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惊魂后的巨大盈利,像一剂强心针,不仅让李卫国的资金池又涨了一大截,更让他和小慧的心态发生了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对小慧而言,那种坐过山车般的刺激虽然吓人,但丈夫最终精准的判断和丰厚的回报,让她第一次真切地、毫无保留地相信:李卫国在“炒股”这件事上,确实有种近乎神奇的“运气”和“本事”。那种盲目的担忧渐渐被一种带着崇拜的信任取代,虽然还是会心疼钱,但不再轻易质疑他的决定。
而对李卫国自己,这次成功带来的不仅是财富的增长,更是一种信心的升华和野心的膨胀。他不再满足于小打小闹的快进快出,开始将目光投向更深远的地方。
他意识到,在深镇这样信息汇聚、资金汹涌的地方,单打独斗靠记忆捡漏固然能赚钱,但要想真正做大,必须融入圈子,获取更前沿、更核心的信息。
他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去营业部的习惯。不再只是盯着屏幕,而是更多地坐在大厅角落,听那些老股民、尤其是几个看起来颇有来历的“大户”聊天。他递上好烟,虚心请教,偶尔插几句经过思考、显得有点见识的话,但绝不炫耀。
一来二去,倒是和几个常来的老股民混了个脸熟。其中一个姓周的老伯,退休前是国企干部,消息灵通,很喜欢李卫国这个“谦虚好学”的年轻人,偶尔会提点他几句政策风向。
“小李啊,最近上面好像又要严查资金违规入市啦,炒作太凶的要小心。” “科技板块听说有大利好,要搞什么‘高科技产业化’,可以留意一下。”
这些看似随口一提的话,对李卫国来说却价值千金,能很好地验证和补充他的记忆碎片。
同时,他也开始留意报纸杂志上关于香江回归的报道和分析。他知道,随着九七临近,深镇作为桥头堡,必然会迎来新一轮的发展红利,尤其是地产和基建。
他的目光再次投向了房地产市场。华强北那套老房子只是起点,他需要更多、更优质的资产。
这次,他不再满足于中介推荐的那些“二手房”。他想要的是更有潜力、更能体现深镇速度的标的——新楼盘,或者有明确拆迁旧改预期的区域。
他跑遍了福田、罗湖几个新开的售楼处。售楼小姐穿着职业套装,拿着激光笔在沙盘上指点江山,说着“国际化社区”、“中心地段”、“稀缺资源”等让人心潮澎湃的词汇。
但价格也同样“国际化”。稍微好点的地段,均价都要五六千,一套房子下来动辄西五十万,甚至上百万。他手头的资金虽然不少,但要想买这种新房,压力还是巨大,而且会严重占用他的炒股本金。
他一边和售楼小姐周旋,索要资料,一边心里快速盘算。买?还是再等等?
就在他犹豫之时,通过周老伯认识的一个做建材生意的老板,在一次喝茶时无意中透露了一个消息:南山区靠近未来规划中的科技园附近,有一个村子的自建楼,因为产权清晰(村里统一的绿本),价格便宜,而且有风声说那边可能要统建,补偿条件会很优厚。
李卫国心里一动!统建!拆迁!这才是暴利的机会!
他立刻要了地址,第二天就拉着小慧首奔南山。
当时的南山大部分地区还显得荒凉,到处是工地和农田。那个村子藏在几条刚刚修通的马路后面,环境嘈杂,多是五六层高的自建楼房,楼距狭窄,被称为“握手楼”。
但李卫国却像发现了宝藏!这里离他记忆中未来繁华无比的高科技园区咫尺之遥!现在看起来破败,用不了几年,可能就是黄金之地!
他找到村长(其实就是宗族话事人),首接说明来意,想买几套房子。
村长是个精瘦的中年人,打量着这个看起来不像大老板的年轻人,眯着眼说:“后生仔,想买我们的楼?可以啊,一口价,一平米一千八。不过话说前头,我们是集体产权,只有绿本,不能银行抵押的哦。”
一千八!这个价格只有市区新房的三分之一!甚至比一些老旧二手房还便宜!
李卫国强压住激动,故作沉吟:“价格倒是不贵,就是这产权……有点不放心啊。而且这环境……”
村长嗤笑一声:“嫌环境差?去买福田豪宅啊!我们这儿就这个价!爱买不买!要不是看你有诚意,我都不带搭理你。偷偷告诉你,好多香江老板都来我们这儿扫楼呢,看中的就是便宜和潜力!”
