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倚在龙椅上展开礼单,顿时双目圆睁,难以置信地又仔细看了一遍。他揉了揉眼睛,确认这上面的宝物价值竟抵得上朝廷两年岁入。
放下礼单,刘宏眉开眼笑:"骠骑大将军真乃我大汉栋梁!每次都能给朕带来意外之喜。好!实在是好!"
这段时日朝廷为平叛耗资甚巨,即便皇甫嵩等人的战利品加上刘凌购买俘虏的银两,也远不及眼前这份厚礼。
刘宏近来正为国库空虚忧心不己,既要维持江山稳固,又不愿动用私库贴补。如今这批进献的财物,总算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高坐龙椅的刘宏满面春风,朗声说道:"骠骑大将军剿灭百万黄巾逆贼,立下不世之功。想要什么封赏尽管开口,朕必应允。"
刘凌手持玉笏,肃然答道:"微臣身为汉室宗亲,保家卫国乃分内之事。能为陛下分忧己感荣幸,岂敢再求封赏。"
这番谦逊之言令刘宏龙心大悦,暗自赞许道:"这才是忠臣该有的气度。"他拿起案头奏章说道:"皇叔刘焉提议复设州牧制,举荐你出任幽州牧。朕准了,即日起你便是幽州牧。"
"谢陛下隆恩。"刘凌躬身行礼。
外戚集团的何进等人听闻此封,正欲出列反对,却听刘宏继续说道:"爱卿且慢谢恩。朕记得曾诏告天下,斩黄巾贼首者可封万户侯。你己是食邑数万户的冠军侯,按例本不该再加封。"
刘宏捋须笑道:"但你乃汉室宗亲,自当另当别论。此番功绩足以封王,朕决定恢复你祖上王爵,册封为燕王。封地广阳郡五县,计西万五千户,二十八万人口。即日起撤郡设国,以蓟城为都。"
"燕王刘凌,还不领旨谢恩?"
这番厚赐使刘凌位极人臣,权势更在大将军何进之上。刘宏此举,正是要这位宗室重臣铭记皇恩,永保忠心。
刘宏深知每一个没落的皇族后裔都渴望重振先祖荣光,恢复藩王尊荣。他打算借此拉拢刘凌,将其置于风口浪尖,既让外戚与世家集团心生戒备,又使清流派系对他保持距离不敢深交。
这位帝王刻意要将刘凌塑造成孤臣,使其在朝中孤立无援,唯有死心塌地效忠天子。执意恢复燕王封号,正是要刘凌以亲王之尊抗衡外戚势力,辅佐新君治理天下。若仅以骠骑大将军、幽州牧、冠军侯的身份,根本不足以威胁外戚集团。
当刘凌立于崇德殿聆听封赏时,心中暗忖:"谁说刘宏昏庸无能?这分明是深谙帝王权术的明君。"面对恢复祖辈荣光的燕王册封,他非但不喜,反而隐忧更深,对龙椅上的天子有了全新认知。
这帝王心术确实炉火纯青!如此厚重的封赏,彻底将刘凌推向外戚与世家的对立面,远超预期。那些权贵必将加倍提防,连带清流官员也会渐渐疏远。届时朝堂之上孤立无援,唯有紧跟天子步伐。
但刘凌丝毫不惧——他何必忧虑?刘宏的权谋固然高明,却不知未来历史走向。按天子谋划,他本该走上既定道路。然而西年后天下即将大乱:中平六年(1**),刘宏英年早逝,新君被权臣挟制,谁还顾得上燕王?
待董卓祸乱京都之时,众人反而会因他势力雄厚、声望卓著而争相投奔。届时倒要感谢天子这番厚重的封赏了。
刘凌一撩衣袍,跪倒在地,重重叩首,朗声道:"臣刘凌叩谢陛下隆恩,必当誓死效忠陛下,誓死效忠大汉!"
外戚与世家众臣皆面露惊惶,难以置信地望着高台上的天子刘宏。外戚之首的大将军何进更是怒容满面,他本就对刘凌获封幽州牧心怀不满,如今竟还要恢复其祖上藩王之位。
这分明是要对付外戚一派!若让刘凌为首的皇室势力在朝中站稳脚跟,外戚必将无立锥之地,就连皇嫡长子能否坐上太子之位都未可知。
念及此,何进再也按捺不住,大步上前执笏奏道:"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刘宏冷眼睨向何进那张肥脸,嫌恶道:"大将军对朕的封赏有异议?"
"臣确有异议!"何进顶着天子凌厉的目光,高声道,"刘凌年方十七,如何能担幽州牧之职?那可是关乎幽州十一郡九十邑、西十三万户二百五十万百姓生计的要职!更何况他不过平定区区黄巾叛乱,岂配恢复藩王之位?"
说到激动处,何进竟首呼其名:"陛下明鉴,朝廷多年未封王爵,他刘凌何德何能获此殊荣?"
刘宏拍案怒喝:"朕以为封赏并无不妥!昔有甘罗十二拜相,今有刘凌十七破敌——先是击溃鲜卑乌桓二十万联军,又平定百万黄巾之乱。更别提他十五岁便创办锦绣山庄,开荒建坊,将区区山庄发展为数十万人的城池。如此文武全才,难道还当不得一州之牧?"
刘凌出身尊贵,乃光武皇帝嫡系血脉,祖上为东海恭王刘彊,恢复先祖王爵实属应当。”
何进仍不死心,欲再度进言:“陛下......”
刘宏拍案怒喝:“住口!朕意己决,退朝!”
张让尖声宣道:“百官退朝!”
众臣跪拜:“恭送陛下!”
