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3章 长安惊见,异类锋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穿越东汉当皇帝,朕的武力值开挂 http://www.220book.com/book/6ZDK/ 章节无错乱精修!
 

疫病消退后的舂陵乡,在秋日的暖阳下焕发出新的生机。渠水潺潺,滋润着两岸的沃土,田地里的庄稼长势喜人,预示着一个丰收的季节。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言谈间总是不自觉地提到刘秀的名字,充满了感激和敬佩。

刘秀的声望在乡里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相反,他更加忙碌了。他组织村民们加固河堤,修缮水渠,为即将到来的秋收做准备。他还利用闲暇时间,向孩子们传授一些基础的算学和农学知识,希望能让他们将来有更好的出路。

阴丽华依旧没有露面,但她的关心从未间断。时常会有阴家的人送来一些书籍、药材,有时是一些关于南阳郡府乃至长安的消息。刘秀知道,这是阴丽华在默默地支持他,为他收集信息,让他能够及时了解外界的动态。

这天,刘秀正在田地里指导村民们如何估算收成,陈老爹匆匆忙忙地找了过来。

“文叔,好事!大好事啊!”陈老爹脸上洋溢着喜悦,手里拿着一封竹简。

“陈老爹,什么事这么高兴?”刘秀放下手中的活计,笑着问道。

“你看这个!”陈老爹把竹简递给刘秀,“郡府来的公文,说要举荐你去长安太学深造!”

“去长安太学?”刘秀有些意外。太学是全国最高学府,只有品学兼优或者有一定背景的人才有机会进入。他一个没落宗室,虽然在乡里有些声望,但怎么会被举荐去太学?

他接过竹简,仔细看了起来。公文上写着,鉴于刘秀在舂陵乡兴修水利、赈济灾民、防治疫病等方面的突出表现,南阳郡府特举荐他进入长安太学学习,为期一年。

“这……”刘秀有些疑惑,“我何德何能,能得郡府如此看重?”

“这是你应得的!”陈老爹拍着刘秀的肩膀,“你为乡里做了这么多好事,有才有德,去太学深造是理所当然的。这不仅是你的荣耀,也是咱们舂陵乡的荣耀啊!”

刘秀沉思片刻,心里隐隐觉得这件事可能与阴家有关。以阴家在南阳的势力,运作这样一件事并非难事。他心中涌起一股暖流,阴丽华总是在他需要的时候,默默地给予他最有力的支持。

“文叔,这是个好机会啊!”陈老爹劝道,“去了太学,能见到更多的大人物,学到更多的知识,对你将来大有好处。”

刘秀点了点头。他也知道,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长安是帝国的都城,太学汇聚了天下的精英,去那里不仅能开阔眼界,增长见识,还能了解朝廷的动向,结识更多志同道合的人。这对于他将来的计划,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去。”刘秀下定决心,“多谢陈老爹告知,我这就回家准备一下。”

回家的路上,刘秀的心情有些复杂。一方面,他对即将到来的长安之行充满了期待;另一方面,他又有些不舍,尤其是对阴丽华。他不知道该如何向她告别,也不知道这一去,何时才能回来。

他走到阴家庄园附近,犹豫了许久,最终还是没有进去。他只是在庄园外的那棵柳树下,静静地站了一会儿,仿佛这样就能感受到她的气息。

“丽华,我要去长安了。”他在心里默默地说,“等我回来,一定会履行我的誓言。”

几天后,刘秀告别了母亲和乡亲们,踏上了前往长安的路。同行的还有几个被举荐去太学的南阳学子,都是些二十岁左右的年轻人,朝气蓬勃,对未来充满了憧憬。

从南阳到长安,路途遥远,足足走了半个多月。一路上,刘秀看到了许多景象,有繁华的城镇,也有贫瘠的乡村;有锦衣玉食的权贵,也有食不果腹的流民。这让他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这个时代的矛盾和苦难,也更加坚定了他改变这一切的决心。

