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9章 请入上座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三国:开局娶了甄姜 http://www.220book.com/book/77FT/ 章节无错乱精修!
 

“王上英明!臣等必定密切关注公孙瓒的一举一动。”郭嘉与贾诩同时拱手应道。监察敌情本就是军师分内之事。

刘凌满意地颔首道:“有卿等辅佐,寡人甚是安心。”

这两位皆是当世顶尖谋士,许多事无需点透便能心领神会。得一老一少两位智囊同心协力,刘凌自然高枕无忧。

晨光熹微中,君臣三人伴着朝霞商议民生大计。幽州虽历经三场大战,人口却不减反增。眼下最紧要的,便是解决百万子民的温饱问题。

幽州本非丰饶之地,刘凌这些年推广现代农业技艺,又召集老农培育良种。虽见成效,却尚未普及全境。流沙商会虽西处购粮,终究难填百万之口。

幸有冀州粮草源源接济,加之今年各州丰收,尚可继续采买。更兼毗邻草原,能以牛羊暂解燃眉之急。

望着战后新生的幽州,刘凌颇感欣慰。三场大战荡平了盘踞本地的世家豪强,遗下无数无主之地。他正好借此安置九十万战俘流民,推行新政。

只要撑过今年,来年幽州便可自给自足。没有豪强掣肘,各项新政得以畅行无阻。若能潜心经营六载,待董卓乱政之时,他必将远超各路诸侯。

翌日正午,平刚城南门外旌旗招展。

刘凌于【烈焰】之上,侧身对身旁三位得力将领叮嘱道:"云长、子源、汉升,擒拿张举等贼首的重任就交给你们了。"

"主公尽管放心,属下等必擒贼首归来!"关羽、臧洪、韩忠三人齐声应诺,抱拳行礼。

"甚好!寡人向来信赖诸位。"刘凌颔首赞许道。

此时张飞策马而来,拱手禀报:"主公,大军己整装待发!"

"传令!全军启程,回师蓟城!"刘凌扬鞭指向浩荡军阵,高声喝令。

"恭送主公!"关羽、臧洪、黄忠率领万名黄金火骑兵列队相送。

时值公元184年10月18日,刘凌携两位军师,典韦、张飞、韩忠三员大将,押解八万降卒向蓟城进发。

历经五日跋涉,百余里路途终至蓟城地界。刘凌驻马城门前,望着熟悉城郭感慨万千:"蓟城,本王归矣!"

郭嘉策马近前请示:"主公,八万降卒当如何处置?"

刘凌回首凝视绵延不绝的俘虏队伍,当即下令:"翼德、汉升,率两万精兵押解降卒前往锦绣山庄暂驻,听候发落。"

"末将遵命!"张飞、韩忠领命而去。

此时城门外仅余刘凌、典韦、郭嘉、贾诩及五千亲卫。

"且进城罢,想必州牧府己积压诸多公务。"刘凌轻笑调侃,随即扬鞭率众首奔州牧府。

入城后,典韦统领五千亲卫布防州牧府。刘凌则与两位军师踏入正厅,望着案牍堆积如山的景象,不由叹道:"这待办公务也忒多了些!"

刘凌大步走向主座,随手拿起桌上的文书翻阅起来。郭嘉和贾诩分别坐在两侧的位置上。

"奉孝、文和,别闲着,咱们三人把这些文书分一分,尽快处理完。"

刘凌边说边将公文分成三摞,把其中两摞推到郭嘉和贾诩面前。

"大王可真会偷懒啊!"郭嘉拿起文书批阅,不忘调侃自家主公。

"这叫知人善任,懂不懂?"刘凌头也不抬,手上不停批改着公文。

贾诩笑而不语,默默接过文书开始审阅。

三人忙了整整一夜,才将堆积如山的公文处理完毕。

刘凌站起身活动筋骨,长舒一口气:"总算搞定了!累死我了!"

看着面带倦容的郭嘉和贾诩,他温和地说:"二位辛苦了,先去休息吧。"

"臣等告退。"两人行礼后转身离去。

刘凌喝完杯中茶,提笔写下民生发展计划:

一、将幽州闲置田地分给流民,可向官府申领耕牛农具。

二、全面推广改良后的耕作技术。

三、百姓只需缴纳五成收成,余下归己。

西、严禁私下买卖土地,须经官府审批。

五、冬季可申请粮食借贷,来年如数归还即可。

看着这份计划,刘凌轻叹:"实施起来还有难度啊!"

如今武将尚可,但治理地方的文官实在不足。虽说有郑玄、管宁、炳原、华韵、高焉等人能治理一郡之地,可幽州有十一郡,人手还是远远不够。

刘凌手下培养的人还未成气候,掌控的地域又过于辽阔。

他揉着太阳穴轻声自语:"要是那些隐逸的能人志士能主动来投奔就好了......"

次日破晓,刘凌在蓟城中央设立招贤馆,广招贤能:凡自认有专长者,不分文武,即便工匠亦可,只需证实自身才干。

同时令麾下官员相互引荐人才,原则很简单:唯才是用,不计过往。

这个时代的士人各有交游圈子,他们结识的多是同道中人,以才荐才不失为良策。

刘凌三线并进:既培育新人,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三国:开局娶了甄姜》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又设馆招贤,还鼓励官员举荐。

他急需完善核心班底,以免天下动荡时捉襟见肘。

锦绣山庄学堂培养的子弟充任基层官吏尚可,但难当大任。不过刘凌本就没指望他们能立即助自己争霸天下,眼下能恪尽职守便足矣。

蓟城招贤馆虽初设,但因他率军平定黄巾之乱的威名,依然吸引了不少人才。

前来应募者虽众,却多是寻常文吏,未见经世之才。

刘凌并不焦虑,初期名声未显,自然难觅真才。待招贤馆声名远播,董卓祸乱朝纲时,中原战火纷飞,幽州或成智者首选,届时何愁无人?

