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河殊途:两个部落的生存突围
公元前2052年,中南半岛与西域的文明发展正经历“从迁徙到定居”的关键转折。湄公河上游的“河谷部落”因洪水失去耕地,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部落”则受沙漠扩张威胁。两个相隔万里的部落首领——黄巢与方腊,在同一年作出“择地筑城”的抉择,在陌生土地上开辟新的生存空间。
中南半岛的黄巢,是湄公河上游“稻禾部”的首领。这个以刀耕火种为生的部落,因连续两年的湄公河汛期提前,冲毁了半数的青稞田与聚落。三十西岁的黄巢,因擅长用青铜刀开辟梯田被称为“劈田者”,他看着族人只能靠采集野果充饥,心中萌生了“向下游寻找平坦谷地”的念头——此前,部落的行脚人曾提及,湄公河中游有“开阔的平原,水稻一年三熟”。
西域的方腊,则是塔里木盆地边缘“胡杨部”的首领。部落世代依赖绿洲农耕与商路贸易,却因沙漠连年东扩,吞噬了三座小型绿洲,赖以生存的“玉石商路”也因部落冲突中断。三十五岁的方腊,因曾带领族人在沙漠中找到新水源得名“寻水客”,他在一次探路中发现,孔雀河下游的“库尔勒绿洲”水草丰美,且处于商路交汇处,或许能成为部落的新家园。
这一年春分,黄巢带领族人沿湄公河向下游迁徙,方腊则率领部落向库尔勒绿洲进发——一处是湿热的河谷平原,一处是干旱的沙漠绿洲,即将见证两个方国的诞生。
二、东齐立国:万象的“湄公稻城”
万象在稻禾部语言中意为“檀木之城”,它坐落在湄公河中游的冲积平原上,西靠长山山脉,东接湄公河,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气候湿热,适合水稻生长。黄巢第一次抵达万象,是在一次寻找新耕地的考察中——当他穿过茂密的热带丛林后,眼前的平原上长满了野生水稻,湄公河在此流速平缓,岸边的檀木林郁郁葱葱。
“这里能种出吃不完的稻米,能造最结实的木城!”黄巢回到部落后,立即召集族人议事。有长老担忧热带丛林的瘴气与猛兽,黄巢却举起从万象带回的稻穗与檀木:“瘴气能用药草驱散,猛兽能设陷阱捕杀,但错过这片平原,我们只会饿死。”他带领族人制作防蚊的草绳,准备治疗瘴气的草药,开始向万象迁徙。
公元前2052年夏,稻禾部三千余人沿湄公河迁徙。队伍以竹筏为主要交通工具,载着稻种、农具与老弱妇孺,顺流而下。途中,他们遭遇过湍急的险滩,有五艘竹筏被撞碎;还遭遇过擅长射箭的“丛林部落”袭击,损失了十余名勇士。黄巢没有退缩,他让族人将竹筏连成长队,在两侧安排弓箭手防御,最终用了二十天抵达万象。
抵达后,黄巢立即着手建城。他利用万象丰富的檀木与竹子,建造了“竹木城”——城墙沿湄公河与丛林边缘修建,用粗壮的檀木打入地下作为支柱,中间填充竹子与黏土,高达两丈,设有三座城门;城内沿河流布局,分为“农耕区”“手工业区”与“居住区”:农耕区开垦出大片水稻田,挖掘了纵横交错的灌溉渠,引入湄公河水;手工业区搭建了竹编作坊与木工作坊,用竹子编织器皿,用檀木打造船只;居住区则是用竹木与茅草建成的高脚屋,避免地面潮湿与蛇虫侵扰。
建城期间,周边的“象部落”曾因争夺水源前来挑衅。象部落人骑着大象冲击城门,竹木城墙一度出现缺口。危急时刻,黄巢让族人将提前准备的燃烧竹枝扔向大象,受惊的大象西处逃窜,反而冲乱了象部落的阵型。黄巢趁机率领勇士反击,不仅击退敌人,还缴获了两头小象。战后,黄巢派人将象牙饰品送给象部落首领,达成和解协议,两个部落共同开发湄公河资源。
公元前2052年秋,万象城建成。黄巢在稻田边举行立国仪式,将国号定为“东齐国”——因稻禾部的图腾是“东方神鸟”,取“东方齐盛”之意。仪式上,族人捧着金黄的稻穗围成圆圈,黄巢举起盛满米酒的陶碗高喊:“从今天起,东齐国将像湄公河一样绵延,像檀木一样坚固!”湄公河上,数十艘竹筏同时鸣响木鼓,声音与稻田里的蛙鸣交织在一起。
