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岐城东的万亩良田,此刻正裂着蛛网般的纹路。土块干硬得能硌碎牙齿,去年冬天埋下的麦种连芽都没冒,光秃秃的田垄上,几个老农正跪在地上,用龟裂的手掌抚摸着焦渴的土地,喉咙里发出困兽般的呜咽。慈航道人踏着晨露走来时,道袍的下摆扫过田埂,带起的尘土呛得他忍不住皱眉 —— 这里的旱情,比他在玉净瓶水镜中看到的还要严重。
“先生可是来降甘霖的仙师?” 个瞎眼的老农用手摸索着抓住他的裤脚,指关节因用力而泛白。老人的眼窝深陷,眼角结着干涸的眼屎,显然是哭了太多次。“求您发发慈悲,救救这方土地吧,再不下雨,西岐城就要断粮了。”
慈航道人弯腰扶起老人,指尖的三光露悄悄渗入他粗糙的掌心。老人的手抖了抖,忽然咧开没牙的嘴笑了:“好暖和的光…… 就像三十年前那场春雨,落在手心里也是这般舒服。” 他指着远处的山坳,“那里有口老井,昨天最后滴水也被舀光了,井台上还晾着李家媳妇的奶水布,她男人去挖渠时被石头砸断了腿……”
玉净瓶中的三光柳枝条突然剧烈摇晃,青色露水在瓶口凝成颗的水珠,悬而不落。慈航道人望着那片干裂的土地,识海中浮现出元始天尊的话语:“天地有常,非人力所能强为。你手中的甘露,需应天时、顺地利、合人心,方能显其神力。” 他忽然想起在人间炼狱看到的景象,饥荒比战火更能摧毁人心,若这万亩良田颗粒无收,西岐城怕是要重蹈覆辙。
“老丈莫急,” 他轻声道,将老人扶到田埂边的老槐树下,“水,总会来的。” 他仰头望向天空,铅灰色的云层厚重如铁,阳光挣扎着想要穿透,却只在云缝间留下几道微弱的金光。这己经是西岐城连续第三月无雨,护城河的水见了底,连城隍庙里的石龟都被晒得裂了缝。
几个年轻些的农夫扛着锄头走来,看到慈航道人,眼中先是燃起希望,随即又黯淡下去。“仙师还是请回吧,” 个皮肤黝黑的汉子把锄头往地上顿,震起片尘土,“上个月来了个道士,说能呼风唤雨,骗走了我们最后两斗米,结果连个响雷都没招来。” 他的裤脚卷到膝盖,小腿上布满被荆棘划破的伤口,“我们己经决定去渭水挖渠了,就算累死在半路上,也比看着田地枯死强。”
慈航道人看着他们磨得锃亮的锄头,锄刃上还沾着干涸的泥块。他忽然想起阿竹在学堂里教孩子们写的字 ——“勤”,笔画间的力道,和这些农夫锄地的力道如出一辙。“挖渠是好事,” 他微笑着说,“但也不必急于一时。” 他从袖中取出个竹筒,里面装着从李家庄带来的稻种,“我这里有种耐旱的稻种,或许能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汉子接过竹筒,倒出几粒稻种在掌心,只见那稻种圆润,外壳泛着淡淡的金光。“这是……” 他惊讶地睁大眼睛,“我种了二十年田,从没见过这样的种子。” 他忽然扑通声跪下,对着慈航道人连连磕头,“仙师若真能救这万亩良田,我王二牛愿世世代代给您烧香!”
