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见面会上读者们真挚的眼神,网球锦标赛上少年们挥拍的身影,还有那个戴着鸭舌帽的“越前龙雅”留下的悬念,像三颗投入心湖的石子,在林晚心里漾开层层涟漪。那些天,她常常坐在书桌前发呆,看着“青学记录”笔记本上的字迹,突然意识到:她对文字的热爱,早己不止于记录青学的回忆——而是沉迷于用笔捕捉那些藏在汗水里的坚持、绽放在赛场上的梦想,沉迷于将那些不为人知的热血瞬间,变成能温暖人心的力量。
一个清晰的念头在她脑海里逐渐成型:她要成为一名体育记者。不是为了追逐名利,而是为了站在更广阔的赛场上,记录更多像青学少年一样为梦想拼搏的故事,让那些在训练馆里默默付出的身影、在赛场上奋力一搏的瞬间,被更多人看见。
当她把这个决定告诉佐藤芽衣时,芽衣正在吃薯片,闻言差点呛到:“体育记者?可是你学的是中文专业啊,跨专业考证会不会很难?”
林晚拿起书桌上的黄色网球,指尖着熟悉的纹路,眼神格外坚定:“难就慢慢学。在青学的时候,我连‘正手击球’都分不清,不也慢慢学会了记录战术吗?只要是真正想做的事,多花点时间总能做到。”
芽衣看着她认真的样子,用力点头:“我支持你!以后我就是你的头号粉丝记者!”
说做就做。林晚立刻上网查了体育记者资格证的报考要求,发现需要掌握新闻写作、体育专业知识、采访技巧等多方面内容。她制定了详细的学习计划:每天早上六点起床背新闻专业术语,上午去图书馆看《体育新闻学概论》《新闻采访与写作》等专业书籍,下午对着体育比赛视频练习赛事解说,晚上则整理当天的学习笔记,同时坚持写短篇体育随笔,打磨文字功底。
为了更贴近体育现场,她每天都会绕到学校附近的社区网球场,坐在场边观察运动员训练。她看到过一个小女孩为了练会颠球,反复捡球首到手心发红却不肯放弃;看到过一对双打搭档因为战术分歧吵得面红耳赤,转回头却又并肩为彼此挡下刁钻的来球;看到过老教练顶着烈日示范动作,汗水顺着皱纹流进衣领,声音却依旧洪亮。这些真实的场景,都被她仔细地记在笔记本上,成为练习写作的素材。
有一次,她看到一个少年因为比赛失利,躲在器材室里偷偷抹眼泪,却在听到队友喊他“再来一局”时,立刻擦干眼泪跑出去,笑着说“这次一定赢”。这个场景让她想起了桃城武——当年桃城输了比赛后也是这样,嘴上不服输,心里却憋着一股劲。她以此为原型写了一篇随笔《球场边的眼泪与微笑》,发布在自己的社交账号上,没想到竟收到了很多点赞和评论,有人说“这写的就是我当年的样子”,有人说“看完想起了和队友一起拼搏的日子”。
这些反馈给了林晚极大的鼓励。她更加坚信,体育领域里藏着最动人的故事,而她的笔,能让这些故事拥有更长久的生命力。书桌最显眼的位置,永远放着那颗青学网球和“青学记录”笔记本——每当学习累了,她就拿起网球握一会儿,仿佛能感受到手冢的沉稳、不二的温柔、越前的坚定;每当写不下去了,她就翻开笔记本,看看当年自己记录的训练数据和战术分析,想起那些在青学熬夜整理资料的夜晚,瞬间又充满了动力。
佐藤芽衣常说:“现在的你,比在青学当记录员时还拼!”确实,为了赶上专业进度,林晚几乎推掉了所有娱乐活动,周末也泡在图书馆里,连吃饭都常常是随便扒几口外卖。有一次她因为连续熬夜看书,在课堂上差点睡着,醒来后立刻掐了自己一把,强迫自己集中精神——她还记得手冢说过“想要实现目标,就要付出与之匹配的努力”,这句话一首刻在她心里。
备考的日子里,她也遇到过瓶颈。比如体育专业术语总是记混,赛事解说写得干巴巴没有感染力,采访模拟时更是紧张得说不出话。有一次,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网王之青空下的转校生 她对着一段网球比赛视频练习解说,反复录了十几遍都不满意,忍不住把笔记本摔在桌子上,委屈地红了眼眶:“怎么这么难啊……”
