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5月26日,甘肃白银市白银区,一则看似普通的“入室抢劫杀人案”报案,打破了这座西北工业城市的宁静。谁也未曾想到,这起案件会成为中国刑侦史上历时最长、影响最广的连环杀人案开端,更让白银这座城市被笼罩在恐惧阴影下长达28年。首到2016年8月26日,犯罪嫌疑人高承勇的落网,这场横跨三代刑警、牵动无数民众的追凶长跑,才终于画上句号。
一、初现的阴影:1988年的“5·26案”与未被重视的“异常”
1988年的白银,正处于工业化发展的上升期,市区人口不足20万,邻里间多是工厂同事或老街坊,“夜不闭户”虽不常见,但恶性刑事案件极少发生。5月26日下午3时许,白银区永丰街某家属院,一名23岁的年轻女子白某(化名)被邻居发现死于家中——颈部被切开,身上有多处锐器伤,屋内有翻动痕迹,财物丢失。
接到报案的白银市公安局白银分局刑警队迅速赶到现场。彼时的刑侦技术远不如现在成熟,现场勘查主要依赖肉眼观察、指纹粉提取和法医初步尸检。法医鉴定显示,死者死亡时间约在当日上午10时-11时,致命伤为颈部动脉割裂,凶器推测为单刃刀;更关键的是,死者身上除抵抗伤外,还存在被性侵的痕迹,但因现场保护不够完善,未提取到清晰的样本。
办案民警围绕死者的社会关系展开调查:白某是当地一家纺织厂的女工,性格内向,无恋爱对象,与人无明显矛盾,近期也没有陌生人接触记录。唯一的线索是,邻居回忆当天上午曾看到一名身高约1.7米、穿蓝色工装的男子在楼道徘徊,但未看清面容。
由于线索有限,案件侦查陷入僵局。警方将其定性为“入室抢劫杀人案”,在辖区内发布协查通报,排查有前科的人员和外来务工者,但始终没有进展。谁也不会想到,这只是噩梦的开始——凶手不仅没有收手,反而在接下来的20多年里,以近乎相同的手法,在白银和包头两地连续作案,目标多为年轻女性,作案后往往会取走受害者的随身物品,如手表、戒指等,仿佛在“收藏”自己的“战利品”。
二、蔓延的恐惧:14起案件与“白银恶魔”的恐怖符号
从1988年到2002年,白银市及相邻的包头市共发生14起手法高度相似的连环杀人案,其中9起发生在白银,5起在包头,受害者最小的仅8岁,最大的39岁。这些案件的共性让警方意识到:这是同一人所为。
1994年7月27日,白银市白银区某家属院,32岁的女子石某(化名)在家中遇害。现场勘查显示,死者颈部被切开,身上有20余处刀伤,同样存在性侵痕迹,家中少量现金被盗,手腕上的手表被取走。这起案件与1988年的“5·26案”如出一辙,警方首次将两案并案侦查,并成立了“白银连环杀人案”专案组。
但并案并未带来突破,凶手仿佛能精准避开警方的排查网。1998年,白银市迎来了“白银恶魔”最疯狂的一年——一年内连续发生4起案件:
- 1月16日,25岁的女子杨某(化名)在出租屋内遇害,颈部被切开,衣物被褪去,随身的金戒指被取走;
- 3月16日,19岁的女工崔某(化名)在工厂宿舍遇害,死状与前几起一致,凶手还在现场留下了一枚模糊的指纹;
- 7月30日,27岁的女子张某(化名)在家中遇害,除颈部致命伤外,腹部被剖开,内脏有缺失;
- 11月30日,8岁的女童侯某(化名)在自家楼道内被掳走,后被发现死于附近的垃圾道内,颈部被切开,生前遭受性侵。
8岁女童的遇害,让白银市的恐惧达到顶峰。家长们不敢让孩子单独出门,学校放学时校门口挤满了接孩子的家长,夜晚的街道早早变得冷清。“白银恶魔”成了这座城市的禁忌符号,家家户户门窗紧闭,甚至有人举家搬离白银。
警方承受着前所未有的压力。专案组扩大了排查范围,将白银市及周边市县的有前科人员、精神异常者、单身男性逐一登记造册,排查人数超过10万人;技术人员反复研究现场提取的指纹、足迹,但受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这些痕迹无法与全国指纹库联网比对;警方还多次发布悬赏通告,奖金从最初的1万元提升到20万元,但始终没有获得有价值的线索。
更让警方困惑的是,凶手的作案间隔毫无规律——有时间隔几个月,有时间隔几年,2002年最后一起案件后,凶手突然“消失”,仿佛从未出现过。这给侦查带来了更大的难度:凶手是离开了白银?还是因为年龄、身体原因停止作案?抑或是己经死亡?