进入长安后,刘秀被这座宏伟的都城震撼了。宽阔的街道,高大的宫殿,往来穿梭的车马,摩肩接踵的人群,无不彰显着帝国都城的气派和繁华。但在这繁华之下,刘秀也敏锐地察觉到了一丝不安的气息。街头巷尾,时常能看到巡逻的士兵;百姓的脸上,大多带着一种小心翼翼的谨慎,缺乏应有的活力。

太学位于长安城南,是一座规模宏大的建筑群,由一座座讲堂、藏书楼、宿舍组成。刘秀等人报了到,被安排在一间宿舍里。同宿舍的还有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的学子,大家初见,互相介绍了一番,气氛还算融洽。

太学的生活紧张而充实。每天清晨,学子们就要起床,到讲堂听博士们讲授儒家经典。博士们大多学识渊博,但思想保守,讲授的内容也多是些老生常谈,缺乏新意。这让习惯了现代思维的刘秀有些失望。

不过,太学里的藏书倒是让刘秀大开眼界。这里收藏了大量的古籍,其中不乏一些珍贵的孤本、善本。刘秀一有时间,就泡在藏书楼里,如饥似渴地阅读着,汲取着知识的养分。他不仅阅读儒家经典,还广泛涉猎法家、道家、农家等各家学说,甚至包括一些天文、历法、数学、医学方面的著作。

在太学里,刘秀还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其中,一个名叫邓禹的南阳同乡,给刘秀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邓禹年纪比刘秀小几岁,但聪慧过人,见识不凡,对时局有着独到的见解。两人一见如故,经常在一起讨论学问,畅谈天下大事。

“文叔兄,你觉得当今新政如何?”一次课后,邓禹问道,语气中带着一丝忧虑。

刘秀叹了口气:“王莽新政,看似美好,实则脱离实际,扰民不浅啊。就拿那王田制来说,本意是想解决土地兼并问题,却触动了太多人的利益,执行起来困难重重,最终受苦的还是老百姓。”

“是啊。”邓禹点头赞同,“还有那币制改革,一改再改,货币种类繁多,换算复杂,搞得市场混乱,民怨沸腾。再这样下去,恐怕会出大乱子。”

刘秀看着邓禹,心中暗暗点头。这个年轻人不仅有学识,还有敏锐的政治洞察力,是个可造之材。他想起历史上邓禹后来成为自己麾下的首席谋臣,辅佐自己成就大业,心中不禁生出几分亲近之感。

“仲华,”刘秀用邓禹的字称呼他,“如今朝廷看似平静,实则暗流涌动。各地流民西起,盗贼横行,绿林、赤眉等义军更是声势浩大。依我看,天下大乱,恐怕为期不远了。”

邓禹眼中闪过一丝惊讶,随即郑重地点了点头:“文叔兄所言极是。我也有同感。只是,我们这些太学生,空有报国之心,却无报国之门啊。”

“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刘秀说道,“我们现在要做的,就是努力学习,增长才干,等待时机。一旦时机成熟,我们就能挺身而出,为天下苍生做些实事。”

邓禹看着刘秀,眼神中充满了敬佩和认同:“文叔兄高见。邓禹愿与文叔兄共勉。”

在太学的日子里,刘秀除了学习和与邓禹等人交流,还时刻关注着朝廷的动向和王莽的新政。他发现,王莽的许多改革措施,虽然立意高远,却过于理想化,缺乏可操作性,而且执行过程中弊端丛生,不仅没有解决原有的问题,反而引发了更多的矛盾。

他越来越觉得,王莽这个人很奇怪。他的思想似乎超越了这个时代,提出的一些理念,如土地国有、均贫富等,甚至有些接近现代的社会制度。但他的做法又极其迂腐、固执,完全不考虑现实情况,强行推行,结果适得其反。

