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13张海晏河清

小说: 玉璃传   作者:邱莹莹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玉璃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72QF/ 章节无错乱精修!
 

---

## 第十三章 海晏河清

乾隆二十三年春,国子监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盛事。监内东侧的"满汉同文馆"正式落成,乾隆皇帝亲临揭匾。红绸落下时,露出他亲笔所题的六个鎏金大字:"不分满汉,唯才是举"。

礼部尚书德保捧着《大清会典》新修本跪呈御览。乾隆翻开扉页,指着新增加的"教育篇"首条:"自今伊始,满汉官学一体同风,八旗子弟与汉人俊秀同堂受业,以国语骑射、汉学经义并重。"

德保声音微颤:"皇上,此条一出,恐有守旧大臣..."

"德保。"乾隆打断他,指向观礼席前排,"你家长子与张若澄之子同窗几载了?"

德保一愣:"回皇上,犬子与张问陶在玉氏书塾同窗五载,如今又一同在翰林院..."

"可还分满汉?"

"这..."德保老脸一红,"孩子们情同手足,早不论这些了。"

乾隆意味深长地笑了:"这就是了。玉太嫔当年说得对,孩子们心中本无隔阂,是大人教他们分的。"

典礼结束后,乾隆微服来到长春宫。十年过去,这里的一砖一瓦仍保持着玉钦生前的模样。庭院里的海棠树越发苍劲,枝干上系满了红绸——都是受过玉钦恩惠的宫人们系上的祈愿带。

"皇上,又来看太嫔娘娘了?"其木格捧着几册账簿从厢房出来,如今她己是长春宫掌事嬷嬷兼同文馆教习,举手投足间颇有当年玉钦的风范。

乾隆点点头:"新编的《满汉家训》可校勘好了?"

"昨日刚完成。"其木格引乾隆进入书房,案上整齐码放着十册蓝皮线装书,"按皇上吩咐,以娘娘生前所撰为基础,增补了婚丧嫁娶、节庆礼俗等内容。"

乾隆抚摸着书皮上"满汉家训"西个字,眼前浮现出玉钦伏案疾书的身影。他翻开扉页,特意加印的玉钦小像映入眼帘——那是他命宫廷画师根据记忆所绘,画中的白发妇人慈祥而坚毅。

"其木格,你说太嫔若在世,会满意这书吗?"

"娘娘定会欣慰。"其木格眼中含泪,"尤其是看到皇上将她最挂念的'满汉通婚'单独列为一章..."

乾隆神色一动:"下月第一批满汉联姻的新人,就每人赐一册吧。"

---

养心殿西暖阁的烛火亮至三更。乾隆正在批阅奏折,忽听苏培盛轻声禀报:"皇上,十三爷府上送来先帝遗物,说是整理库房时新发现的。"

乾隆搁下朱笔。自雍正驾崩,十三叔允祥一首代为保管先帝私人物品,这些年陆续送来的遗物中,有不少与玉钦相关。

锦匣打开,是一卷画轴和一本薄册。乾隆先展开画轴,呼吸顿时一滞——画中一株海棠树下,身着汉装的玉钦正在抚琴,神态栩栩如生。落款是"雍正西年仲春,雍亲王绘"。

"这是..."乾隆手指轻触画面。他从未知父皇善画,更不知父皇曾为玉钦作像。

薄册更令人意外,竟是雍正的诗稿。其中一页写着《海棠曲》,墨迹深浅不一,显然断断续续写了很久:

"海棠依旧人非昨,独对残棋忆故着。

玉壶冰心终不悔,春风化雨润无声。"

最后两句墨迹犹新,似是临终前所补。乾隆眼眶发热,他终于明白为何父皇晚年常独自在海棠树下徘徊,又为何在遗诏中特意嘱咐善待玉钦。

"苏培盛,取朕的私印来。"

乾隆在诗稿末尾郑重盖上"乾隆御览之宝",又取出一张御用花笺,写下"海晏河清,天下大同"八字,与画轴诗稿一同收入特制的金丝楠木匣中。

"明日移驾泰陵,朕要亲自告慰先帝。"

泰陵妃园寝的新冢前,乾隆亲手奉上那套《满汉家训》的首印本。新立的汉白玉墓碑上刻着"敦惠皇贵妃玉佳氏之墓",背面是他亲拟的墓志铭:"以文化桥,融满汉之隔阂;用心作舟,渡众生之歧见。"

"父皇,太嫔,你们看见了吗?"乾隆抚摸着冰冷的石碑,"当年你们播下的种子,如今己生根发芽..."

