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临的墓碑在城郊的公墓深处,被一片爬满常春藤的矮墙围着,碑面干净得不像久无人祭扫的样子。
“有人定期来这里。”苏漾蹲下身,指尖拂过碑前的石缝,里面还残留着新鲜的泥土,“是里域的‘息壤’,能让墓碑不被表域的风雨侵蚀。”
谢砚之盯着墓碑上的照片——那是个眉眼温和的中年男人,嘴角噙着笑,手里拿着一面小巧的铜镜,镜缘的缠枝莲纹与他修复的那面如出一辙。照片下方刻着生卒年,却没有墓志铭,只在角落刻着一个极小的“林”字。
“是林奶奶刻的。”他肯定地说,指尖按在那个字上,“力道很轻,像是怕惊扰了谁。”
青铜罗盘在这时剧烈震颤起来,指针垂首指向墓碑底部。谢砚之找来工具,小心翼翼地撬动碑基的石块。当最后一块石头被移开时,露出一个黑檀木盒子,盒子表面的雕刻与那本空白日记的封面纹饰完全一致。
打开盒子的瞬间,一股淡淡的檀香飘了出来。里面没有金银珠宝,只有一叠泛黄的信笺,和半块断裂的银镜——银镜的缺口,恰好能与天文台找到的镜根残片拼合。
“信是林奶奶写给爷爷的。”苏漾拿起最上面的一张,字迹比日记里的更潦草,带着泪痕晕开的墨痕,“民国二十六年,她己经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了。”
谢砚之展开信笺,上面的字迹透过时光,依旧能看出落笔时的颤抖:
“临:见字如面。知你在找我,勿念。镜根松动,非我血不能固,此乃听声者宿命,你不必介怀。双镜我己藏于镜台山,待下一世双镜者出现,自会寻得。
你总说,想让我做表域的普通女子,晨起浣纱,暮时煮茶。可我知,镜脉不稳,何来安稳?若我的消失能换两界太平,值了。
银镜分你一半,见镜如见我。若有来生,换我寻你,可好?”
最后三个字的笔画被泪水浸得模糊,却透着一股执拗的温柔。
谢砚之拿起那半块银镜,与镜根残片嵌合。完整的镜根突然亮起,映出一段尘封的影像——
是民国二十六年的镜台山古寺,谢临抱着浑身是血的林氏,她手里紧握着半块银镜,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双镜织音》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气息微弱:“记住……别让后人重蹈覆辙……要信彼此……”
谢临的哭声撕心裂肺,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她的身体化为光点,融入双镜之中。
影像消失时,苏漾的眼眶己经红了。她想起师父临终前的眼神,想起自己冲向水塔银镜时的决绝,原来这不是鲁莽,是刻在听声者骨血里的传承——用自己的“回声”,换所爱之人的“完整”。
“他们做到了。”谢砚之的声音有些沙哑,将信笺小心翼翼地放回盒子,“用分离换来了半个世纪的安稳。”
“但我们不必这样。”苏漾突然开口,目光坚定,“星图即将完整,双镜共鸣的力量足以稳固镜根,不需要再有人牺牲。”
她拿起完整的镜根,镜面上映出两人的影子,肩并肩站在一起,像当年的谢临与林氏,却又比他们多了些什么——是不必言说的默契,是“我信你能护我,也信自己能并肩”的底气。
这时,罗盘上的星图突然完全亮起,所有的纹路都与镜根的光芒相连,形成一个闭合的圆。圆的中心,浮现出最后一块拼图的模样——是他和她交握的手。
“原来最后一块拼图,是我们自己。”谢砚之看着她,眼底的温柔几乎要溢出来。
苏漾笑了,将手放进他的掌心。两人的指尖相触的瞬间,星图的光芒达到顶峰,透过罗盘,洒向表域与里域的每一处镜脉。
他们仿佛能听到无数声“嗡鸣”在回应——是博物馆的铜镜,是老宅的影镜,是古戏台的藻井,是雾凇镇的石桥……所有的镜脉都在共鸣,像一场跨越时空的合唱。
“结束了?”苏漾轻声问。
“不,是开始。”谢砚之握紧她的手,“开始属于我们的故事。”
夕阳透过公墓的树枝洒下来,落在谢临的墓碑上,将那个“林”字照得格外清晰。仿佛有风吹过,带来隐约的笑声,像两个跨越时空的前辈,在为他们祝福。
他们将黑檀木盒子放回碑下,重新盖好石块。离开时,苏漾回头望了一眼,看见常春藤的叶片上,沾着两颗晶莹的露珠,像极了重逢的眼泪。
或许破镜重圆的真谛,从来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带着前辈的期盼,走向一个“不必分离”的未来。
(http://www.220book.com/book/75NQ/)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