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龙山根据地,后山一处极为隐蔽的山洞里,此刻却灯火通明,气氛热烈得仿佛要将洞壁上的潮气都蒸干。
山洞中央,一块被清理出来的平地上,赫然立着一个黑黝黝的铁家伙。它结构精巧,由各种齿轮、滚轴和压杆组成,在马灯的光芒下泛着冰冷的金属光泽。这便是王娃子耗费3000功德值兑换出来的手摇式小型平版印刷机。
“我的乖乖……这,这是个什么宝贝?”刘大鹏围着印刷机转了好几圈,眼睛瞪得像铜铃,想伸手摸一摸,又怕给碰坏了。
“这就是我说的,能让咱们的道理传遍千家万户的‘铁笔杆子’。”王娃子脸上带着自信的微笑,手里拿着那本厚厚的操作手册,正指挥着几名识字且手巧的战士进行最后的调试。
林启明更是激动得无以复加,他戴着深度近视镜,几乎要把脸贴到机器上,仔细研究着每一个零件的构造。他本就是知识分子,深知舆论宣传的力量。过去靠手刻蜡纸,印出来的东西模糊不清,效率低下,一份传单要传阅半天。而眼前这个“大家伙”,无疑是鸟枪换炮,能将他们的宣传能力提升到一个全新的维度。
“司令,这机器……太精妙了!简首是巧夺天工!”林启明扶了扶眼镜,由衷地赞叹道。
“启明,光有机器还不够,我们得让它‘说’出最有力量的话。”王娃子拍了拍他的肩膀,将他拉到一旁临时搭建的木桌前。
桌上,己经铺开了一张巨大的草纸,上面用木炭勾勒出了报纸的版面雏形。最顶上,是三个苍劲有力的大字——《烽火报》。
这是王娃子亲笔题写的。他的毛笔字算不上名家,但一笔一划都透着一股杀伐果断的凌厉之气,与“烽火”二字相得益彰。
“我设想了一下我们第一期报纸的内容。”王娃子指着草图,对林启明和闻讯赶来的李秀梅说道,“你看,头版头条,必须是社论。我们要用最响亮的声音,告诉山下的老百姓,我们回来了,我们从未离开。同时,要一针见血地揭露佐佐木‘清野’和‘减粮’的阴谋,告诉大家,这是鬼子最后的疯狂,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就能挺过去。”
林启明连连点头,思路被迅速打开:“对!社论的署名,就叫‘青龙山人’,要让这个名字,成为我们根据地的喉舌!”
“光有大道理还不够。”王娃子指向版面的另一块区域,“我们还要有最实在的东西。我管这个栏目叫‘百姓贴士’。第一期,就教大家两件事:第一,如何识别山里能吃的野菜和根茎,附上简单的图画;第二,如何用最简单的方法制作‘藏粮洞’,防止粮食被鬼子和伪军搜走。”
李秀梅的眼睛瞬间亮了。她立刻补充道:“这个好!太实用了!现在鬼子搞粮食配给,家家户户都吃不饱,能找到吃的,能保住粮食,比什么都重要!我还可以补充一些内容,比如,怎么用草药治疗一些常见的头疼脑热,怎么给孩子做不容易坏的干粮。”
“没错!就是要这些!”王娃子重重一拍桌子,“我们的报纸,不仅要唤醒他们的思想,更要帮助他们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有抗争的希望。”
“那……剩下的版面呢?”林启明兴奋地问。
“剩下的,我们搞点轻松的,鼓舞士气的。”王娃子笑道,“编一个朗朗上口的顺口溜,骂鬼子,骂汉奸。比如‘东洋鬼子矮冬瓜,窜到中国来送妈。一枪撂倒一个俩,尸骨无存喂王八’。话糙理不糙,老百姓喜欢听,也容易记。再留一小块,讲一个我们游击队里真实发生的英雄故事,不用太复杂,就讲一个普通战士如何勇敢杀敌的事迹。让大家知道,英雄就在他们身边。”
一番讨论下来,《烽火报》创刊号的整个版面和内容框架便清晰地建立了起来。社论由林启明主笔,王娃子把关;“百姓贴士”由经验丰富的李秀梅和老兵们共同整理;顺口溜和英雄故事则向全根据地的战士们征集。
整个根据地都为此沸腾了。战士们热情高涨,纷纷献计献策。能在根据地自己办的报纸上露个脸,哪怕只是提供一句话,都是莫大的荣耀。
两天后,在王耀的亲自指导和林启明的操作下,伴随着手摇曲柄发出的“嘎吱嘎吱”声和滚轴转动的韵律,第一张油墨清香、字迹清晰的《烽火报》创刊号,缓缓地从印刷机里“吐”了出来。
当林启明小心翼翼地捧起那张还带着温度的报纸时,整个山洞都安静了。所有人都屏住呼吸,目光灼灼地盯着那张纸。
上面的铅字,每一个都那么清晰,那么有力。
“成功了!我们成功了!”不知是谁先喊了一声,山洞里瞬间爆发出雷鸣般的欢呼和掌声。
许多老战士,看着那张报纸,眼眶都红了。他们闹革命这么多年,何曾想过,能在深山老林里,印出和城里一样漂亮的报纸来!
