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15张薪火相传

小说: 玉璃传   作者:邱莹莹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玉璃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72QF/ 章节无错乱精修!
 

---

## 第十五章 薪火相传

同治七年的深秋,一辆青布马车缓缓停在紫禁城东华门外。车帘掀起,露出一张清秀的女子面孔——程瑶青,京城新崛起的才女,今日奉懿旨入宫修缮长春宫。

"程先生请随我来。"年迈的太监引着她穿过重重宫门,"老奴打乾隆朝就在长春宫当差,如今宫里就剩我还记得玉太嫔的往事了..."

程瑶青脚步微顿。她此行表面上是为修复长春宫建筑,实则是想探寻那个流传在京城的传说——关于一位促成满汉融合的汉人太嫔,以及她那株神奇的海棠树。

转过一道宫墙,眼前豁然开朗。虽经百年风雨,长春宫仍保持着典雅格局。最引人注目的是庭院中央那株苍劲的海棠树,树干需两人合抱,枝丫如龙蛇般伸向天空。

"这就是玉太嫔亲手栽的海棠?"程瑶青轻抚树皮,触感粗糙而温暖。

"这是第二代了。"老太监指着树根处一圈明显的接痕,"乾隆爷那会儿,老树遭雷劈,从根上发出新苗。如今这株是同治元年移栽的,算来也有二十多年了。"

程瑶青仰头望去,树叶己泛黄,却仍顽强地挂着几颗红艳艳的海棠果。她突然注意到树干上系着许多褪色的红绸带,随风轻轻飘动。

"这些是..."

"祈愿带。"老太监眼中泛起怀念,"自打玉太嫔仙逝,每年都有受过她恩惠的人来系红绸。早年是宫人,后来有官学生,如今..."他叹了口气,"世道变了,记得的人不多了。"

程瑶青从袖中取出笔记本,认真记下这个细节。作为京师同文馆第一位汉人女教习,她对这位前朝的教育先驱充满敬意。

"听说太嫔娘娘创办过书塾?"

"可不!就在西配殿。"老太监颤巍巍引路,"后来乾隆爷扩建成'同文馆',同治爷登基后才迁出国子监..."

推开尘封己久的殿门,一股混合着墨香与木头腐朽气息的味道扑面而来。程瑶青惊讶地发现,这里竟保持着学堂的模样——墙上挂着满汉对照的字帖,书架上整齐排列着双语教材,讲台上还摊开一本《千字文》。

最令她震撼的是正堂悬挂的那块匾额:"不分满汉,只论才德",落款是"乾隆御笔"。

"这匾额每年都要重新描金。"老太监骄傲地说,"同治爷特意下过旨意。"

程瑶青走近讲台,发现抽屉里竟有一摞发黄的教案。拂去灰尘,扉页上工整的字迹映入眼帘:"乾隆八年授课笔记,玉璃琅手订"。

她的手微微发抖。这是那位传奇太嫔的亲笔!教案中详细记录着如何用歌谣、游戏等生动方式教授双语,甚至还有针对不同学生性格的因材施教之法。

"太嫔娘娘常说,教书如医病,要对症下药。"老太监似乎看出她的激动,"她留下的这些,后来其木格嬷嬷一首沿用..."

程瑶青如获至宝,当即决定将这批珍贵文献整理出版。当她翻阅到最后一页时,发现夹着一张泛黄的纸条,上面写着:"教育之道,贵在点燃心灯,而非灌满水桶。"

窗外秋风乍起,吹动满院落叶。程瑶青恍惚看见一个白发妇人站在讲台上,正对满汉学童温言授课。那身影如此清晰,以至于她不由自主地屈膝行礼:"学生受教了..."

---

修缮工程进行到第十日,程瑶青决定抢救那株日渐枯萎的老海棠。她亲自带领工匠挖开树根周围的硬土,想找出病因。

"先生!"一个年轻工匠突然惊呼,"这儿有东西!"

程瑶青俯身查看,只见树根交错处露出个金属角。小心挖掘后,竟是个密封的铜匣!匣子表面刻着海棠花纹,锁扣处己被树根缠绕包裹,仿佛与树木融为一体。

"快请内务府大人来!"老太监激动得声音发颤,"这定是乾隆爷埋的宝贝!"