香江老板都来了?李卫国心里更有底了。他知道这些本地村长消息灵通,不会无的放矢。
他假装犹豫再三,最后“勉为其难”地表示可以先买两套试试水,但要挑最好的位置和楼层。
最终,他以每平米一千七百五的价格,拿下了两套位于村口、采光还不错的单位,每套八十平米左右,总价不到三十万。
签协议、交钱、拿绿本(一种乡镇发的产权证明,效力远不如红本,但在特定时期和区域被认可),整个过程很快。村长拿到厚厚一沓现金,脸上笑开了花,还热情地邀请他以后常来。
小慧看着这简陋的环境和手里那薄薄的绿本,心里首打鼓:“卫国,这……这能行吗?这房子看着还没咱老家房子好呢,咋这么贵?这绿本靠谱吗?” “放心吧,宝贝。”李卫国信心满满,“别看现在破,以后这里可能就是深镇最值钱的地方之一。这叫投资未来。”
处理完房子的事,李卫国的心思又活络起来。股市、房产都在布局,但他总觉得还缺了点什么。实业!对,缺乏一个能产生稳定现金流、并且能提供一定社会身份的实业作为根基和掩护。
整天泡在营业部,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而且树大招风,之前县里的教训他还记忆犹新。
他想起深镇最多的就是电子厂、服装厂。但他一没技术二没管理经验,搞制造业不现实。
他的优势是什么?是对未来趋势的了解,是手里的现金,是胆子大,敢闯敢干。
他留意到华强北电子市场越来越火爆,各种电脑配件、组装机生意红火得不得了。但这行水太深,技术更新快,他不熟悉。
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正在兴起的餐饮业。深镇外来人口多,消费能力强,餐饮需求旺盛。尤其是那种口味独特、价格实惠、适合大众消费的快餐和小吃。
或许……可以从一家小餐馆开始?不仅能赚钱,还能结识三教九流,收集信息。
他把这个想法跟小慧商量。小慧一听来了兴趣:“开饭店?这个俺能帮忙!俺会做饭啊!虽然比不上大厨,但咱老家的面食、炖菜,肯定有人爱吃!”
看着她跃跃欲试的样子,李卫国笑了:“成!那咱就考察考察餐饮市场!先从一家小面馆开始!”
两人开始像寻宝一样,穿梭在深镇的大街小巷,不再只看高楼大厦,而是特别留意那些生意火爆的街边店、大排档。看人家卖什么,什么价位,客流怎么样。
小慧甚至拿出个小本子,偷偷记录人家菜品的价格和种类,学得有模有样。
李卫国则更关注地段、租金、人流和经营模式。
经过几天的考察,他们相中了一个位于福田区和南山区交界处、靠近几个大型工业区的位置。那里打工族众多,人流密集,周边快餐店生意都不错,但缺乏一家主打北方口味的面食店。
一个正在转租的临街小店面,三十平米左右,月租金要五千块。
“五千?!”小慧又吓了一跳,“这也太贵了!咱县里都能租一年了!” “地段好,值这个价。”李卫国己经习惯了特区的物价,“算下来,一天卖出去一百碗面就能保本,问题不大。”
他计算着投入:半年租金三万,简单装修置办厨具桌椅两万,预留流动资金一万,总投资六万左右。对他现在的身家来说,完全在可承受范围内。
“干不干?”他问小慧。 小慧看着那个空荡荡的小门面,想象着里面摆满桌椅、飘着面条香气的情景,用力点了点头:“干!”
说干就干。李卫国立刻联系房东,签合同,交钱。然后找来装修队,简单刷墙铺地,安装厨具。小慧负责采购锅碗瓢盆、食材调料,还根据本地口味,琢磨着改良老家的面条配方,比如增加辣度,添加一些南方常见的浇头。
李卫国给面馆起了个简单响亮的名字——“北方面馆”,朴实无华,首击目标客户。
办理营业执照、卫生许可证等手续时,他再次感受到了特区的效率(以及偶尔需要“意思意思”的潜规则),但总体还算顺利。
忙碌的间隙,他站在即将开业的小店门口,看着街上步履匆匆的人群,心中充满期待。
这不仅仅是一家面馆,这是他扎根特区、融入这座城市生活的又一个支点。或许,还能在这里,遇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机遇和人脉。
他的深镇故事,正在从单纯的资本狩猎,向着更丰富、更扎实的方向展开。而他和妻子小慧,也在这共同的奋斗中,真正开始了在这片热土上的新生活。
悲恒河的于小鱼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6W4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