“难道王莽也是……”一个大胆的念头在刘秀心中闪过,但他很快又否定了。毕竟,这些都只是他的猜测,没有任何证据。

这天,太学的一位博士带领学子们参观皇家仪器库。这里收藏了许多用于观测天象、制定历法、测量土地的精密仪器,大多是由专门的工匠精心打造的,穿越东汉当皇帝,朕的武力值开挂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穿越东汉当皇帝,朕的武力值开挂最新章节随便看!代表了当时最高的科技水平。

学子们兴致勃勃地参观着,不时发出惊叹之声。刘秀也看得很认真,他对这些古代的科技成果很感兴趣,试图从中了解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

在仪器库的一个角落里,刘秀看到了一件奇怪的东西。那是一个青铜制作的工具,大约一尺多长,由主尺和游标尺两部分组成,上面刻着细密的刻度。主尺上的刻度与常见的尺子相似,但游标尺上的刻度却有些不同。

刘秀的心脏猛地一跳,一种难以置信的感觉涌上心头。这件东西,怎么看都像是现代的游标卡尺!

他走上前,仔细观察着这件青铜工具。主尺和游标尺可以相对滑动,游标尺上的刻度比主尺上的刻度略短一些。他试着滑动游标尺,发现通过主尺和游标尺刻度的对齐,可以精确地测量出物体的长度,精度甚至可以达到毫米级别。

“这……这是……”刘秀的声音有些颤抖,他几乎可以肯定,这就是一件游标卡尺!

在现代,游标卡尺是一种常用的精密测量工具,发明于17世纪的欧洲。而在两千多年前的汉代,怎么可能会有这样的工具?

“博士,请问这件仪器是做什么用的?”刘秀强压着内心的激动,向旁边的博士问道。

那位博士捋了捋胡须,有些得意地说道:“这件仪器名叫‘青铜卡尺’,是当今陛下(指王莽)亲自下令制作的。它可以精确地测量物体的长短、粗细、厚薄,比传统的尺子要精确得多。陛下真是天纵奇才,竟然能想出如此精妙的设计!”

果然是王莽!

刘秀的心中掀起了惊涛骇浪。如果说王莽的一些改革措施还只是思想超前的话,那么这件青铜游标卡尺,就完全超出了这个时代的科技水平。这绝不是一个古代人能够凭空想象出来的!

一个大胆的、甚至有些荒谬的念头再次在他心中升起:王莽,难道也是一个穿越者?

这个念头让他浑身一震。如果这是真的,那么一切就都解释得通了。王莽那些超前的改革理念,那些脱离实际的政策,以及这件远超时代的青铜游标卡尺,都可以用他是一个穿越者来解释。

可是,如果王莽也是穿越者,为什么他的改革会搞得如此糟糕?为什么他不能像自己一样,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改变这个时代?

刘秀想不明白。但他可以肯定的是,王莽这个人,绝对不简单。他和自己一样,都是这个时代的“异类”。

“文叔兄,你怎么了?”邓禹注意到刘秀的神色有些异常,关切地问道。

“没什么。”刘秀回过神来,掩饰住内心的震惊,“只是觉得这件仪器很精妙,有些惊讶罢了。”

他不再多看那件青铜卡尺,转身跟着众人继续参观。但他的心思己经不在那些仪器上了,脑海里全是关于王莽的猜测和思考。

如果王莽真的是穿越者,那么他就是自己最大的对手。一个拥有现代知识,却推行着激进、脱离实际政策的穿越者,远比一个纯粹的古代帝王更加危险。

刘秀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他原本以为,自己拥有历史知识和现代思维,在这个时代己经占据了很大的优势。但现在看来,他可能遇到了一个同样“开挂”的对手。

这场较量,恐怕比他想象的要艰难得多。

西

参观完仪器库,刘秀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独自一人来到太学的一处僻静角落,坐在一棵大树下,梳理着纷乱的思绪。

青铜卡尺的出现,像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他心中激起了层层涟漪。他不得不重新评估王莽这个人,重新审视自己所处的局势。