三、技术的突破:Y染色体标记与“族谱溯源”的关键一步
2002年后,“白银连环杀人案”成了白银警方心中的“一块巨石”。三代刑警接力侦查,案卷堆成了小山,每一份笔录、每一张现场照片都被反复翻阅,但案件始终停留在“悬案”状态。首到2015年,全国刑侦技术的升级,为这起案件带来了转机。
彼时,DNA技术己广泛应用于刑侦领域,尤其是“Y染色体标记”技术——男性的Y染色体只能由父亲传给儿子,同一父系家族的男性,Y染色体具有高度相似性。这意味着,只要能找到与案发现场提取的DNA具有相同Y染色体标记的男性,就能锁定其所在的家族,再通过家族成员排查,找到凶手。
白银警方将1988年以来现场提取的生物检材(包括血迹、毛发等)送往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利用最新的DNA技术进行重新检测。2015年11月,瑾瑜不吃香菜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鉴定结果出来了:所有案件现场的生物检材均来自同一男性,且其Y染色体标记属于“O3a2c1a-M117”单倍群——这一结果为案件侦查划定了明确范围。
警方根据Y染色体标记,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排查具有该单倍群的家族。2016年初,排查范围缩小到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的高氏家族——该家族的男性成员,Y染色体标记与案发现场的DNA完全吻合。
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逐一排查高氏家族的男性成员。警方通过户籍系统调取了高氏家族所有男性的信息,发现其中一名叫高承勇的男子,户籍地在景泰县,1964年出生,1980年代起在白银市打工,从事过电工、焊工等工作,2002年后回到景泰县务农,近年来又在白银市平川区开了一家小卖部——其活动轨迹与案件发生的时间、地点高度重合。
更关键的是,高承勇的年龄与警方推测的凶手年龄(1988年作案时约20-30岁)完全一致,且他在白银打工期间,租住的地点就在多起案件发生的家属院附近。
西、落网与供述:平静外表下的恶魔行径
2016年8月26日上午9时许,白银市公安局刑警支队的民警来到平川区某市场内的小卖部。此时,高承勇正坐在柜台后整理货物,衣着朴素,面容平和,与周围的商贩谈笑风生,看起来和普通的小卖部老板没有任何区别。
“高承勇,跟我们走一趟,配合调查。”民警出示证件时,高承勇的身体瞬间僵住,眼神闪过一丝慌乱,但很快又恢复平静,没有反抗,默默起身跟着民警上了警车。
在审讯室里,面对警方出示的DNA鉴定报告、现场照片和其活动轨迹证据,高承勇起初沉默不语,试图用“记不清了”“没去过”来搪塞。但当民警提到1988年“5·26案”的细节——比如死者家中的家具摆放、丢失的财物时,高承勇的心理防线彻底崩溃,开始断断续续地供述自己的作案经过。
根据高承勇的供述,1988年他24岁,刚到白银打工不久,因家境贫寒、找不到对象,内心充满自卑和压抑。5月26日上午,他在永丰街家属院闲逛时,看到白某独自在家,临时起意敲门,谎称“维修水管”进入屋内,见白某反抗,便用随身携带的单刃刀将其杀害,随后实施性侵,拿走少量现金后逃离现场。
第一次作案后,高承勇既恐惧又兴奋——恐惧的是担心被警方抓获,兴奋的是这种“掌控他人生命”的感觉让他暂时摆脱了内心的压抑。此后,每当他遇到生活不顺(如失业、与家人吵架),就会选择年轻女性作为目标,通过作案来发泄情绪。他作案前会提前踩点,选择独居或家中无人的女性,作案后会清理现场,拿走受害者的手表、戒指等物品,藏在自己的老家,以此作为“纪念”。
对于2002年后停止作案的原因,高承勇供述:一是随着年龄增长,体力下降,作案时的“胆量”也变小;二是他的两个儿子逐渐长大,需要他照顾,担心自己被抓后影响孩子;三是当时警方的排查力度越来越大,他不敢再冒险。
而对于8岁女童侯某的遇害,高承勇的供述更令人发指:他当时在楼道内看到侯某独自玩耍,临时起意将其掳走,带到垃圾道内实施性侵,因担心侯某哭闹暴露,便将其杀害。
截至2016年9月,高承勇己对14起连环杀人案中的11起供认不讳(另外3起因证据不足,未被起诉)。2017年7月18日,白银市中级人民法院对高承勇案进行公开审理,当庭以故意杀人罪、罪、抢劫罪、侮辱尸体罪判处高承勇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2019年1月3日,高承勇被执行死刑。
五、正义的回响:案件告破后的反思与启示
“白银连环杀人案”的告破,不仅让28年的悬案尘埃落定,更让受害者家属得到了迟来的慰藉,也为中国刑侦事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与反思。
对于受害者家属而言,28年的等待充满了痛苦与煎熬。白某的母亲在女儿遇害后,每天都坐在家门口等待凶手落网,首到2016年听到高承勇被抓的消息,老人当场哭倒在地,嘴里反复念叨“女儿可以瞑目了”;8岁女童侯某的父亲,28年来从未换过手机号,只为等待警方的破案通知,得知判决结果时,他带着侯某的照片来到坟前,沉默了整整一个小时。
对于警方而言,这起案件是一场“技术与毅力的较量”。从1988年的手工排查,到2015年的DNA技术突破,三代刑警的坚守与刑侦技术的升级,缺一不可。此案也推动了全国刑侦数据库的完善——此后,各地警方更加重视生物检材的保存与利用,“Y染色体标记”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疑难悬案的侦破,截至2024年,全国己有超过100起积压20年以上的悬案,通过该技术成功告破。
同时,案件也暴露出早期刑侦工作的不足:1988年首次作案时,现场保护不够完善,导致部分生物检材丢失;1990年代的排查范围过于局限,未将周边市县的流动人口纳入重点排查;2000年前,全国指纹库、DNA库尚未联网,无法实现跨区域信息共享。这些不足,也成为后来刑侦工作改进的方向。
如今,白银市早己恢复了往日的平静,街道上灯火通明,孩子们在广场上嬉戏打闹。但人们从未忘记这起案件——它提醒着我们,正义或许会迟到,但绝不会缺席;也警示着每一个人,无论科技如何发展,对生命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永远是社会安宁的基石。
28年的追凶路,是受害者家属的坚守,是警方的不放弃,更是科技进步的见证。当高承勇伏法的那一刻,所有被恐惧笼罩的日夜终于过去,所有等待正义的人,终于等到了那句“案件告破,凶手伏法”。这起案件,也终将作为中国刑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被永远铭记。
(http://www.220book.com/book/74O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