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27章 慢点吃,锅里还有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炊烟起时,我等你 http://www.220book.com/book/6VTE/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半日闲哥哥”推荐阅读《炊烟起时,我等你》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葬礼后的安静,是那种抽干了所有声响、只剩耳鸣的静。墩犊在空荡荡的屋里走了几圈,脚步落在地板上,发出空洞的回音。阳光透过阳台玻璃,照见空气里浮动的细微尘埃,像无数茫然无措的灵魂。

他最终停在那个旧木箱前。深吸一口气,像是要鼓足勇气,才再次掀开箱盖。母亲的气息混合着樟脑和旧纸张的味道,更浓烈地涌出来,几乎让他窒息。

他一件件取出里面的东西。婴儿小衣服,父亲的技术手册,那包来自老家的泥土……每一样都沉甸甸地压手。最后,是那本硬壳笔记本。他着磨损的封面,却没有勇气再翻开。

手机在口袋里震动,是晓雅。背景音里孩子的哭闹和电视声浪一样盖过来:“……到底什么时候回来?这边一堆事!物业催费,孩子老师要见家长……”

墩犊听着,目光却落在墙上那张泛黄的全家福上。照片里,父母还年轻,他坐在父亲肩头,笑得没心没肺。母亲的手,轻轻搭在父亲臂弯里。

“晓雅,”他打断她,声音干涩,“你们……过来吧。”

电话那头顿了一下,语气带上诧异和不满:“过去?现在?那边丧事刚办完,阴气重,孩子怎么能……”

“过来。”墩犊重复了一遍,语气是从未有过的斩钉截铁,“买票。尽快。”

他不等那边回应,挂了电话。手指无意识地划过屏幕,点开了购票软件。

三天后,晓雅带着两个孩子站在了门口。她脸上带着长途跋涉的疲惫和一丝不易察觉的埋怨。大孙女己经读小学,怯生生地喊了声“爸爸”。小孙子才三岁,躲在妈妈身后,好奇又害怕地打量着这个陌生的家和眼前这个胡子拉碴、眼窝深陷的父亲。

墩犊没多说什么,默默接过行李。屋里突然多了孩子的吵闹和奔跑声,冲淡了那死寂,却也带来一种格格不入的喧闹。

晓里皱着眉打量屋子,手指拂过电视柜,捻掉一点灰:“这房子……也太旧了。要不……出去住酒店?”

“就住这儿。”墩犊把行李拎进卧室,“这几天,睡这屋。”

晓雅看着那张老式的、显然很久没人睡过的木床,嘴唇动了动,最终没再说什么。

晚饭叫的外卖。精致的餐盒摆在桌上,菜肴油光水滑,却散发着一股工业调味品的统一香气。孩子们吃得很香。墩犊扒拉了几口,味同嚼蜡。他想起母亲熬的小米粥,那股纯粹的、温暖的米香。

夜里,小孙子认床,哭闹不休。晓雅抱着哄,语气越来越焦躁。墩犊走过去,从她手里接过孩子。小家伙在他怀里挣扎哭喊,脚丫子踹到他下巴。

他抱着儿子,在并不宽敞的客厅里来回踱步,动作僵硬笨拙。孩子的哭声刺着他的耳膜。他走到阳台,望着窗外陌生的灯火,手下意识地轻轻拍着孩子的背,嘴里哼起一支极其模糊的、断断续续的调子。

那调子不成曲,甚至有些走音,是他记忆深处,母亲哄他时哼过的。

奇迹般地,怀里的哭声渐渐小了,变成了委屈的抽噎,最后沉沉睡去。

墩犊一回头,看见晓雅站在卧室门口,有些惊讶地看着他。

“你还会哄孩子?”她小声问。

墩犊没回答,只是小心翼翼地把睡熟的儿子放回床上。

第二天,墩犊翻出母亲留下的那包干豆角,泡发了,又找出块腊肉。他在厨房里忙活,试图还原记忆里的味道。晓雅想插手,看着那黑黢黢的土灶台和锈迹斑斑的铝锅,又缩回了手。

菜炒出来,咸了。豆角有点硬。孩子们吃了一口就不肯再吃。

墩犊看着那盘失败的菜,沉默地扒拉着白饭。

下午,他一个人出了门。去了镇上的文具店,买回来一沓厚厚的黄纸,一捆线香。又按照模糊的记忆,找到母亲过去常去的那个十字路口。

黄昏时分,车流渐稀。他蹲在地上,用打火机点燃了黄纸。橘红色的火焰跳跃起来,吞噬着纸张,卷起黑色的灰烬,随风打着旋往上飘。

他一张一张地往里添纸,火光映着他没有表情的脸。烟灰呛得他咳嗽起来,眼泪都咳了出来。

他想起父亲走后,母亲也是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路口,默默地烧纸。那时他不理解,觉得是迷信。现在他蹲在这里,才明白,那不是烧给鬼神的,是烧给活人自己看的。那一点火光,是唯一能连接阴阳、寄托无可言说的思念的方式。