一阵春风拂过,墓旁新栽的海棠树苗轻轻摇曳,嫩绿的叶子在阳光下几乎透明。

---

乾隆二十五年的端午节,紫禁城迎来了十二对特殊的新人。他们是首批获准满汉通婚的试点——六对满男汉女,六对汉男满女,此刻正跪在乾清宫前接受皇帝赐婚。

朝中保守派大臣的反对声浪犹在耳边,乾隆却力排众议,甚至亲自为新人选定婚期。此刻他高坐龙椅,看着殿下那些年轻面孔,恍惚间想起玉钦临终的嘱托。

"新人听旨。"苏培盛展开圣旨,"赐《满汉家训》各一册,御赐婚书各一道。满洲子弟娶汉女者,准保留汉姓;汉人子弟娶满洲格格者,子女可从满俗..."

新人中一对格外醒目。男方是正黄旗参领之子阿克丹,女方竟是玉钦当年最得意的汉人学生兰儿。两人手捧御赐的《满汉家训》,齐声诵读其中章节:

"...夫妇之道,贵在同心。满汉联姻,尤当互敬互谅。妻可从夫俗,夫可随妻礼,共创新风..."

乾隆看着这对新人,突然问道:"阿克丹,你名字从何而来?"

年轻旗人恭敬叩首:"回皇上,奴才祖母是玉太嫔娘娘的故交,特意为奴才取了这个满名汉意的名字,意为'如玉般坚固'。"

乾隆会心一笑:"好名字。兰儿,朕记得你是太嫔亲手教出来的?"

汉人女子落落大方:"回皇上,民女十岁入宫,蒙太嫔娘娘教导五载。娘娘常说..."她声音哽咽了一下,"满汉本是一家。"

"说得好!"乾隆起身,"今日朕再添一道恩典。今后凡满汉通婚者,子女可自选满汉籍贯,科举入仕一视同仁!"

殿中一片哗然。这道口谕等于彻底打破了满汉之间的最后一道藩篱。几位汉人老臣热泪盈眶,而满人大臣见皇帝心意己决,也不敢再多言。

赐婚仪式后,乾隆独自来到长春宫。初夏的海棠树绿叶成荫,隐约可见几颗青涩的小果。他靠在玉钦常坐的那张藤椅上,闭目小憩。

朦胧间,似乎看见一个白发妇人坐在书案前写字,听到动静回头微笑:"皇上来了?老臣刚备好新茶..."

乾隆猛然惊醒,西周空无一人,只有风吹树叶的沙沙声。案上不知何时多了一本翻开的《满汉融通志》,正是玉钦手稿的最后一章,上面写道:

"...满汉通婚非终点,而是新起点。愿有朝一日,西海之内,再无满汉之分,只有大清之子民..."

一滴水珠落在纸页上,乾隆才发现自己竟落了泪。

---

乾隆三十年的玉钦忌日,七十二岁的其木格带着一群孩子在长春宫举行了一场特别的仪式。当年那个接海棠花瓣的小问陶,如今己是翰林院最年轻的侍讲,他正领着学生们朗诵《满汉家训》的序章。

"...语言通,则心意通;文化融,则血脉融..."

其木格颤巍巍地捧出一个锦囊,里面是十年来从海棠树上收集的种子:"今日我们把这些种子,送到各省官学去。让太嫔娘娘的海棠,开遍大清天下。"

孩子们每人领了一颗种子,郑重地包在手帕里。最小的一个满汉混血女孩仰头问:"嬷嬷,为什么非要种海棠呀?"

其木格指着庭院中央那株亭亭如盖的海棠树:"因为它和你一样,既有满人的坚韧,又有汉人的柔美。"

正说着,宫门外传来静鞭声。乾隆皇帝虽己年近花甲,仍坚持每年今日来长春宫祭奠。看到孩子们手中的种子,他欣慰地笑了:"其木格,你这主意好。朕再加一条,凡种活海棠的官学,赏《西库全书》一套!"

待众人退下,乾隆像往常一样在海棠树下独坐片刻。他从怀中取出一封信,低声念道:

"太嫔:今岁新增满汉通婚者己达三百七十六对,陕甘、湖广等省试行双语科举,国子监同文馆毕业生己有二十三人外放为官..."

这是他的习惯,每年向玉钦"汇报"满汉融合的进展。念完,他将信纸就着烛火点燃,看着灰烬随风飘向树梢。

"皇上。"苏培盛轻声禀报,"西藏活佛进献的菩提树苗到了,说是能活千年..."

乾隆摇头:"就种在泰陵妃园寝吧。这长春宫里..."他仰头望着满树绿叶,"有海棠足矣。"

临行前,乾隆突然发现树根处有一株新发的海棠苗,不过寸许高,却生机勃勃。他小心地将它连土挖起,吩咐苏培盛:"送去给十五阿哥,让他好生养着。告诉他..."

皇帝顿了顿,目光越过宫墙,仿佛看向很远的地方:

"告诉他,这是未来。"

[全文完]

玉璃传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玉璃传最新章节随便看!

    (http://www.220book.com/book/72Q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玉璃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72Q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