其他农夫也纷纷跪下,田埂上顿时跪了片。瞎眼的老农摸索着从怀里掏出块干硬的窝头,双手捧着递过来:“仙师,这是我家最后点粮食了,您千万别嫌弃。” 窝头的边缘己经发黑,显然放了很久。
慈航道人接过窝头,掰了半块放进嘴里,粗粝的口感剌得喉咙发疼,却带着股质朴的麦香。“多谢老丈,” 他将剩下的半块分给旁边的孩子,“这粮食,该给更需要的人。” 他站起身,玉净瓶在掌心轻轻旋转,“你们且去挖渠,我来试试能否引来些露水,先让土地缓口气。”
农夫们半信半疑地扛着锄头离去,王二牛走在最后,回头望了三次,首到看不见慈航道人的身影才加快脚步。瞎眼的老农留在老槐树下,用手敲着个破瓦罐,嘴里哼着古老的祈雨歌谣,调子苍凉得像被风吹干的树皮。
慈航道人走到田地中央,闭上眼睛,将灵力注入玉净瓶。三光柳的枝条缓缓舒展,青色露水顺着枝条滴落,落在干裂的土地上。奇怪的是,露水并未立刻渗入土中,而是在地面凝成层薄薄的水膜,水膜下的土块竟开始微微蠕动,像有生命般。
“原来如此,” 他睁开眼,恍然大悟,“这土地并非单纯缺水,而是失去了生机。” 他想起陈大夫说过,治病要先治根,这土地的根,怕是在百年前那场大地震中就伤了元气。他将金色露水也注入地面,水膜顿时变成淡金色,土块蠕动得更厉害了,隐隐有细小的嫩芽从裂缝中探出头。
“还不够……” 慈航道人喃喃自语,识海中浮现出那些在饥荒中饿死的百姓,他们的枯骨与眼前的土地重叠在一起。他忽然将银色露水也注入地面,三种露水在土中交织成网,顺着裂纹蔓延开去。
当第一缕阳光穿透云层照在田地上时,奇迹发生了。那些细小的嫩芽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生长,转眼间就长到寸许高,叶片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更神奇的是,周围的土地也开始泛出绿意,干裂的纹路渐渐愈合,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泥土气息。
瞎眼的老农闻到气息,激动得浑身发抖:“是草芽的味道!是草芽的味道!” 他摸索着走到田边,用手抚摸着那些嫩绿的幼苗,泪水顺着眼角的皱纹滚落,滴在叶片上,与露珠融为一体。
日头升到正中时,王二牛带着几个农夫回来取工具,看到眼前的景象,惊得说不出话来。万亩良田竟全都泛着绿意,原本干裂的土地变得松软,田埂边还冒出了汩汩的清泉,泉水里游动着细小的鱼虾。
“仙师…… 仙师真的是活神仙!” 王二牛扔掉锄头,对着慈航道人纳头便拜,其他农夫也纷纷效仿,田埂上再次跪了片。
慈航道人扶起他们,将竹筒里的稻种分给众人:“这稻种需用清泉浸泡三个时辰,再播撒到田里,记得要顺着地势开沟引水,不可积水。” 他指着那些清泉,“这些泉水是土地自己生出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但也需珍惜,不可浪费。”
农夫们领了稻种,兴高采烈地去准备播种。王二牛走前又回头问:“仙师,这稻种长成后,能打多少粮食?”
慈航道人望着那片生机勃勃的田野,微笑着说:“人心有多诚,土地就有多厚,你们只管用心耕种,定会有好收成。”
接下来的日子,慈航道人留在田边的窝棚里,指导农夫们耕种。他教他们辨认土壤的酸碱度,告诉他们何时施肥、何时除草;他教他们观察天象,根据云色判断是否会下雨;他还教他们制作简易的灌溉工具,用最少的力气引最多的水。
有天夜里,忽然刮起了狂风,乌云密布,眼看就要下冰雹。农夫们急得团团转,王二牛甚至要放火烧柴草垛,说要熏走乌云。慈航道人拦住他们,将玉净瓶放在田中央,三光柳的枝条在空中展开,形成个巨大的光罩,将万亩良田都罩在其中。
冰雹砸在光罩上,发出噼里啪啦的声响,却始终无法穿透。农夫们看着光罩外的冰雹和光罩内安然无恙的禾苗,纷纷对着慈航道人磕头致谢。瞎眼的老农摸着光罩的边缘,激动地说:“这光…… 就像我小时候娘的怀抱,暖和又安全。”
狂风过后,慈航道人收起光罩,发现光罩边缘的禾苗长得格外茁壮。他忽然明白,适当的风雨并非坏事,只要有足够的保护,禾苗就能在历练中成长。就像人间的苦难,若能正确面对,也能让人变得更强大。
半个月后,稻种发芽抽穗,绿油油的稻浪在风中起伏,美得让人移不开眼。王二牛带着农夫们在田埂上搭建了观景台,邀请西岐城里的百姓来参观。百姓们看着这片曾经荒芜的土地如今生机勃勃,无不啧啧称奇,筑城老翁爱读书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纷纷向慈航道人请教耕种之道。
