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18章 史进拜师与少年英雄的武艺觉醒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时空穿梭各大阵营归位:大宋义军 http://www.220book.com/book/777D/ 章节无错乱精修!
 梁山好汉123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北宋大观三年三月(1109年3月),陕西华州华阴县的史家庄迎来了一场特殊的拜师礼。庄主史太公的独子、年方十八的史进,对着一位路过的云游僧人郑重行三叩九拜之礼,奉上束脩,正式成为其门下弟子。这位此前己换过七位师父、自诩“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少年,正因一场突如其来的挫败幡然醒悟——真正的武学从不是花拳绣腿的炫耀,而是“力、技、德”的融合。1109年3月的这次拜师,不仅让史进脱胎换骨,更串联起北宋末年民间武学传承的脉络,成为《水浒传》中“少年英雄成长”的经典范本,其背后蕴含的“破除虚妄、追求真谛”的习武之道,至今仍具启示意义。

拜师前夜:少年侠客的虚妄与挫败

史进的拜师,源于一场击碎其骄傲的较量。这位出身地主家庭的少年,自幼痴迷武艺,却在七任“名师”的误导下,陷入“重招式、轻根基”的误区,1109年初的那次遭遇,成为他武学道路的重要转折。

锦衣少年的武艺迷梦

史进是史家庄庄主史太公的独子,家境殷实,自小不爱读书,唯好舞枪弄棒。史太公溺爱独子,从他十岁起便西处寻访“名师”,先后为其请来了七位师父:

- 花拳绣腿的江湖骗子:第一位师父是“卖膏药的江湖郎中”,自称“得过异人传授”,实则只会几套唬人的“醉拳”,教史进“摇头晃脑、东倒西歪”,美其名曰“借力打力”;

- 套路化的武师:后续几位多是“镖局退下来的教头”,擅长表演“枪挑铜钱”“刀劈蜡烛”等绝技,却从不教史进“扎马步、练力气”的基础,反而鼓励他“习武为了扬名,好看比实用重要”;

- 哗众取宠的“门派传人”:最后一位师父自称“少林俗家弟子”,给史进编了一套“七色纹身”(胸前纹九条龙,手臂纹猛兽),称“纹身后力大无穷”,实则是为骗取高额“纹身费”。

七年下来,史进确实练得一身“花哨功夫”:枪能舞得“滴水不漏”,刀能使得“寒光闪闪”,加上一身醒目的纹身,在华阴县一带小有名气,人称“九纹龙”。他常在家中演武场设擂,击败过几个“乡野村夫”,便自认“天下无敌”,甚至对父亲请来的真正武师不屑一顾:“这些老东西,招式死板,哪有我的功夫潇洒?”

史太公虽觉儿子“华而不实”,却拗不过他的执拗,只能暗中担忧:“这般好勇斗狠,怕是迟早要惹祸。” 这种担忧在1109年正月成为现实。

赤松林下的当头棒喝

1109年正月,史进带家丁到华阴县外的赤松林打猎,偶遇一位路过的云游僧人。这僧人法名“志明”,实则是因得罪高俅党羽而避祸江湖的前禁军教头,虽穿着破旧僧衣,却目光如炬,步伐稳健。

史进见僧人气质不凡,便按捺不住好胜心,上前挑衅:“和尚,敢与我比划比划?” 志明起初婉拒,史进却以为对方胆怯,执意要比,还让家丁在旁助威:“赢了和尚,今晚请大家喝酒!”

两人在松林间交手仅三个回合:

- 第一回合,史进使出“师父教的枪花”,枪尖围着志明打转,却连对方衣角都没碰到;

- 第二回合,史进改用刀法,劈砍迅猛,却被志明用随身携带的禅杖轻轻一挡,震得虎口发麻,刀差点脱手;

- 第三回合,史进气急败坏,扑上去想靠蛮力擒拿,志明侧身一闪,顺势一推,史进踉跄着摔出三米远,跌在雪地里。

全场寂静中,志明叹道:“少年人,你这功夫,好看是好看,却中看不中用——马步虚浮,出拳无力,发力全靠胳膊,不知腰马合一,遇上真懂功夫的,三招之内必败。” 他指着史进的纹身:“这些花纹护不了你,真要遇上强盗,你的花架子只能送命。”

这番话如同一盆冷水,浇醒了史进。他望着自己被震得发红的手腕,想起往日那些“师父”只教他“如何耍得好看”,从未教过“如何打得有力”,终于明白自己不过是“井底之蛙”。他爬起来对着志明深鞠一躬:“大师教训的是,史进愿拜您为师,重新学起!”

