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秋,平汉铁路桥旁的芦苇荡己经泛黄,风一吹,芦花漫天飞舞,却掩不住桥面上日军忙碌的身影。
唐正国趴在远处的土坡后,用望远镜盯着这座刚刚被修复大半的铁路桥——桥墩由钢筋水泥浇筑,桥面铺着厚重的铁轨,两端各架着两盏探照灯,光柱在夜色中来回扫射,还有一个小队的日军端着枪巡逻,戒备森严。
“侦查员说,鬼子三天后要通过这座桥运送坦克,支援华北前线。要是让坦克过去了,根据地的防线就危险了。”
唐正国放下望远镜,眉头紧锁。小李蹲在一旁,看着桥两端的探照灯,无奈地说:“队长,桥两端的探照灯太亮了,咱们根本靠近不了,怎么炸桥啊?”
苏婉坐在旁边,手里把玩着一只纸风筝,突然眼睛一亮:“有办法了!我们还用风筝带炸药,趁夜里风大,把风筝飘到桥面上,然后拉响引线,就能炸断铁路桥!”
唐正国愣了一下,随即拍手叫好:“这个主意好!风筝目标小,不容易被日军发现,而且夜里风大,正好能把风筝吹到桥上去。”
队员们立刻行动起来。小李带着几个人,用竹篾和油纸快速扎风筝——他们扎的是超大号的“沙燕”风筝,翅膀展开有两米宽,足够承载炸药的重量。
苏婉则和队员们一起,将炸药绑在风筝的骨架上,又在引线末端系上一根长长的麻绳,只要拉动麻绳,就能引爆炸药。
当天夜里,天空中飘着零星的小雨,风也比白天大了不少。
唐正国带着队员们,悄悄摸到铁路桥西侧的山坡上。这里地势较高,正好对着桥面,而且有树林遮挡,不容易被日军发现。
小李抱着扎好的风筝,对唐正国说:“队长,风正好往桥东吹,肯定能把风筝飘到桥上去。”
唐正国点点头,让队员们做好准备。
小李迎着风,慢慢松开风筝线,“沙燕”风筝借着风力,缓缓升空,朝着铁路桥的方向飘去。探照灯的光柱扫过风筝,日军巡逻兵只是瞥了一眼,以为是普通的风筝,并没有在意。
风筝越飞越高,渐渐飘到了铁路桥的上空。苏婉紧紧盯着风筝,小声说:“再飘一点,正好落在桥面中间。”小李慢慢调整风筝线,风筝果然朝着桥面中间飘去,最后稳稳地落在了铁轨上。
“就是现在!”唐正国大喊一声,猛地拉动麻绳。
“轰隆!”一声巨响,绑在风筝上的炸药瞬间爆炸,桥面中间被炸出一个大口子,铁轨扭曲变形,碎石和钢板飞溅。用户84123374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探照灯被爆炸的冲击波震碎,桥两端顿时陷入一片黑暗。
“怎么回事?!”日军巡逻兵惊慌失措地大喊,端着枪朝着爆炸声传来的方向开枪。唐正国带着队员们,趁着混乱,快速撤离了山坡。
跑到安全地带,众人回头望去,铁路桥中间己经塌了一大段,火光冲天,照亮了夜空。
“成功了!我们炸断铁路桥了!”队员们兴奋地欢呼起来。小李拍着唐正国的肩膀,笑着说:“队长,苏翻译官这个主意太妙了!用风筝炸桥,鬼子肯定想不到。”
唐正国看着远处燃烧的铁路桥,也笑了:“这都是大家一起想的办法。没有你们扎风筝、绑炸药,也炸不断这座桥。”
苏婉走过来,擦了擦脸上的雨水,笑着说:“还是队长决策果断,不然咱们也不会这么顺利。”
第二天清晨,唐正国带着队员们,悄悄回到铁路桥附近观察。
只见日军士兵们正围着被炸断的桥面,有的在查看灾情,有的在打电话求援,一个个气得首跺脚。
日军小队长挥舞着军刀,对着手下大喊:“快!赶紧联系总部,让他们派工程队来修桥!要是耽误了坦克运输,你们都得死!”
唐正国和队员们在远处看着,忍不住笑了起来。小李小声说:“队长,这下鬼子的坦克肯定过不来了,根据地的防线安全了。”
唐正国点头:“不仅如此,咱们还拖延了日军的进攻时间,为根据地争取了准备的机会。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汽车的轰鸣声——日军的工程队来了。唐正国对队员们说:“咱们撤吧,留在这里不安全。等鬼子开始修桥,咱们再想办法破坏他们的修桥计划。”队员们纷纷点头,跟着唐正国,朝着根据地方向走去。
路上,苏婉看着手里剩下的风筝线,笑着说:“没想到小时候玩的风筝,现在还能用来炸桥。以后咱们可以多准备一些风筝,说不定还能派上大用场。”
唐正国笑着说:“没错,只要咱们多动脑筋,身边的东西都能变成对付鬼子的武器。
队伍渐渐远去,铁路桥旁的日军还在忙着修桥,却不知道,他们的计划己经被八路军彻底打乱。唐正国回头望了一眼那座被炸断的铁路桥,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要继续利用智慧,和日军周旋,首到把他们彻底赶出中国。
落日余晖洒在铁路桥上,也洒在唐正国和队员们的身上。他们的身影虽然渺小,却充满了力量,因为他们知道,每一次对日军的打击,都在为抗日胜利增添一份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74J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