三、永乐肇始:库尔勒的“绿洲商堡”
库尔勒在胡杨部语言中意为“眺望沙漠的城”,它坐落在孔雀河下游的绿洲上,北靠天山山脉,南接塔克拉玛干沙漠,既有孔雀河提供灌溉水源,又处于“玉石商路”与“丝绸商路”的交汇处。方腊第一次来到库尔勒,是在一次寻找新绿洲的探路中——当他穿过戈壁滩后,眼前的绿洲上长满了胡杨树,孔雀河蜿蜒流过,岸边的田野里能种植小麦与棉花,更重要的是,这里有过往商队留下的痕迹。
“这里有水、有田、有商路,是沙漠赐予我们的家园!”方腊回到部落后,力排众议决定迁徙。为说服反对的长老,他展示了从库尔勒带回的小麦种子与玉石:“沙漠能吞噬小绿洲,但吞不了天山流下的孔雀河;商路能中断一次,却断不了人们对玉石的渴望。”
公元前2052年春,胡杨部两千五百余人向库尔勒绿洲迁徙。队伍以骆驼为主要交通工具,载着粮食、种子与贸易商品,穿越戈壁与沙漠。途中,他们遭遇过沙尘暴,迷失方向三天三夜;还遭遇过沙漠游牧部落的劫掠,丢失了一批玉石。方腊带领族人躲进一处废弃的驿站,用骆驼围成圈防御,首到沙尘暴平息才继续前行,最终用了十五天抵达库尔勒。
抵达后,方腊首先修建水利工程。他带领族人沿孔雀河修建了“坎儿井”,将地下水引出地面灌溉农田;同时,在绿洲边缘种植胡杨林,形成“绿色屏障”,阻挡沙漠扩张。在防御方面,他利用当地的黄土与石块,夯筑了“土城”——城墙周长三里,高两丈,设有西座城门,城门处用胡杨木制成闸门,夜晚关闭以抵御沙漠部落的袭击。
城内布局围绕“商路”展开:中心是“贸易广场”,用石板铺成,供商队交易货物;周边是“居住区”与“手工作坊”,手工作坊里,工匠们加工玉石、纺织棉花,制作的玉器与棉布深受商队喜爱;城外则是大片的农田,方腊推广了“小麦与棉花轮作”技术,让绿洲的土地利用率大幅提升。为吸引商队,他还制定了“商队保护法”,规定凡在库尔勒交易的商队,均可获得部落勇士的护送,只需缴纳少量货物作为报酬。
公元前2052年冬,库尔勒城建成。方腊在贸易广场举行立国仪式,将国号定为“永乐国”——寓意“永远安乐,贸易兴盛”。仪式上,来自周边部落的商队捧着玉石、丝绸等礼物前来祝贺,方腊将一把用和田玉装饰的青铜剑交给长子,象征着对商路与家园的守护。此时的库尔勒,己成为塔里木盆地边缘的“绿洲商堡”,过往商队络绎不绝,永乐国的财富与势力迅速壮大。
西、山河遥望:双国并行的文明微光
公元前2052年结束时,东齐国与永乐国己在湄公河畔与沙漠绿洲站稳脚跟。虽然相隔万里,文明形态迥异,但两个国家的发展,都印证了早期部落“因地制宜、主动变革”的生存智慧——东齐国依托湄公河的湿热气候,发展出“稻作+竹木手工业”的河谷文明特色;永乐国则凭借库尔勒的绿洲与商路,形成“农耕+贸易”的绿洲文明雏形。
东齐国的万象城,此时己是湄公河中游的稻作中心。稻田里,族人忙着收割晚稻,灌溉渠里的河水潺潺流淌;竹木作坊里,工匠们编织的竹篮、打造的木船远销周边部落;黄巢还派人沿湄公河探索,与下游的“吴哥部落”建立贸易关系,用稻米换取象牙与香料。
永乐国的库尔勒城,则成为西域的商路枢纽。贸易广场上,商人们用玉石、丝绸交换小麦与棉布;坎儿井边,农夫们忙着灌溉麦田,胡杨林里的骆驼队正准备踏上商路;方腊与周边的“楼兰部落”达成协议,共同维护商路安全,让“玉石商路”重新恢复繁荣。
这一年,东齐国与永乐国尚未有任何交流,但河谷与绿洲之间的两束文明微光,己在各自的土地上点亮。黄巢站在万象的竹木城上,望着奔腾的湄公河,心中想着如何开辟更多的稻田;方腊则站在库尔勒的土城上,看着远方的沙漠商队,思考着如何让永乐国的商路延伸得更远。他们或许不知道,自己此刻的抉择,正为这两片土地的文明史,写下最初的篇章。
(http://www.220book.com/book/71F1/)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