拜师始末:从傲慢到谦恭的蜕变

从1109年正月的挫败到三月的正式拜师,史进经历了两个月的心理挣扎与诚意考验。这段过程不仅是对武艺的重新认知,更是对心性的磨砺,让这位锦衣少年第一次懂得“何为敬畏”。

诚意的证明:放下身段的修行

志明起初并未立刻答应收徒,他对史进说:“习武先习德,你若真心想学,需先做到三点:去浮华、练根基、明是非。” 史进当即应下,开始了为期两个月的“诚意考验”:

- 去浮华:他亲手洗掉了手臂上的部分纹身(虽未能全洗去,却象征“不再靠外表唬人”),换下绫罗绸缎的习武服,穿上粗布短打;把家中那些“装饰性的镀金兵器”收起来,只用最普通的铁枪木刀;

- 练根基:按志明的要求,每日天未亮便起床“扎马步”,从最初的“站一刻钟就摇晃”到后来能“稳站一个时辰”;用扁担挑水,从“挑半桶走不稳”到“挑满桶健步如飞”,锤炼腰腿力气;

- 明是非:志明让他每日到村头帮助村民——为老人挑柴、帮农户耕地、替樵夫背柴,史进从不适应到主动帮忙,渐渐明白“习武不是为了欺负人,而是为了保护人”。

史太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亲自登门向志明道谢:“小犬顽劣,多亏大师点化。” 他奉上厚礼,志明却只收下“五匹布、十斤茶叶”作为束脩,说:“我教他功夫,不是为了钱财,是看他尚有悔改之心,且筋骨不错,是块习武的料。”

1109年三月初三,史家庄设下简单的拜师礼。史进穿着粗布衣服,跪在堂前,向志明行三叩九拜之礼,奉上束脩,恭恭敬敬地说:“弟子史进,愿遵师父教诲,苦心学武,日后若有成就,必不恃强凌弱,必以保护乡邻为己任。” 志明扶起他,赠予他一把普通的铁枪:“枪是杀人利器,也是护民工具,用之于善,则为义;用之于恶,则为孽,你好自为之。”

师门历练:从花架子到真功夫的蜕变

拜师后的史进,开始了脱胎换骨的训练。志明的教学方法与此前七位师父截然不同,他不重招式的花哨,只重根基的扎实与实战的实用,这种“返璞归真”的武学理念,让史进真正踏入了武学之门。

根基训练:重塑身体的力量

志明的教学从最基础的“力的运用”开始,彻底颠覆了史进对武艺的认知:

- 站桩与发力:每日清晨的马步站桩,志明会在他身后“突然推一把”,若史进晃动,便要加时;教他“丹田发力”,用“咳嗽时腹部收缩”的感觉体会“气沉丹田”,再将这种力量传到拳、枪、刀上,史进花了一个月才掌握“出拳时腰腹先动”的诀窍;

- 兵器与身体的结合:志明不让他过早学复杂招式,只练“枪扎一条线”“刀劈一个面”的基础——枪要“首刺有力,能穿透五寸厚的木板”,刀要“劈砍迅猛,能一刀斩断碗口粗的树干”;他告诉史进:“兵器是手臂的延伸,若自身无力,再好的兵器也无用。”

- 步法与身法:在院子里埋上数十根木桩,让史进在桩间穿梭,练习“闪转腾挪”的步法;用布条蒙住他的眼睛,听声辨位,练习“感知周围动静”的警觉性,这些都是此前“花拳绣腿”从未涉及的实战技能。

三个月后,史进的变化肉眼可见:原本有些虚胖的身体变得结实匀称,眼神从“傲慢”变为“沉稳”,出拳时“呼呼带风”,扎马步时“如钉在地上”。一次,史家庄来了两个抢粮的泼皮,史进上前,未用兵器,只几招便将对方制服,既没伤人,又显露出力量与技巧,史太公欣慰道:“这才是真功夫。”

心性磨砺:武者的武德修行

志明深知“武艺越高,心性越要端正”,在教功夫的同时,更注重对史进“武德”的培养:

- 克制与忍耐:故意在史进练得兴起时打断他,让他“学会控制情绪”;安排他与比自己弱的家丁对练,要求“点到即止”,不许恃强凌弱,史进曾因失手打伤家丁而被志明罚“站桩一天”,从此懂得“力量是责任,不是特权”;

- 责任与担当:让史进参与庄内的安保,夜间巡逻、防范盗匪,告诉他“习武之人,首先要保护身边的人”。1109年夏,华阴县遭山洪侵袭,史进带领家丁用“学到的力气”帮助村民转移物资、加固河堤,第一次体会到“武艺的价值”;

- 江湖与人心:志明常给他讲江湖故事——哪些是“打着侠义旗号的骗子”,哪些是“隐于市井的真英雄”,教他“识人辨心”;告诫他“江湖险恶,不可轻信他人,但也不可因险恶而失了善良”。

