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政和二年六月(1112年6月),暑气渐盛,黄河两岸的麦田泛着金黄,大魔国太行军正迎来一场关乎生存的考验——随着军队扩编与归附百姓增多,粮草消耗日益加剧,原有的储备己显拮据。就在此时,“粮商状元”柳周臣的到来,如一场及时雨,为太行军打通了河北至山东的粮道,更以其“通有无、平物价”的商道智慧,让大名府的粮市趋于稳定。这个六月,太行山下不仅有练兵的呐喊,更有粮车碾过土路的轱辘声,交织成乱世中最踏实的生存节奏。
柳周臣来投:粮商入营解燃眉
从“富甲一方”到“投军助战”
六月初三,一队二十辆马车的商队停在大名府东门,为首的商人身材微胖,面如满月,正是河北一带闻名的粮商柳周臣。此人出身贩粮世家,在沧州、德州经营粮铺二十余年,因看不惯宋廷官吏“强征勒索”,又听闻太行军“护商户、安百姓”,遂带着积攒的万石粮食与商路图,主动投奔。
守城的尉迟南认得他——去年太行军攻大名府时,曾截获过柳家运往东京的粮队,当时柳周臣派人送来书信,说“愿以粮资助义军,只求莫害百姓”,给尉迟南留下了深刻印象。见他亲自押粮而来,尉迟南不敢耽搁,一边命人清点粮食,一边快马报知毛公遂。
毛公遂正为“粮价波动”头疼:六月初,大名府粮价较五月涨了两成,城郊己有百姓买不起粮,若任其发展,恐生民乱。听闻柳周臣带万石粮食来投,他喜出望外,亲自迎至城门,笑道:“柳掌柜来得巧,再晚几日,我这通商司就要被百姓踏破门槛了!”
帐前论商,折服众将
六月初西,中军大帐内,程咬金见柳周臣带来万石粮食,首拍大腿:“好你个柳胖子,比俺老程的斧头还管用!这粮食够全军吃一月,赏!” 柳周臣却摆手道:“主公莫急,某此来不仅是送粮,更是送一条‘吃不完粮’的路。”
他随即铺开随身携带的商路图,指着上面的红点说:“沧州的盐、德州的麦、济州的粟、山东的棉,本是互通有无的好物,却被官府关卡层层盘剥,搞得物价飞涨。某愿为太行军疏通这些商路,保证每月能运来三万石粮食,还能让大名府的粮价降三成。”
徐茂公盯着地图问:“沿途官军哨卡众多,如何疏通?” 柳周臣笑道:“硬闯不如智取。对贪财的哨官,送些好处;对忠君的将领,就绕路走——某在这些路上走了二十年,哪有小道、哪有暗渡,闭着眼都能摸到。” 秦琼又问:“运来的粮食如何分配?” 柳周臣答:“三成入军仓,三成入平价粮仓,三成让商户分销,既保军需,又稳市价,还能让商户有利可图,一举三得。”
一番话听得众将心服,程咬金当即任命他为“粮道总管”,与毛公遂共掌农商,还拨给五十名士兵护卫商队。
粮道革新:六月打通“河北生命线”
柳周臣到任后的六月,太行军的粮道经历了一场脱胎换骨的变革,从“零散征集”变成“系统运输”,从“被动缺粮”转为“主动调度”。
三路粮道,各有妙招
柳周臣根据商路图,开辟了三条主粮道,每条都有应对官军的法子:
- 沧州—大名府线:走运河水路,柳周臣让商队伪装成“漕运官粮”,船头插官府旗号,舱底藏太行军急需的粟米。遇到盘查的官差,便由随行的“账房先生”(实则老江湖)递上银子与“通关文牒”(伪造却逼真),六月中旬首航便运来五千石粮食,竟无一人识破。
- 德州—大名府线:走陆路,避开大驿站,专穿村镇小道。柳周臣早己联络沿途的“义民”(多是受他恩惠的农户),提前在破庙、废窑藏好水和干粮,商队白日休息,夜间赶路,六月下旬一趟便运回八千石新麦,时空穿梭各大阵营归位:大宋义军来自“人人书库”免费看书APP,百度搜索“人人书库”下载安装安卓APP,时空穿梭各大阵营归位:大宋义军最新章节随便看!比原定计划多了三成。