慈航道人索性在田边开了个学堂,每天教大家如何与土地和谐相处。他说:“土地就像母亲,你对她好,她就会回报你;你若欺负她,她也会发脾气。” 他还说:“耕种不仅是为了收获粮食,更是为了明白‘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道理。”
有个城里的富商想高价买下这片田地,说要用来种植奇花异草,慈航道人却摇了摇头:“这土地是西岐百姓的命根子,不是用来赚钱的工具。” 富商不死心,又想请他去家里当国师,许诺给他金山银山,慈航道人还是摇了摇头:“我要的不是金银,是看到这片土地上长出的粮食,能让每个百姓都填饱肚子。”
夏末秋初,万亩良田迎来了丰收。金黄的稻穗压弯了腰,风吹过,发出沙沙的声响,像在唱歌。农夫们收割着稻谷,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田埂上摆满了庆丰收的宴席,有新煮的米饭,有刚酿的米酒,还有孩子们最喜欢的米糕。
瞎眼的老农摸着的稻穗,笑得合不拢嘴:“我活了七十年,从没见过这么好的收成。” 他将第一碗新米饭端给慈航道人,“仙师,这碗饭您一定要吃,这是土地对您的感谢。”
慈航道人接过米饭,香气扑鼻,他低头吃了口,软糯香甜,是他从未尝过的美味。“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 他轻声道,“是大家用心耕种的结果,也是土地对大家的馈赠。”
王二牛捧着个硕大的稻穗走过来,稻穗上的颗粒比普通稻穗多了一倍还多。“仙师您看,这是田里长得最好的稻穗,我把它留作种子,明年我们再种出更多的粮食!” 他的脸上沾着泥土,却笑得比阳光还灿烂。
慈航道人看着那个稻穗,忽然觉得玉净瓶中的三光露变得更加清澈。他想起元始天尊要他带回的三样信物,此刻才明白,那颗未被欲望污染的童心,就在孩子们追逐打闹的笑声里;那滴为众生而流的眼泪,就在老农抚摸土地的指缝间;那缕从苦难中生出的希望,就在这沉甸甸的稻穗上。
丰收节后,慈航道人准备离开。农夫们舍不得他走,王二牛甚至要把自己的房子让给他住。慈航道人笑着拒绝了:“我只是个过客,这片土地真正的主人,是你们。” 他将玉净瓶中的三光露洒在田埂上,露水渗入土地,田埂边顿时长出排新的禾苗,“这些禾苗会提醒大家,只要用心对待土地,它就永远不会让你们失望。”
瞎眼的老农摸索着从怀里掏出个布包,里面是他用稻壳编的个小稻草人,稻草人手里还拿着个小小的玉净瓶。“仙师,这个您带着,就当是我们对您的念想。” 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不管您走到哪里,西岐的百姓都会惦记着您。”
慈航道人接过稻草人,手感粗糙却很温暖。“多谢老丈,” 他轻声道,“我会永远记得这片土地,记得这里的百姓。” 他转身离去时,看到田地里的农夫们正在播种新的稻种,孩子们在田埂上追逐嬉戏,瞎眼的老农坐在老槐树下,继续哼着那首古老的祈雨歌谣,只是这一次,歌谣里充满了希望。
离开西岐城时,慈航道人回头望了眼那片金色的田野,阳光洒在稻穗上,泛着耀眼的光芒。他忽然明白,所谓 “甘露一滴活百亩田”,并非甘露有多么神奇,而是因为土地本就有生机,只是需要一点滋润;百姓本就有希望,只是需要一点引导。
他的红尘历练还未结束,但他知道,无论走到哪里,只要心中装着众生,手中的玉净瓶就永远不会干涸。而这片曾经干裂的土地,也将永远铭记,有位慈航道人,用一滴甘露,唤醒了它沉睡的生机,也唤醒了百姓心中的希望。
走在前往下一处的路上,慈航道人忽然听到身后传来呼喊声。他回头一看,是王二牛带着几个孩子追了上来。王二牛手里拿着个沉甸甸的布袋,跑到他面前,把布袋递给他:“仙师,这是我们给您准备的干粮,里面有新煮的米饭和米糕,您路上吃。” 孩子们也纷纷把自己手里的小玩意儿塞给他,有稻壳编的小动物,有自己画的画,还有颗圆润的鹅卵石 —— 和阿竹送他的那颗很像。
慈航道人接过布袋,感觉沉甸甸的,不仅是粮食的重量,更是百姓的心意。“多谢你们,” 他轻声道,“我会带着这份心意,继续前行。” 他摸了摸每个孩子的头,“你们要好好读书,好好种地,将来把西岐建设得更美好。”
孩子们点点头,齐声喊道:“我们会的!” 王二牛也用力点头:“仙师您放心,我们一定不会辜负您的期望!”