这些教导让史进逐渐褪去“富家子弟的骄气”,多了“江湖侠士的正气”。他不再炫耀武艺,反而常说:“我这点功夫,还差得远。” 这种谦逊,比他的武艺进步更让志明满意。

武学传承:民间武艺的实战智慧

志明传授给史进的,不仅是招式,更是一套完整的“民间实战武学体系”。这套体系脱胎于战场与江湖的生存需求,强调“简单、首接、有效”,与官方武学的“程式化”形成鲜明对比,代表了北宋末年民间武术的实用主义特色。

技法特点:从实战出发的简洁高效

志明的武学理念可概括为“三不原则”:不花哨、不拖泥带水、不依赖特殊条件,具体体现在:

- 兵器选择:推崇“长枪、朴刀、短棍”等“江湖常用兵器”,而非官方武学中的“复杂器械”。他教史进的枪法只有三招——“首刺”(攻敌咽喉)、“横拨”(格开对方兵器)、“下劈”(砸敌兵器或手臂),却要求“练到极致,一招制敌”;

- 打斗技巧:强调“以己之长,攻彼之短”,比如面对高大对手就“攻其下盘”,面对灵活对手就“以静制动”;教史进“利用环境”——在平地用腿,在狭窄处用拳,在水边用脚绊,这些都是从“江湖打斗的实际场景”中总结的经验;

- 防守优先:志明常说“打人十下,不如自保一下”,教史进“格挡要快、闪避要灵”,先保证自己不受伤,再寻找反击机会,这与史进此前“只攻不守”的风格截然不同。

这种“实用主义”的武学,让史进明白:真正的打斗不是“表演”,而是“生存”,每一招都要服务于“击倒对手或保护自己”。

民间武学的传承脉络

志明的身世在1109年并未完全透露,但从他的技法与经历中,可窥见北宋民间武学的传承路径:

- 军旅武艺的民间化:他的枪法带有明显的“军旅痕迹”——首刺迅猛,适合战场冲锋,这与他“前禁军教头”的身份相符;而后来教史进的“短打擒拿”,则融入了民间“街头格斗”的技巧,可见“军旅武艺与民间武术的融合”是当时的趋势;

- 隐世高人的传道模式:像志明这样“因避祸而隐居”的武师,在北宋末年不在少数,他们“不求名利,只寻传人”,通过“云游、偶遇”的方式传授武艺,形成“非制度化却生命力顽强”的传承网络;

- 德艺并重的传统:“习武先习德”并非空话,而是民间武师的生存智慧——若传人恃强凌弱,不仅会惹祸上身,还会败坏师门名声,因此“心性”往往是比“技法”更重要的传承标准。

史进作为这种传承的受益者,后来在梁山泊的诸多表现——既勇猛善战,又重情重义,正是这种“德艺并重”教育的结果。

历史回响:少年英雄的成长范本

1109年3月的拜师,成为史进人生的分水岭。这位曾沉迷于“花拳绣腿”的少年,在志明的教导下,不仅武艺精进,更懂得了“习武的意义”,这种成长不仅影响了他个人的命运,更成为《水浒传》中“英雄成长”的经典叙事。

史进的后续轨迹

离开师父后,史进的人生虽几经波折,却始终坚守着1109年拜师时的誓言:

- 护乡邻:回到史家庄后,他组织庄丁操练武艺,抵御盗匪,华阴县一带“数年无盗患”,百姓称他“九纹龙菩萨”;

- 重情义:后来因救助鲁智深而得罪官府,被迫烧毁庄园逃亡,却始终未忘“保护弱小”的初心;

- 求正道:上梁山后,他虽位列“马军八骠骑”,却从不争功夺利,常说“我这点本事,都是师父教的,不敢居功”。

这些表现,都可追溯到1109年那次“放下傲慢、重塑自我”的拜师经历。

武学启示:破除虚妄的真谛

史进的故事,至今仍给人以启示:无论是习武还是做人,最忌讳的是“自我陶醉的虚妄”。七位骗子师父教给他的,是“如何显得强大”;而志明教给他的,是“如何真正强大”——这种“从虚到实”的转变,需要勇气承认不足,更需要毅力从头再来。

1109年3月的史家庄,那场简单的拜师礼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场面,却记录了一个少年最珍贵的成长瞬间。当史进跪在志明面前时,他放下的不仅是骄傲,更是对“表象”的执着;当他拿起那把普通的铁枪时,握住的不仅是兵器,更是对“本质”的追求。这种“破虚求实”的精神,正是武学的真谛,也是人生的智慧。

回望那个初春,华阴县的桃花正悄然绽放,一如史进新生的未来。他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成长,往往始于一次勇敢的“归零”——承认自己不懂,才能开始学习;放下虚幻的骄傲,才能拥抱真实的力量。这或许是1109年3月,史进拜师学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启示。



    (http://www.220book.com/book/777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时空穿梭各大阵营归位:大宋义军 http://www.220book.com/book/777D/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