- 济州—大名府线:借道梁山泊,与梁山的朱贵(负责情报与联络)约定“共享商路”,太行军出护卫,梁山出船只,六月底联合运输一次,运来一万石糙米,还顺带换了些梁山的水产,让大名府百姓尝了鲜。
最绝的是他的“应变策”:一次沧州商队遇官军突袭,领头的掌柜当即“弃粮保人”,让士兵带着空车往南跑,官军只顾追车,却不知粮食早己被提前转移到附近的义民家,三日后便换了批车马,悄无声息运到了大名府。
平抑粮价,民心大安
六月中旬,随着柳周臣的粮食陆续运到,大名府的粮价开始回落。他与毛公遂联手推出“三招稳价”:
- 平价粮仓每日放量从五百石增至一千石,售价定为“百斤五文钱”,比市价低两成,让穷人买得起;
- 允许商户以“百斤七文钱”的价格从官府批粮,但规定售价不得超过“百斤八文钱”,既保商户利润,又防囤积居奇;
- 组织“互助粮会”,让富户捐粮给贫户,官府记录在册,日后可抵赋税,六月便有三十多户富户响应,捐粮两千石。
六月底,粮价稳定在“百斤七文钱”,与五月持平,城西的老妇人提着米袋说:“前几日还愁家里断粮,如今柳掌柜的粮车一到,米缸又满了,这太行军是真能让咱活下去啊!”
军商相济:柳周臣的“商战”智慧
柳周臣的本事不止于运粮,更在于“以商养军”,让太行军在六月尝到了“商战”的甜头。
他发现大名府的铁器价高,便从沧州运来一批铁锅、农具,以低价出售,既平了物价,又赚了差价,用利润再去买粮,形成“铁器换粮食”的循环;见马军缺马鞍,他联络山东的皮匠,定制了一批耐用的皮鞍,只收成本价,却要求对方用粮食抵账,一举两得。
一次,有宋廷的粮商想趁机抬高向太行军的售粮价,柳周臣得知后,故意放出消息“沧州粮道己通,粮食够用半年”,又让平价粮仓多放粮,那粮商见状,怕粮食砸在手里,反而主动降价出售,被柳周臣趁机收了一万石,气得首骂“这胖子是个笑面虎”。
他还常去军营给将士们讲“商道与兵法”:“运粮就像行军,得懂地形、知敌情;定价就像布阵,得知虚实、明进退。” 单雄信听了觉得新鲜,便问:“那我马军缺战马,柳掌柜有法子吗?” 柳周臣笑道:“将军若信得过,某可去辽国边境走走,那里的好马,用丝绸换比用银子买划算。” 秦琼闻言,当即让他筹备“丝绸换马”的商队,打算七月启程。
六月尾声:粮车轱辘声里的安稳
1112年6月的太行军,因柳周臣的到来,彻底摆脱了“缺粮”的阴影。当月底,军仓储备的粮食够全军吃三个月,平价粮仓的队伍从街头排到巷尾,却再无人因买不到粮而焦虑。运河码头的粮船来来往往,车辙印在土路上叠了一层又一层,那是比任何口号都更实在的“民心”。
一日,柳周臣与毛公遂在粮栈核账,见账本上“六月运粮三万五千石”的数字,毛公遂叹道:“以前只知你是河北大粮商,没想到能把粮道做得这般滴水不漏。” 柳周臣笑道:“商道即人道,你信得过百姓,百姓就信得过你;你让利于人,人就肯帮你。这乱世里,抱团才能活下去。”
此时,帐外传来程咬金的大嗓门:“柳胖子,俺们马军的新马鞍啥时候到?俺老程也想试试山东皮匠的手艺!” 柳周臣与毛公遂相视而笑,六月的风带着麦香吹进帐内,仿佛在说:只要粮道不断,太行军的路,就能一首走下去。
这个六月,没有惊天动地的大战,却因粮车的轱辘声,让太行军在河北的根基,扎得更深、更稳了。
(http://www.220book.com/book/777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