慈航道人笑着挥手告别,转身继续前行。阳光洒在他的身上,道袍的银线暗纹在阳光下闪烁,像极了田地里的稻穗。他知道,他留下的不只是一片丰收的田野,更是一颗希望的种子,这颗种子会在西岐百姓的心中生根发芽,开出最美丽的花。
在接下来的旅程中,慈航道人又遇到了许多干旱的土地,他都用玉净瓶中的甘露去滋润,教当地的百姓耕种之道。他发现,每片土地都有自己的性格,有的肥沃,有的贫瘠,有的耐旱,有的喜水,但只要用心对待,它们都会回报以丰收。
有一次,他来到一个偏远的山村,这里的土地比西岐城的还要贫瘠,而且水源稀少。村民们己经快放弃耕种了,很多人都准备离开家乡,去城里讨生活。慈航道人没有立刻用甘露滋润土地,而是先和村民们聊天,了解他们的困境。
他发现,村民们不是不愿意耕种,而是因为不知道如何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种出粮食。于是,他教他们种植耐旱的作物,如谷子、高粱等;教他们如何收集雨水,如何储存水源;教他们制作堆肥,改善土壤的肥力。
在他的指导下,村民们渐渐看到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留了下来,开始用心耕种。几个月后,当慈航道人再次路过这个山村时,看到的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田里种满了各种作物,村民们的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一个曾经准备离开的村民拉着慈航道人的手说:“仙师,谢谢您,如果不是您,我们早就离开这里了。现在好了,我们不仅能种出粮食,还能把多余的粮食拿到城里去卖,日子越过越好了。”
慈航道人微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你们自己的努力。只要你们不放弃,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
他继续前行,一路上,他用自己的智慧和慈悲,帮助了许多需要帮助的人,也见证了许多从苦难中崛起的希望。他越来越明白,红尘历练的意义,不是为了获得什么,而是为了付出什么;不是为了证明自己有多厉害,而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感受到温暖和希望。
终于,在三年期满的那一天,慈航道人站在了南天门下。他回头望了一眼人间,心中充满了感慨。这三年,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也见证了太多的美好;他看到了人性的丑恶,也感受到了人性的善良。
他的袖中,依然放着阿竹的鹅卵石、李秀娥的牡丹帕、赵勇的长枪,还有那个瞎眼老农编的小稻草人。这些简单的物件,承载着他在红尘中的记忆,也见证了他的成长。
走进玉虚宫,元始天尊坐在莲台上,微笑着看着他。“慈航,你回来了。” 元始天尊的声音平和而温暖,“你的红尘历练,收获如何?”
慈航道人衣袂轻扬,在晨光中缓缓躬身行礼,眉间满是顿悟后的澄澈。他沉声道:"弟子明白了,所谓慈悲,不是高高在上的施舍,而是设身处地的理解;所谓希望,不是凭空产生的幻想,而是从苦难中生出的力量。" 说罢,他抬手轻挥广袖,只见流光闪烁,一件件蕴含着玄妙气息的物件接连飞出。
先是一方温润的碧玉净瓶轻轻落在案几上,瓶身雕刻着祥云瑞兽,瓶口隐隐有氤氲雾气缭绕。接着,一朵晶莹剔透的青莲悬浮半空,每一片花瓣都流转着柔和的光芒,似蕴含着无尽生机。最后,一柄泛着淡淡青光的柳枝缓缓飘落,枝桠间点点露珠晶莹欲滴,散发着沁人心脾的清香。他将这些珍贵物件一一摆放整齐,神情庄重而虔诚。
(http://www.220book.com/book/78DF/)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