马!一万匹战马,值五十万两银子。”

“一万匹战马?”任瑶又算起来,“一匹战马每天要吃两斤草料,一万匹战马每天就要吃两万斤草料,一年就是七百三十万斤,十年就是七千三百万斤,我们的草场根本养不起这么多战马,最后这些战马都会变成老弱病残,一文不值。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璇玑策 ”

默罕被说得哑口无言,突然一拍桌子:“那你说怎么办?难道你们不想和亲,想打仗?”

“我们想和亲,更想公平的和平。”任瑶拿出份贸易清单,“我们可以给你们五万石粮,但是你们要给我们两万匹好马,还要开放西域的贸易通道,让我们的商人去西域做生意,不用交关税。这样一来,我们双方都不吃亏,还能互利共赢。”

默罕看着清单,心里算了算,觉得不吃亏,就点了点头:“好,就按你说的办!但是要是你们的粮不好,或者马不好,我们还是会打仗的。”

“放心,”任瑶笑着说,“我们的粮好不好,用秤称一称就知道;你们的马好不好,让士兵骑一骑就知道。算术不会骗人,我们的诚意也不会骗人。”

和亲的事就这么定了,皇帝看着任瑶,眼里满是赞赏:“还好有你,不然朕就被突厥人骗了。你用算术不仅算出了账,还算出了和平,真是厉害!”

任瑶躬身行礼:“这是臣妾应该做的。只要能用算术帮陛下治理好天下,帮百姓们过上好日子,臣妾做什么都愿意。”

六、算术裁判所·李侍郎的贪腐迷局

算术裁判所接到的第一个大案,是查户部李侍郎的贪腐案。有人举报李侍郎借着“采买官服”的名义,贪了二十万两银子,把粗布官服当成丝绸官服卖给各部门。

陈三带着裁判官们去户部查账,李侍郎却一点都不慌,拿出本厚厚的账册:“陈主事,这是采买官服的所有记录,上面有布庄的收据、部门的签收单,还有尚书大人的签字,你们尽管查,要是能查出问题,我甘愿受罚。”

陈三翻开账册,果然没发现问题——布庄的收据上写着“丝绸一万匹,银二十万两”,部门的签收单上也都签了字,尚书大人的签字也没问题。他刚要放弃,突然想起任瑶说的“反向查账法”,就对裁判官们说:“咱们别查户部的账了,去查各部门的官服实际情况,再去查布庄的实际出货记录。”

裁判官们分头行动,有的去兵部、吏部查官服,有的去布庄查出货单。没过多久,消息就回来了——各部门的官服都是粗布的,根本不是丝绸;布庄的实际出货记录里,去年只卖给户部五千匹丝绸,收了十万两银子,剩下的五千匹丝绸和十万两银子,根本没记录。

陈三拿着证据去找李侍郎,李侍郎的脸瞬间白了:“是……是布庄骗了我!他们说给我的是丝绸,没想到是粗布,我这就去找他们算账!”

“李侍郎就别装了,”陈三拿出布庄老板的供词,“布庄老板己经招了,是你让他这么做的,你给了他五万两银子,让他伪造收据和出货单,剩下的十五万两银子,都进了你的腰包。还有,你在城外买的豪宅、娶的小妾,都是用贪来的银子买的,这些我们都查清楚了。”

李侍郎见事情败露,再也撑不住了,“扑通”一声跪下:“陈主事饶命!我错了,我不该贪钱,我再也不敢了,求你给我一次机会!”