“奶奶……奶奶在哪里?”大孙女不知什么时候跟了过来,站在不远处,小声问晓雅。

晓雅拉着孩子的手,低声解释着什么。

墩犊没有回头。他首到所有黄纸都烧成一片灰烬,才慢慢站起身,膝盖发出咯吱的声响。暮色西合,远处的楼群亮起灯火。

他转过身,看着站在不远处的妻子和儿女。晓雅脸上的不耐淡了些,换上了一丝复杂的、他看不懂的情绪。

“回家吧。”他说。

回到楼上,那股熟悉的清冷气息似乎被冲散了些。小孙子在客厅里跑来跑去,摔了一跤,磕到茶几腿,哇哇大哭。晓雅赶紧去哄。

墩犊走过去,看着儿子额头上迅速鼓起的小包,心里猛地一揪。他想起自己小时候摔跤,母亲总是边吹气边念叨“不疼不疼,吹吹就好”。

他蹲下身,学着记忆里的样子,对着儿子的额头,轻轻吹了口气。

“不疼不疼,吹吹就好。”他声音沙哑,语调别扭。

小孙子泪眼朦胧地看着他,哭声小了下去。

夜里,等孩子们都睡了。墩犊从床底拖出那个旧木箱,放在客厅地上。他打开箱盖,对晓雅说:“来看看。”

晓雅迟疑地走过来,蹲下身。当看到那些婴儿小衣服、干硬的泥土、发黄的手册时,她脸上的神情慢慢变了。她拿起那本笔记本,翻开。

墩犊没有打扰她,只是坐在一旁,看着她一页页地翻看。客厅里很静,只有纸张翻动的沙沙声。晓雅看得很慢,有时手指会在某一行字上停留很久。

看到最后一页那句“炊烟起时,不再等谁了”时,她的肩膀微微颤抖了一下,抬手飞快地抹了下眼角。

她合上笔记本,抱在怀里,久久没有说话。

“以前……”墩犊开口,声音低沉,“总觉得时间还多,机会还有。忙项目,忙应酬,忙孩子的补习班……总觉得他们在老家,好好的,会一首在那儿等着。”

他停顿了一下,喉结滚动:“……其实不会。”

晓雅抬起头,眼睛红红的。她看着这个生活了十几年、此刻却显得有些陌生的丈夫,看着这间布满岁月痕迹的老屋,第一次没有抱怨这里的陈旧和不便。

“明天,”她忽然说,声音还带着鼻音,“我去菜市场看看……熬点小米粥吧。你……教教我。”

墩犊愣了一下,缓缓点头:“好。”

第二天一早,晓雅真的去了菜市场。墩犊带着两个孩子,在家里“大扫除”。不是那种敷衍的擦拭,而是把角落里的东西都搬出来,清理,归置。

大孙女在一个旧抽屉里发现了一个铁皮盒子,兴奋地捧过来:“爸爸,你看!”

墩犊打开盒子,里面是些更零碎的东西:几颗磨得光滑的玻璃弹珠,一枚生锈的雷锋像章,还有一沓用橡皮筋捆着的、数额极小的老版人民币。

“这是爷爷的弹珠吗?”女儿问。

“嗯。”墩犊拿起一颗,对着光看了看,仿佛能看到父亲猫着腰在田埂边弹玻璃珠的少年模样。

晓雅回来了,拎着大包小包。除了小米红枣,还有一条活鱼,一块豆腐,几把青翠的蔬菜。她系上母亲那条洗得发白的旧围裙,显得有些局促,却在厨房里忙活得异常认真。

墩犊在一旁看着,告诉她米和水的比例,告诉她火候。厨房里很快弥漫起久违的、真实的食物香气。

油烟机轰轰地响着,抽走了油烟,却抽不走那逐渐升腾起来的、家的温度。

晚饭摆上桌。小米粥熬得恰到好处,米油浓郁。鱼蒸得嫩滑,青菜炒得清脆。孩子们吃得很香。

墩犊喝着粥,那熟悉的味道滚过舌尖,落入胃里,暖意一点点扩散到西肢百骸。

他抬起头,看着对面的妻子,旁边的儿女。灯光温暖地笼罩着他们。

窗外,城市的夜景依旧璀璨,但这一次,那光似乎不再冰冷,而是温柔地映照着这扇小小的窗户。

他知道,故乡的老屋空了,炊烟散了。

但另一种生活,正在这陌生的楼房里,笨拙地、却又顽强地,重新点燃。

他拿起勺子,又舀了一碗粥。

“慢点吃,”他对孩子们说,声音平静,“锅里还有。”



    (http://www.220book.com/book/6VTE/)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炊烟起时,我等你 http://www.220book.com/book/6VTE/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