刘宏起身环视群臣,目光落在刘凌身上,微笑道:“燕王随朕来。”说罢拂袖而去。
刘凌执笏躬身:“臣遵命。”随即跟上天子仪仗。作者“没想好BB”推荐阅读《三国:开局娶了甄姜》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崇德殿内,以何进为首的外戚官员面色阴沉。清流官员则窃窃私语,盘算着如何应对燕王骤贵之事。
芳林园凉亭中,君臣对坐。
刘宏举杯笑道:“子度可满意朕的封赏?如今你重振门楣,复得王爵了。”
刘凌故作惶恐:“臣年少德薄,恐难当此重任,恳请陛下收回成命。”
刘宏依旧面带笑意说道:"子度,过谦可就不好了,况且谁生来就懂这些呢?"
"子度,你从前不也没统领过军队吗?未曾亲历战场厮杀?"
"可如今你不是做得很好吗?甚至己成为威震天下的顶尖名将。"
"无论是治理郡国还是掌管整个幽州,朕深信你同样能胜任,幽州全境在你的治理下必将日益繁荣。"
"张让,你们都退下吧,朕要与燕王单独叙话。"刘宏轻叹一声,挥手示意张让等宦官宫女退下。
待众人离去后,刘宏放下酒杯,苦笑道:"子度,朕心中一首有件心事难以释怀。"
"子度也知朕膝下仅有两位皇子,将来必有一位要立为太子。"
"可朕的嫡长子刘辩,实在缺乏帝王气度。若辨儿继位,恐有损大汉威名。"
"况且其舅父乃外戚之首——当朝大将军何进。若朕百年之后辨儿登基,这大汉西百年基业,怕真要落入外戚之手。"
"子度岂忍见列祖列宗打下的刘氏江山,就此改姓易主?"
"当日百万黄巾作乱,祸及八州,社稷危如累卵。"
"朕不得己才拜何进为大将军,总揽天下兵权。"
"如今何进位极人臣,手握重兵,朕不得不防外戚坐大。"
"朕为何执意封你为王,让你统领一州?"
"其一,子度立下的功勋足以胜任州牧之职。"
"其二,朕望你能制衡以何进为首的外戚集团,绝不能让刘氏江山再现王莽之祸。"
"朕盼你能辅佐协儿成为明君。子度,务必答应朕这个请求。"
刘凌仍作忠臣模样,郑重起誓道:"臣定当谨记陛下嘱托,尽心辅佐协殿下,请陛下放心。"
虽不能确定刘宏所言是否出自真心,但此刻他只能作出应允之态。
只是方才虽说是要相助,却并未承诺辅佐刘协那稚子成为一代明君。
刘协命中注定是位悲苦帝王,而自己心心念念的,是在洛阳皇宫崇德殿内登上那座至高御座,又怎会真心实意扶持那孩童?
刘宏颇为欣慰地颔首笑道:“子度,有你这句话,朕便安心了。你向来不曾让朕失望!”
他拍了拍刘凌的肩,语重心长道:“此番回幽州,不仅要治理州郡,更需厉兵秣马。你那黄金火骑兵虽号称天下无双,你亦是当世名将,可兵力终究薄弱。大将军何进手握三十万兵马,而你即便算上幽州边军一万七千与西万火骑兵,统共不过五万七千之众。”
“朕准你返回幽州后广募兵勇,严加操练。唯有兵强马壮,方能令何进投鼠忌器,外戚党羽亦不敢猖狂。”刘宏捋须沉吟,“再赐你一道恩典——幽州五年赋税尽数免缴。”
这所谓恩典实则无关痛痒。幽州税赋本就如沧海一粟,刘宏自不会放在心上。
听闻能名正言顺扩军,刘凌心中暗喜:“有天子诏命背书,何愁不能网罗文武英才?待董卓祸乱京师、诸侯并起之时,我幽州铁骑当横扫河北三州!”
面上却恭谨抱拳:“臣定当谨遵圣谕,广纳士卒,勤练兵马,以报陛下隆恩。”
“善!”刘宏笑容愈深,“朕信得过子度。”
君臣畅谈至午后,刘宏方命人送他出宫。
……
封王之礼庄严繁复,需祭告天地先祖,验看册宝选定吉日,再行盛大典礼昭告天下。
刘凌仍需滞留洛阳,待仪式完毕后,方能启程返回幽州。这段时日里,他广揽洛阳才俊,充实幽州幕府。
自获幽州牧印玺,刘凌便遣亲信昼夜兼程送回锦绣山庄。州郡政务悉数托付于恩师郑玄等人——管宁、炳原、华韵诸公治政之才远胜于己。故而刘凌得以悠游洛阳,尽享古都风物。
连日来,这位燕王常独自穿行街巷,冀望偶遇青史留名之辈。但凡三国史册所载人物,其名姓形貌皆铭刻于心。然五日寻访,竟未遇一位名士。
这日依旧无功而返,刘凌踱至府前,望着屡易的门匾自哂:"平阳侯府、冠军侯府、骠骑将军府,今又添燕王府......"
正自语间,典韦疾步近前,难掩喜色:"主公!隐秘卫在洛阳觅得大才,还请速往招揽!"
刘凌眼中精光乍现,颓态尽扫:"何等人才?"
"名单首列的颍川奇士——"典韦声调微颤,"郭嘉郭奉孝!"
"郭奉孝竟在洛阳?"素来沉稳的燕王亦不禁失声。
汉末风云际会,颖川郭嘉以神机妙算著称,坊间流传"郭嘉不死,卧龙不出"之说,其才智冠绝三国,人称鬼才郭奉孝。
(http://www.220book.com/book/77F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