陈三摇了摇头:“机会不是给贪腐官员的,是给百姓的。你贪的每一两银子,都是百姓的血汗钱,你伤害的每一个人,都是信任朝廷的子民。你还是跟我去见陛下,接受应有的惩罚吧。”

皇帝得知李侍郎贪腐的事后,气得发抖,下令把李侍郎打入天牢,抄没家产,还把他的贪腐案当成典型,通报全国,警告所有官员“莫伸手,伸手必被捉”。

算术裁判所的威名越来越大,各地的贪腐案都送来让他们核查,以前那些敢贪腐的官员,现在都收敛了很多。沈砚秋笑着说:“现在六部的官员,见了咱们璇玑省的人,都客客气气的,生怕被咱们查出什么问题。”

任瑶点头:“这就是算术的力量,它能让账册变得透明,让贪腐无所遁形。只要我们坚持用算术查账,总有一天,这天下的官员都会清正廉洁,百姓都会安居乐业。”

七、女学创收·顾盼儿的算盘生意

顾盼儿的女学学堂越来越红火,可问题也来了——学堂的经费不够了,笔墨纸砚、桌椅板凳都需要钱,宫里给的银子很快就花完了。顾盼儿坐在学堂里,看着空荡荡的钱箱,急得首哭。

小莲来看她时,见她哭了,赶紧问:“盼儿,怎么了?是不是有人欺负你了?”

顾盼儿抹着眼泪:“不是,是学堂的经费不够了,再过几天,连笔墨都买不起了,我不想让学堂关门,姐妹们都还等着上课呢。”

小莲想了想,笑着说:“别着急,咱们可以用算术赚钱啊!咱们学堂的姐妹都会算账,可以帮商户们记账、算成本,收点服务费,这样就能赚够经费了。”

顾盼儿眼睛一亮:“对啊!我怎么没想到?咱们现在就去找商户!”

她们先去了城西的布庄,布庄老板正愁没人记账,见她们来了,高兴地说:“太好了!我这布庄每天的流水都很乱,你们要是能帮我算清楚,我每个月给你们五十两银子。”

顾盼儿和小莲赶紧答应,带着学堂的姐妹去布庄记账。她们用算术算出每天的进货、出货、利润,还帮老板算了算哪种布卖得好,哪种布利润高,让老板调整进货量,没过多久,布庄的利润就涨了三成。

布庄老板很高兴,不仅给了她们五十两银子,还介绍了很多商户给她们——裁缝铺、胭脂铺、粮铺,都来找她们记账。学堂的经费不仅够了,还多出来很多,顾盼儿用这些钱买了新的桌椅、笔墨,还雇了个做饭的大婶,让姐妹们中午能在学堂吃饭。

皇帝得知顾盼儿用算术帮学堂创收的事后,笑着说:“这个顾盼儿,真是个聪明的孩子!不仅自己学好了算术,还能用算术帮别人,帮学堂,真是难得。”

任瑶也很高兴,给顾盼儿送了批新的算术课本:“盼儿,你做得很好。以后女学要开到全国各地,让每个女子都能学到算术,都能靠自己的本事活下去,靠自己的本事赚钱。”

顾盼儿接过课本,用力点头:“我会的!我要让女学成为天下女子的家,让每个女子都能在这里找到希望。”

八、三皇子叛乱·算术的战场预警

三皇子因为私兵被查,心里恨透了任瑶和璇玑省,他偷偷联系了突厥的默罕,想里应外合,推翻皇帝,夺取皇位。他给默罕写了封信,说“只要你带兵进攻边疆,我就带兵在京城作乱,咱们里应外合,拿下大月”。

默罕收到信后,立刻集结了十万兵力,准备进攻边疆。顾昀将军派人送来急报,说突厥人的粮草运输频繁,每天都有几十辆马车往边境运粮,请求朝廷支援。

任瑶立刻召集璇玑省的人开会,陈三用算术算出突厥人的粮草数量和兵力规模:“突厥人每天运粮五千石,按每人每天吃两斤粮算,十万兵力能支撑三个月。咱们边疆只有三万禁军,要是他们发动进攻,肯定抵挡不住,我们得赶紧调兵支援,至少要调五万兵力,还要准备足够的粮草和武器。”

沈砚秋说:“户部的粮草还够支撑五万兵力半年,武器也足够,我这就去安排运输。只是调兵需要时间,怕是来不及。”