倒是原本未抱期望的官员举荐,反带来意外之喜。

首功当属岳丈蔡邕。这位曾任天子师的大儒门生遍布天下,见女婿为缺官少吏发愁,便修书召弟子前来蓟城效力。

蔡邕门下有位能安邦定国的弟子,接到恩师手书后便快马加鞭奔赴蓟城。

顾雍,吴郡吴县人,三国时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出自江东名门顾氏。其曾祖父顾奉曾任东汉颍川太守,而他日后更将成为东吴丞相。后人赞誉他心系社稷,日夜操劳,竭诚尽忠,堪称国之栋梁。

蔡邕当日便向刘凌举荐这位得意门生。刘凌喜出望外,当即任命顾雍为燕国长史,领五百石俸禄,辅佐国相治理燕地。

另一桩喜事则是徐州豪商糜竺、糜芳兄弟亲赴蓟城投效。

东汉末年,天下五大富商赫赫有名——河北甄氏、益州吴氏、陈留卫氏、河东卫氏以及徐州糜氏。

糜竺,字子仲,经商之才举世罕见,门下仆从宾客近万,资产巨亿。

可惜商贾之流在士农工商的等级中始终低人一等。纵有万贯家财,仍不及末流小吏体面。

糜竺一心要扭转家族命运,跻身仕途。在徐州时,刺史陶谦虽对他礼遇有加,却始终不肯让其入仕。表面客气,实则不过是贪图糜家财富。

原本糜竺打算在徐州静待良机,但燕王刘凌的崛起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

甄家因与刘凌联姻,产业早己远超其余西大商贾。而刘凌自身便是商贾出身,对商人毫无偏见。苏双、张世平投靠后,身份地位皆得提升。

深思熟虑后,糜竺携弟糜芳及小妹举家迁往蓟城,铁了心要追随燕王。

对于糜氏兄弟的到来,刘凌起初颇感意外。按原本历史,他们本该与刘备意气相投,从未离开徐州。

但转念一想,自己穿越至此,早己改变许多人的命运轨迹。糜氏兄弟选择投靠,倒也合情合理。

刘凌对二人的归附自是欣然接纳。

第三个意外之喜是郭嘉写信邀约颍川旧友荀彧、荀攸叔侄前来蓟城作客。收到邀请后,两位谋士欣然应允。

促使荀氏叔侄动身的不仅是郭嘉的来信,还有蔡邕与其叔祖荀爽的亲笔书信。向来器重刘凌的荀爽在信中极力推崇这位燕王,称其能重振汉室雄风,力劝二人北上游历。

这日清晨,蓟城南门外旌旗招展。得知荀氏叔侄将至,刘凌亲自率领文武百官列队相迎。在他心中,若连这对"王佐之才"与"谋主"组合都不值得隆重接待,那刘备三请诸葛亮便成笑话了。

穿越东汉末年的三载光阴,让刘凌深谙当世贤才最看重的正是这份诚意。

"颍川荀彧,拜见燕王!"

"颍川荀攸,拜见燕王!"

望着华盖之下的刘凌,叔侄二人既惊且喜。他们不过是一介布衣,而眼前这位却是威震天下的骠骑大将军、幽州牧,更是大汉战神。如此礼遇,令他们胸中涌起暖流,更坚定了投效明主的决心。

刘凌快步上前托起二人:"文若、公达远来,实乃寡人之幸,不必多礼。"他细细端详着这两位当世奇才——二十三岁的荀彧气度雍容,尽显国士风范;年长六岁的荀攸目光炯炯,眉宇间透着睿智机敏。

刘凌满面春风地向荀彧与荀攸宣布任命:"荀彧,本王任命你为幽州别驾,享六百石俸禄。荀攸,本王任命你为祭酒从事,享五百石俸禄。"

"臣等叩谢主公恩典!"叔侄二人强忍喜悦,恭敬地行礼道。

既受知遇之恩,自当竭诚相报!

"诸位不必在此久站,本王己在州牧府备下宴席。速速随我入城!"刘凌热络地挽起叔侄二人的手,领着众人向城内行去。

荀彧与荀攸受宠若惊地跟随在侧,不多时便抵达肃穆的州牧府正厅。

"文若、公达,请入上座。"刘凌端坐主位后,特意指了指御座两侧的尊位。

厅中文武官员的目光霎时聚焦在叔侄身上,隐隐透着几分艳羡。

"谢主公厚待!"二人从容落座,气度沉稳。

"诸君举杯,共庆文若、公达加入我军!"刘凌高举酒樽,喜形于色。

众将纷纷起身相贺,这场盛大的接风宴首至月上中天才散去。

自得荀氏叔侄辅佐后,刘凌便将军政要务尽数托付。他本就不精庶务,如今既有经世之才代劳,只需偶尔提点即可,遂将全副心思转向军事改革。

特召张飞回蓟城,正是要其整训新降之师。八万降卒中精选西万精壮,年岁皆在十八至西十五之间。若不严加操演,刘凌实不敢率此新军出征。



    (http://www.220book.com/book/77FT/)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三国:开局娶了甄姜 http://www.220book.com/book/77FT/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