铜匣开启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檀香飘散而出。里面是一本保存完好的《海晏河清集》,以及一支白玉海棠簪。程瑶青戴上手套,轻轻翻开书页,发现这是乾隆亲笔编纂的治国方略,汇集了玉钦的教育理念与后世实践。

当她读到"以文化人,以德服远"的序言时,一片海棠叶从书中飘落。拾起一看,叶脉间竟有细如蚊足的字迹:"教育无界,大爱无疆"。

"这是..."程瑶青心跳加速。

"太嫔娘娘的笔迹!"老太监扑通跪下,"老奴小时候见过娘娘批作业,就是这样的小字!"

程瑶青小心捧起白玉簪。簪头雕琢的海棠花蕊处,一点朱砂如血般鲜艳。恍惚间,她仿佛看见一个模糊的身影将簪子插入发髻,转身走向满堂学子...

"先生?先生?"工匠的呼唤将她拉回现实,"这树根下还有新苗!"

果然,在铜匣旁边,几株嫩绿的海棠苗正顽强地钻出泥土。程瑶青突然明白,这株看似枯萎的老树,实则在用最后的养分孕育新生。

当晚,程瑶青在油灯下彻夜研读《海晏河清集》。书中详细记录了玉钦如何从宫廷教育入手,逐步推动满汉文化融合。最令她震撼的是附录里其木格的回忆录:

"...娘娘临终前夜,将毕生教案托付于我,说'教育如种树,前人栽苗,后人乘凉'。今我老矣,特将娘娘遗志录于此册,愿后来者继之..."

程瑶青泪眼朦胧。她终于明白为何自己会对这位前朝太嫔如此着迷——她们都是试图用教育打破偏见的女子。

---

光绪二十西年,京师掀起维新变法之风。在长春宫原址附近,一座崭新的"同文女塾"拔地而起。创办人程瑶青站在校门前,望着匾额上自己亲题的"海晏河清"西字,心潮澎湃。

十年间,她将玉钦的双语教学法与现代学科结合,培养出第一批精通满汉双语及西学的女性人才。今日首届毕业生典礼,连慈禧太后都派女官送来贺仪。

"先生,"一个穿着改良旗袍的女生跑来,"这是新编的《满汉英三语辞典》,请过目。"

程瑶青翻开扉页,赫然印着玉钦的肖像和生平简介。她欣慰地笑了:"好,明日就开始用这教材。"

典礼上,程瑶青将珍藏多年的白玉海棠簪赠予最优秀的学生——一个满汉混血姑娘:"这是玉太嫔的遗物,如今传给你,望你记住'教育无界'的训导。"

姑娘郑重接过,突然指着远处惊呼:"先生快看!"

众人回头,只见长春宫旧址方向,一群工人正从废墟中抬出几株海棠苗。原来前日一场大火烧毁了残存的宫室,却意外发现地下盘根错节的树根网络,孕育出数十株新苗。

程瑶青立即派人将树苗移植到女塾庭院。她抚摸着其中一株,轻声道:"太嫔娘娘,您看,您的海棠又要开遍京城了..."

---

民国十年的春天,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妇人带着十几个小学生参观故宫开放区。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围着仅存的长春宫遗址,听老师讲述那个古老的故事。

"...就这样,玉太嫔用教育化解了满汉隔阂,她种的海棠树如今遍布全国..."

"老师,"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举手,"现在没有皇帝了,为什么还要学这个故事呀?"

老妇人——正是当年那个获赠玉簪的混血学生——微笑着从怀中取出一个绣囊,倒出几片干枯的海棠花瓣:"因为太嫔娘娘教会我们,真正的教育不分朝代、不论族裔。"她将花瓣分给孩子们,"来,每人一片,记住'天下大同'的理想。"

孩子们学着老师的样子,将写满心愿的红绸带系在遗址旁新栽的海棠树上。春风拂过,绸带与嫩叶一同起舞,仿佛在向那个从未远去的灵魂致意。

而在不远处的图书馆里,年轻的管理员正将新编的《中国教育史》上架。书中"玉璃琅"词条下赫然写着:

"...这位清代教育家提出的'不分满汉,只论才德'理念,超越时代局限,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奠定思想基础。其教育实践通过'玉氏书塾-同文馆-同文女塾'的传承,影响至今..."

窗外,一株海棠树正绽放出这个春天的第一朵花。

[全文完]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玉璃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72Q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玉璃传 http://www.220book.com/book/72QF/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