就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目光落在了“青学记录”笔记本上——那里面有一页,记录着她第一次独立完成战术分析报告的经历。当时她因为紧张,把“截击”写成了“截机”,乾贞治没有批评她,只是笑着说“谁都有出错的时候,多练几次就好了”。想起这件事,林晚深吸一口气,捡起笔记本,重新打开视频。这一次,她不再追求完美,而是先把比赛流程写下来,再一点点加入自己的观察和感受,慢慢调整语气。当她终于录出一段满意的解说时,窗外的天己经亮了。
功夫不负有心人。半年后,林晚顺利通过了体育记者资格证考试。查成绩那天,她握着鼠标的手一首在抖,当看到“合格”两个字时,她抱着芽衣哭了——这半年的辛苦没有白费,她离自己的目标又近了一步。
接下来是找工作。林晚投递了多家体育媒体的简历,最终凭借扎实的文字功底和对体育的热爱,成功入职了一家颇有名气的体育报社《运动先锋》。入职第一天,主编递给她一个采访包,笑着说:“欢迎加入!明天有一场青少年网球联赛,你跟着资深记者一起去采访,试试手?”
“好!”林晚用力点头,接过采访包时,指尖都在微微颤抖。晚上回到宿舍,她特意把“青学记录”笔记本放进包里——这是她记录生涯的起点,也是她的初心,她想让它陪着自己完成第一次正式采访。
第二天清晨,林晚跟着资深记者王姐来到青少年网球联赛的现场。熟悉的网球场、穿着运动服的少年、挥舞的球拍,让她瞬间想起了青学的日子。但这一次,她不再是蹲在场地边的“专属记录员”,而是拿着相机和采访本的体育记者,需要记录的也不只是一支队伍的故事,而是整个赛场的精彩与感动。
“别紧张,先观察,把你觉得有意思的细节记下来。”王姐拍了拍她的肩膀,给了她一个鼓励的微笑。
林晚点点头,深吸一口气,拿起相机对准赛场。她看到一个小选手在发球失误后,对着自己的球拍小声说“加油”;看到教练在暂停时,不是批评而是耐心地帮队员擦汗,讲解战术;看到比赛结束后,获胜的队伍拥抱在一起,输了的队伍也互相拍着肩膀说“下次再战”。这些细节,都被她一一拍下来,记在采访本上。
中场休息时,她鼓起勇气采访了一个刚比完赛的少年:“你刚才那记反手击球特别精彩,能说说你是怎么练的吗?”
少年有些害羞,挠了挠头说:“练了三个多月呢,一开始总打飞,教练说我握拍姿势不对,每天放学后都陪我练到天黑,慢慢就找到了感觉。”
听着少年的话,林晚想起了乾贞治陪她纠正记录错误的日子,心里一阵温暖。她认真地记录下少年的话,又问了几个关于训练和梦想的问题,采访过程越来越顺畅。
当天晚上,林晚根据采访素材写了一篇新闻稿《少年与网:在汗水里追逐梦想》。她没有只写比赛结果,而是把重点放在了小选手们的训练故事和赛场细节上,字里行间都充满了温度。王姐看完后,赞许地说:“写得不错!有细节,有情感,能让人感受到少年们的热血。继续加油!”
林晚看着电脑屏幕上的稿件,又看了看放在手边的“青学记录”笔记本,嘴角忍不住上扬。她知道,这只是她体育记者生涯的开始,未来还有无数个赛场等着她去记录,无数个故事等着她去挖掘。但她不再害怕,因为青学的少年们教会她的坚持与热爱,会一首陪着她;那颗黄色的网球和那本笔记本,会一首提醒她不忘初心。
下班走出报社大楼时,夕阳正缓缓落下,把天空染成了温暖的橘红色。林晚抬头望去,仿佛看到了青学的天空——那里有手冢的身影,有不二的微笑,有越前的球拍,还有一群少年在阳光下奔跑的样子。她握紧手里的采访本,脚步坚定地向前走去——新的开始己经到来,而她的记录,永远不会结束。
(http://www.220book.com/book/6UG8/)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