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国子监的编书阁里,烛火从暮春燃到盛夏。案上堆叠着如山的文稿——有承乾疏策的原稿抄本,有华原民生镇的粮产记录,有江南圩田的水利图纸,还有边疆防沙粮窖的施工手册。新君弘(唐高宗)亲自定下书名《贞观民生录》,站在阁前对编纂团队说:“贞观之治,不止于武功、吏治,更在于‘民生安定’。这部书,要把贞观年间护民的法子、百姓过好日子的故事都记下来,尤其要让后世知道,承乾兄长的初心,是这一切的根基。”
编纂团队的组成,堪称“跨领域”——领头的是国子监祭酒,负责文字规整;核心成员却多是“实践者”:李民安带着华原的流民后代李守业,负责整理疏策实践案例;张念承和王小丫,带来民生书院的教学记录,补充“疏策育人”的内容;江南湖州的农官、北庭都护府的参军,甚至华原的老流民赵老汉,都带着本地的民生资料赶来,只为让书里的每一个字,都沾着泥土的气息。
“编书不能只抄条文,得让后人知道疏策是怎么用的。”李民安翻开华原送来的《民生镇年鉴》,指着上面的数据对众人说,“你们看,贞观二十三年,华原还是流民村,粮亩产只有两石;到永徽五年(新君弘年号),亩产涨到五石,户籍从两百户涨到两千户——这都是《流民安居疏》《春耕肥田疏》落地的结果,这些数据得写进去,让大家看到实实在在的改变。”
为了收集最真实的案例,编纂团队分三路去实地核查:一路去华原,丈量当年的“救麦渠”,记录石仓的储粮量,采访流民后代;一路去江南,拍摄圩田的灌溉系统,收集青蒿防疫的药方;一路去边疆,绘制防沙粮窖的结构图,记录兽皮互助缝制的流程。赵老汉跟着去华原,站在“承乾初心石”旁,给编纂官讲当年承乾教大家选种的场景:“太子蹲在田里,手把手教我们摇竹筛,说‘空壳的麦种长不出好苗,糊弄土地就是糊弄自己’——这话我记了三十年,现在还跟孙子说。”
《贞观民生录》的核心篇章,最终定为三卷,每一卷都紧扣“承乾初心”:
- 第一卷《疏策本源》:收录承乾现存的二十一篇疏策原稿,每篇都附“背景注”和“传承注”。背景注写疏策诞生的缘由,比如《蝗灾防治疏》是贞观十八年华原遭蝗灾时所写,当时流民缺粮,承乾带病写策;传承注则记录后世的修订与应用,比如李民安在《春旱寻水疏》后加的“木槽引水法”,张念承在《冬春防疫疏》后补的“青蒿消毒方”。卷末还附了承乾的旧物图——旧竹筛、铜镇纸、写策的毛笔,每张图都配着流民的口述故事,让“疏策”不再是冰冷的文字。
- 第二卷《实践落地》:按“地域分类”,记录华原、关中、江南、边疆的十七个典型案例。华原案例里,详细写了从“流民村”到“民生镇”的变迁,附了水渠、石仓的图纸,还有粮产、户籍的对比表;江南案例里,重点写圩田排涝和青蒿防疫,甚至收录了湖州农官的《圩田施工日记》,里面记着“按承乾疏策‘因地制宜’之法,调整堤坝高度,当年就少淹五十亩田”;边疆案例里,记录了防沙粮窖的建造步骤,还附上了牧民的《皮衣缝制口诀》,那是李继农当年教给流民的,如今己成了边疆的“民生谚语”。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承乾:贞观遗殇》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 第三卷《民生印证》:用数据说话,收录贞观年间的民生统计。有“流民安置表”,显示贞观中期到末期,全国流民从一百万减至二十万,其中七成靠承乾疏策安置;有“粮产增长表”,关中、江南的粮亩产平均增长五成,华原、湖州等地甚至翻倍;还有“民生设施表”,记录全国新建的暖棚、粮窖、学堂数量,其中八成是按疏策标准建造的。卷末还附了“百姓语录”,选录各地流民的口述,比如华原李守业说“我家从流民到农官,靠的是疏策给的安稳日子”,江南阿依古丽说“青蒿救了我家孩子,疏策就是救命的书”。
编纂过程中,曾有过一次争议:有文官提出,“贞观之治的核心是太宗皇帝的治理,承乾疏策只是辅助,不应过分强调”。李民安当即拿出《民生印证》卷的数据,反驳道:“贞观二十年,全国遭雪灾,若不是用承乾‘集中暖棚’‘通路运粮’之法,至少有十万流民会冻饿;贞观二十二年,江南疫灾,若不是按疏策‘隔离+草药’之法,疫情会蔓延到中原——这些都不是‘辅助’,是‘根基’。没有疏策护民,百姓不安,贞观之治就成了空中楼阁。”
这番话让众人沉默,随后国子监祭酒带头表态:“李农官说得对,民生是根基,疏策是护根基的法子,承乾初心就是这根基的魂。”新君弘最终拍板,在《贞观民生录》的序言里,明确写下:“贞观之治,民生为基;民生之基,在承乾之策,在‘护民如己’之初心。此初心不坠,大唐民生不坠。”
永徽六年秋,《贞观民生录》编撰完成,共三十卷,印了五千册,发往全国各州府、书院、军镇。华原民生书院的学生,第一次在课本里看到自己家乡的故事,王小丫拿着书,给孩子们念华原案例:“当年咱们的祖辈,跟着承乾太子挖渠、建仓,才有了今天的民生镇——你们要好好学,把太子的法子传下去。”边疆的参军,把《实践落地》卷里的防沙粮窖图贴在营里,让士兵跟着学,说“按这法子建窖,今年冬天的粮就不会被风沙埋了”。
新君弘在太庙举行了《贞观民生录》的供奉仪式,把成书的抄本献给太宗李世民和承乾的灵位。他捧着书,对着灵位轻声说:“祖父,伯父,贞观的民生故事,我们记下来了;你们的初心,我们会传下去。大唐的百姓,会永远记得,是谁让他们有了饭吃、有了房住、有了安稳的日子。”
仪式结束后,李民安捧着一本《贞观民生录》,站在承乾阁里,看着里面的疏策原稿和华原案例,眼眶。他想起父亲李三郎当年说的“太子的法子能活一辈子”,如今看来,何止一辈子——这法子己经成了大唐的“民生经典”,会陪着大唐,走一代又一代。
夕阳下,编书阁的烛火渐渐熄灭,案上的《贞观民生录》泛着淡淡的墨香。这部书,不仅记录了贞观年间的民生成就,更把“承乾初心”刻进了大唐的血脉里。从此,无论后世君主如何更迭,无论遇到多少灾荒,只要翻开这本书,就能看到承乾蹲在田里教百姓选种的身影,就能想起“民生为本”的初心,就能找到护佑百姓的法子——这,就是《贞观民生录》最珍贵的价值,也是承乾初心最长久的传承。
(http://www.220book.com/book/79DN/)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