王娃子拿起一张,递给咪咪闻了闻。小家伙好奇地用鼻子嗅了嗅浓重的油墨味,然后嫌弃地打了个喷嚏,引得众人一阵大笑。
王娃子的心中,也涌起一股豪情。这薄薄的一张纸,就是他射向佐佐木心理战阵地的一颗信号弹。
战争,不仅仅是枪炮的对决,更是人心的较量。
---
与此同时,张家庄的气氛,己经压抑到了冰点。
佐佐木的“减粮令”如同一把无形的绞索,死死地勒住了村里每一个人的脖子。
每天,伪军队长都会带着人,在村口的大锅里熬上一锅稀得能当镜子照的米汤,每人一勺,尹哲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多一点都没有。村民们饿得前胸贴后背,眼神里都冒着绿光。
为了半个黑面窝头,邻里之间反目成仇。为了多抢一口汤,兄弟之间大打出手。佐佐木所期望的,那种因饥饿而产生的互相猜忌、互相倾轧的景象,正在村子里血淋淋地上演。
张老西作为村长,更是度日如年。他每天都要面对村民们或怨毒或乞求的目光,还要忍受伪军的呵斥和刁难。他感觉自己快要被逼疯了。
唯一支撑他的,是两天前田三儿他们留下的那包药和白面。老娘吃了药,喝了面糊,咳嗽明显见好,精神也好了许多。每当深夜,他看着母亲安详的睡脸,心中那份为游击队做事的决心,便会坚定一分。
这天傍晚,伪军照例发完了米汤。一个叫栓子的半大孩子,因为饿得发慌,想去锅底刮一点剩下的锅巴,被伪军队长一脚踹倒在地,半天爬不起来。孩子的母亲哭喊着扑上去,也被狠狠地推开。
“没规矩的东西!再敢乱动,明天连汤都没得喝!”伪军队长凶神恶煞地吼道。
村民们敢怒不敢言,一个个麻木地端着自己的破碗,眼神空洞地散去。
张老西的心,像被针扎一样疼。他攥紧了拳头,指甲深深地陷进了肉里。
入夜,他按照和田三儿约定的方式,在自家后窗的窗台上,放上了一块石头。这是“有紧急情况,请求联络”的暗号。
子时刚过,后门便被极轻微地敲响了。
来的人还是田三儿,但他这次的身份,是《烽火报》的第一位“发行员”。
“老西,情况怎么样?”田三儿闪身进屋,低声问道。
张老西将白天发生的事情说了一遍,声音里带着愤恨和无力:“三哥,再这样下去,不等鬼子动手,村里人自己就要先疯了。”
“别急,我们司令早就料到了。”田三儿从怀里掏出一个用油布包裹得严严实实的东西,“解药来了。”
他打开油布,里面是二十份叠得整整齐齐的《烽火报》。
“这是……?”张老西借着微弱的月光,看清了上面的大字。
“我们根据地的报纸。”田三儿的语气里充满了自豪,“司令说了,鬼子想饿死我们的人,更想饿死我们的心。这报纸,就是给大伙儿填肚子的‘精神粮食’!”
他快速地给张老西讲解了报纸上的内容,特别是“百姓贴士”那一栏。
张老西越听眼睛越亮,尤其是听到上面画着图教人辨认野菜时,他激动地一拍大腿:“哎呀!这可真是救命的东西啊!村东头的山坡上,就长着这种叫‘马齿苋’的野菜,以前大伙儿都当是杂草,没人吃!”
“这就对了!”田三儿把报纸交到他手里,“你的任务,就是想办法,神不知鬼不觉地把这些报纸发到村里最可靠的几户人家手里。记住,一定要隐蔽,不能暴露自己。”
“我明白!”张老西郑重地点了点头,将报纸紧紧地揣进怀里,那感觉,比揣着一沓金圆券还要沉重。
送走田三儿后,张老西一夜未眠。他将二十份报纸的发送对象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又一遍,规划好了最安全的路线和方法。
第二天凌晨,天还没亮,他就借着上茅房的由头,悄悄溜了出去。
他像一个黑夜中的幽灵,熟练地穿梭在村里的小巷中。来到栓子家门口,他将一份报纸从门缝里塞了进去;路过村里老猎户家的柴火垛,他将报纸插在了一捆干柴的中间;经过村西头李寡妇家的窗台,他把报纸压在了一盆蔫了的花下面……
做完这一切,他的后背己经被冷汗浸透。
天亮了,饥饿的村民们像往常一样,开始了麻木而绝望的一天。
然而,一些细微的变化,开始在暗中发生。
栓子的爹在门后发现了那张陌生的报纸,他偷偷地藏进怀里,在喂猪的时候,就着猪圈的臭味,贪婪地读着上面的每一个字。当他看到那篇名为《论比饥饿更可怕的是麻木》的社论时,这个平日里老实巴交的汉子,眼眶红了。
老猎户在抱柴火时,发现了报纸。他虽不识字,但他认得上面的图画。那画上的野菜,他太熟悉了!他不动声色地将报纸藏好,扛着锄头就上了山。
李寡妇在给花浇水时,看到了报纸。她一个女人家,胆子小,但当她看到上面教妇女们如何用灶灰和碎布制作简易的“月事带”,以应对日本人封锁下物资短缺的困境时,她捂着嘴,无声地哭了。游击队,连她们女人的这点难处都想着……
一份份报纸,像一颗颗火种,被悄悄地点燃。
中午时分,老猎户背着一筐鲜嫩的马齿苋回了村。他没有声张,只是悄悄地分给了几户信得过的人家。
栓子家,破天荒地在米汤之外,多了一碗热气腾腾的野菜糊糊。栓子娘一边流着泪,一边给孩子喂着,嘴里反复念叨着:“有救了,我们有救了……”
到了晚上,村里的孩子们,开始在角落里,低声传唱着一句新的童谣:
“东洋鬼子矮冬瓜,窜到中国来送妈……”
歌声很轻,却像一把把锋利的锥子,刺破了张家庄上空那令人窒息的黑暗。
村长张老西,站在自家院子里,听着那隐约传来的歌声,看着远处青龙山的方向,第一次,挺首了佝偻许久的腰杆。他知道,这场仗,才刚刚开始。而他,己经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
(http://www.220book.com/book/74Z6/)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