如果王莽是穿越者,他为什么要推行那些看似理想主义,实则弊端丛生的改革?是他对历史了解不深,对古代社会的复杂性认识不足?还是他过于自负,认为凭借现代知识可以强行改变一切?亦或是,他有着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刘秀倾向于第一种可能。从王莽的改革措施来看,他似乎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等现代理念有所了解,但却生搬硬套地运用到古代社会,完全不顾及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社会结构,结果自然是水土不服,引发了更大的混乱。

这也给了刘秀一个警示:即使拥有现代知识,也不能轻视这个时代的复杂性,不能急于求成。改革必须循序渐进,因地制宜,否则只会适得其反。

“王莽啊王莽,如果你真的是穿越者,那你可真是个失败的穿越者。”刘秀喃喃自语。

但他也不敢掉以轻心。王莽虽然改革失败,但他毕竟掌握着整个帝国的权力,拥有庞大的军队和资源。而且,他既然能造出青铜卡尺,说不定还掌握着其他超越时代的科技。如果他把这些科技用于战争,那将会是巨大的威胁。

刘秀想起了历史上的昆阳之战,想起了那场被称为“位面之子”对决“穿越者”的经典战役。当时的刘秀,凭借着一场诡异的陨石雨,以少胜多,大败王莽的百万大军。现在想来,那场陨石雨,会不会也是王莽试图运用某种科技手段造成的,结果却失控了?

这个想法让刘秀不寒而栗。他意识到,自己必须尽快成长起来,积蓄力量,做好应对各种突况的准备。

“看来,长安之行,比我想象的更加重要。”刘秀站起身,眼神变得坚定起来。

他不仅要在这里学习知识,结识人才,更要深入了解王莽的动向,探查他的底细。他要弄清楚,王莽到底是不是穿越者,他还有哪些底牌,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接下来的日子,刘秀更加努力地学习,同时也更加密切地关注着朝廷的动向。他利用课余时间,走访长安的大街小巷,与各种人交谈,收集信息。他还经常与邓禹等人讨论时局,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担忧。

邓禹等人虽然不知道刘秀心中关于“穿越者”的猜测,但也感受到了他的紧迫感和使命感。他们被刘秀的远见卓识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所打动,更加坚定了追随他的决心。

在太学里,刘秀也遇到了一些对王莽新政不满的学子和博士。他们经常在一起秘密讨论,批判新政的弊端,探讨救国救民的方略。刘秀在这些讨论中,往往能提出一些独到而深刻的见解,赢得了大家的尊重和认可。

随着对王莽新政的了解越来越深入,刘秀越来越确信,这个政权己经腐朽不堪,灭亡是迟早的事情。而他,必须在这场大乱中,抓住机遇,积蓄力量,为将来的崛起做好准备。

他时常会想起南阳的阴丽华,想起她的善良、智慧和支持。每当这时,他的心中就会充满温暖和力量。他知道,无论前路多么艰难,他都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丽华,等着我。”刘秀望着南阳的方向,心中默念,“我一定会回去的。到那时,我会带着足够的力量,保护你,保护我们的家乡,改变这个乱世。”

长安的秋天,天气渐渐转凉。刘秀站在太学的操场上,望着远处巍峨的宫殿,眼神中充满了坚定和自信。他知道,一场风暴正在酝酿,而他,己经做好了迎接挑战的准备。

王莽这个“疑似穿越者”的存在,让他感到了压力,但也激发了他的斗志。他相信,凭借着自己对历史的了解,对现实的把握,以及脚踏实地的努力,一定能够战胜这个强大的对手,实现自己的理想,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时代。

太学的学习生活还在继续,但刘秀的心境己经完全不同。他不再仅仅是一个寻求知识的学子,更像是一个潜伏在敌人心脏里的战士,时刻准备着出击。他知道,自己的长安之行,将会是他人生中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http://www.220book.com/book/6ZD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穿越东汉当皇帝,朕的武力值开挂 http://www.220book.com/book/6ZD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