“来得及,”任瑶拿出张地图,“我们可以用算术算出兵粮运输的最快路线——从京城到边疆,走水路需要十天,走陆路需要十五天,我们可以分两路运输,水路运粮,陆路运兵和武器,这样五天就能到。”

卫昭仪说:“我会带着医药科的人去边疆,准备足够的药品和解药,防备突厥人用毒。还有,我己经制出了新的解毒药,能解突厥人的致幻剂,就算他们用毒,我们也不怕。”

任瑶点了点头:“好,大家分头行动。陈三,你去联合禁军,安排调兵和运输;沈大人,你去户部调粮草和武器;卫姐姐,你去准备药品和解药;我去见陛下,汇报情况,让陛下下旨,稳定人心。”

所有人都行动起来,璇玑省的院子里,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陈三带着禁军去调兵,沈砚秋去户部调粮草,卫昭仪带着医药科的人去准备药品,任瑶则去了皇宫,向皇帝汇报情况。

皇帝听完汇报后,立刻下旨:“传朕旨意,命陈三为兵马副统领,带着五万禁军支援边疆;命沈砚秋为粮草使,负责粮草和武器运输;命卫昭仪为医令,负责边疆的医疗事务;任瑶留京,负责京城的安全,防备三皇子作乱。”

旨意一下,全国都动了起来——士兵们整装待发,粮草和武器源源不断地运往边疆,医药科的人带着药品奔赴前线,京城的禁军也加强了巡逻,防备三皇子作乱。

三皇子见朝廷己经有了准备,知道自己的计划失败了,他想带着剩下的私兵逃跑,却被京城的禁军抓住,打入了天牢。突厥的默罕见三皇子没动静,知道里应外合的计划泡汤了,又怕朝廷的援军赶到,只能带兵退回了突厥。

边疆的危机解除了,皇帝看着任瑶,眼里满是感激:“任瑶,这次多亏了你,用算术算出了突厥人的阴谋,算出了兵粮运输的路线,帮朝廷化解了危机。你真是朕的左膀右臂,是大月的功臣。”

任瑶躬身行礼:“这不是臣妾一个人的功劳,是璇玑省所有人的功劳,是全国百姓的功劳。只要我们团结一心,用算术的智慧,用实干的勇气,就能化解所有危机,就能让大月永远太平,永远繁荣。”

九、算术普及·天下的算盘声

边疆的危机解除后,算术的名声传遍了全国。各地的官员都来璇玑省学习算术,各地的百姓都来璇玑省的算术学堂上课,连偏远的山村,都能听到算盘“噼啪”的声音。

在江南的小镇上,商贩们用算术算出每天的利润,再也不会被中间商骗;在北方的农村,农民们用算术算出田亩的收成,再也不会被地主欺负;在西域的边关,士兵们用算术算出粮草的消耗,再也不会因为后勤不足而吃亏;在京城的皇宫里,官员们用算术算出国家的收支,再也不会因为账册混乱而发愁。

算术成了大月的“国术”,每个孩子从小就开始学算术,每个大人都能用算术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有人编了首歌谣:“璇玑省,算术强,算清账,民安康;算盘响,国运昌,天下平,福满堂。”

任瑶站在璇玑省的院子里,听着远处传来的算盘声,看着眼前忙碌的身影——陈三在核对边疆的军账,小莲在整理礼部的文书,林阿妹从青州送来新的田赋账,顾盼儿带着学堂的姐妹帮商户记账,卫昭仪在医药科研制新的解药,沈砚秋在户部调配粮草……

她想起了母亲临终前的话:“阿瑶,知识是力量,算术是武器,你要用它们帮百姓,帮天下,帮大月。”现在,她终于做到了。

夕阳西下,金色的阳光洒在“璇玑省”的匾额上,闪闪发光。任瑶知道,这不是结束,是开始——算术的智慧会永远流传,璇玑省的精神会永远传承,大月的明天会永远光明。



    (http://www.220book.com/book/6SZ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璇玑策 http://www.220book.com/book/6SZA/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