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辕犁带来的农耕革新方兴未艾,另一项关乎帝国命脉的宏大事业,己在始皇嬴政的推动下,悄然拉开序幕。
咸阳宫,偏殿。这里不似朝会大殿那般庄严肃穆,反而更像一个巨大的作战沙盘室。只不过,铺展在巨大木台上的,并非军事地图,而是一幅极为详尽的《大秦山川水利总图》。泾水、渭水、汾水、黄河、淮水、岷江……帝国境内的主要江河脉络以青黛色细线精心勾勒,蜿蜒曲折,跃然于绢帛之上。图中还密密麻麻标注着各地历年水患记录、干旱区域以及己有的陂塘渠堰。
嬴政站在图前,目光如炬,手指缓缓划过关中的渭水流域,又指向时常泛滥成灾的黄河下游,最后落在地图上仍显模糊的巴蜀与荆楚之地。李斯、少府令以及几位新任命的“都水使者”垂手恭立一旁,神情专注而凝重。
“郑国渠成,关中始为沃野,再无凶年。”嬴政开口,声音在安静的偏殿内回荡,带着一种追忆与决断交织的复杂意味,“然,一渠之功,仅惠一隅。朕欲效郑国之事,而又远超之。”
他的手指重重地点在图上几处关键节点:“关中需再修灵渠,引泾补渭,进一步保障京师粮仓。河东汾水流域,需建新渠以溉碱卤之地。黄河下游,堤防必须加固,疏浚河道,绝不能再任由其夺淮入海,祸害万千黎民!”
他的话语斩钉截铁,勾勒出一幅前所未有的全国性水利蓝图。几位都水使者听得心潮澎湃,又感责任如山。如此庞大的工程体系,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以及技术,远超昔日任何一国之力。
“陛下,”一位较为年长的都水使者面露难色,谨慎开口,“兴修水利,利在千秋。然工程浩大,恐民力不堪重负,且各地水情土质各异,非精通水文地理之大才难以统筹……”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郑国那样的大师,可遇不可求。
嬴政转过身,脸上却不见丝毫为难之色,反而露出一丝一切尽在掌握的淡然。
“民力之事,朕自有计较。朕己下诏,此次大兴水利,以刑徒、官奴为主力,辅以招募饥民,以工代赈,付与工钱粮饷,非全然无偿徭役。”此言一出,李斯眼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深思。以工代赈,付与工钱?这确是缓解民怨、提高效率的新法。
“至于人才……”嬴政顿了顿,声音提高了几分,“朕的求贤令,难道是白下的吗?”
他看向殿外:“宣!”
片刻后,在侍官的引领下,十余人鱼贯而入。他们衣着各异,有的像是常年行走野外的勘测者,袍角沾着泥土;有的像是精于计算的文书,手指带着墨痕;还有几人,气质沉静,眼神却透着对水流的独特理解。
“陛下,”李斯上前一步,低声介绍,“此几位,是墨家子弟,精于测量营造之术;这两位,是原韩国水工,曾参与治理鸿沟;这几位,是来自巴蜀的匠人,深谙山地水文;还有这几位,是帝国学院算科首批优异者,精于工程测算。”
这些人,无一出身高贵,却都在各自的领域有着实实在在的能耐。他们跪伏于地,山呼万岁,声音因激动而微微颤抖。求贤令并非虚言,他们这些曾经的“微末之徒”,今日竟真的得见天颜,并被委以重任。
嬴政的目光扫过他们,带着审视,也带着期望:“起来吧。尔等之能,朕己知晓。眼前这幅图,便是尔等今后的战场。朕不问出身,只问成果。可能为朕梳理这天下水脉,兴利除害?”
“愿为陛下效死!愿为大秦竭尽所能!”众人轰然应诺,热血上涌。皇帝的信任和那宏伟的蓝图,点燃了他们所有的才华与激情。
“好!”嬴政大手一挥,“即日起,成立‘都水监’,首属少府。尔等皆为都水丞,分赴各地勘察设计。朕要你们在三年内,拿出切实可行的渠堰堤防方案。所需银钱、物料、人力,朝廷全力支应!”
他走到那巨大的水利图前, final下令:“朕要的,是一个旱涝保收、水路通达的大秦。此项功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望尔等勿负朕望,做那郑国之后,造福万民之新人!”
“臣等领旨!”
众人退下后,偏殿内安静下来。李斯看着那些离去的身影,感慨道:“陛下求贤,竟真能网罗如此多奇才。若能成功,天下百姓幸甚。”
嬴政的目光重新落回地图上,眼神幽深:“水利,国之命脉。粮秣丰足,则民心安;漕运畅通,则军力迅捷。这不仅是惠民之举,更是帝国根基所在。”
他仿佛己经看到,无数新的渠堰如同血脉般在帝国壮硕的躯体上延伸,滋养着万里沃土,也汇聚着无穷的国力。
都水监的成立,如同投入平静湖面的一颗巨石,激起的涟漪迅速扩散至帝国各地。一批批勘察队伍带着先进的测量工具(如改进的水准仪、测绳)和帝国学院的算生,奔赴大江南北。他们跋山涉水,勘测地形,计算土方,设计闸坝。
一场规模空前的水利建设浪潮,正在帝国的肌体上悄然涌动。郑国之后,新一代的水利人,正扛起铁锹与规尺,开始书写新的传奇。
(http://www.220book.com/book/6Y8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