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37年7月7日,清晨至上午
地点:玉环县城坎门据点、县城东城门、玉环县广场、广场旁的公告栏、保安队宣传点
引子:清晨的坎门据点还浸在薄雾里,战壕旁的野草沾着露水,韩禧刚帮着士兵们把最后一段铁丝网固定在掩体旁,通信兵就踩着滩涂的泥水跑来,军帽上还挂着草屑:“韩禧兄弟!李队长急令!县城广场上午召开抗日动员大会,让你务必参会,把卢沟桥事变的消息传达给百姓,还要协助宣传点招募新兵!”韩禧心里一震,昨晚赵刚副队长递来的报纸还揣在怀里,“卢沟桥事变”五个字像烧红的烙铁——他知道这场事变意味着全面抗战的开始,而今天的广场,将是玉环百姓从“避战”到“抗敌”的重要转折。
韩禧跟赵刚副队长简单交接防务,特意叮嘱刘伟、陈明、赵虎三人:“你们盯着滩涂的绊马索,要是发现日军侦察船靠近,立刻放信号弹,别擅自行动。”见三人认真点头,他才抓起布包往县城赶。清晨的东城门刚打开,就有不少百姓往广场方向走,手里大多攥着自家的小板凳,脸上带着好奇又紧张的神色——保安队提前贴了告示,说有“关乎全县百姓安危的大事”要宣布,大家都猜是跟日军有关。
走到广场时,这里己经聚了不少人。广场中央搭了个高台,李友邦队长正站在台上跟几个军官商量着什么,高台旁的宣传点摆着几张长桌,陈鹤年先生带着医疗队的人在整理草药,旁边的新兵登记处还空着,只有一个文书在调试笔墨。韩禧刚走过去,李友邦队长就看见了他:“韩禧,你来得正好!等下你先上台,把卢沟桥事变的消息跟大家说清楚——你在坎门打过仗,百姓信你。”
韩禧点点头,从怀里掏出那张皱巴巴的报纸,指尖在“日军进攻卢沟桥,北平沦陷”的标题上反复。他深吸一口气,走到宣传点旁的水桶边洗了把脸,冰凉的水让他瞬间清醒——他不能只说“事变”,得让百姓知道,北平的战火离玉环并不远,日军的军舰就在坎门海域,要是大家不团结,下一个沦陷的就是自己的家乡。
“乡亲们,安静一下!”李友邦队长走上高台,手里拿着个铁皮喇叭,“今天请大家来,是有件大事要跟大家说——三天前,也就是7月7号,日军在北平卢沟桥发动事变,向咱们中国军队发起进攻,现在北平己经快守不住了!”
人群瞬间炸开了锅,议论声像潮水般涌来:“北平?那不是离咱们这儿很远吗?”“日军怎么敢打北平?他们还想打到咱们玉环来?”“咱们是不是该再往山里躲躲?”
韩禧看着台下慌乱的人群,快步走上高台,从李友邦队长手里接过铁皮喇叭:“乡亲们,我是坎门据点的韩禧,上周我还在坎门打退过日军的登陆艇!日军的军舰现在就在咱们坎门海域,他们的侦察机每天都在天上盘旋,不是想‘打过来’,是己经‘打过来’了!”
他举起手里的报纸,让台下的百姓看清标题:“大家看这报纸,北平的弟兄们在拼命抵抗,他们跟咱们一样,都是普通百姓,都是想守住自己的家!要是咱们现在往山里躲,没人守县城,没人修工事,日军的登陆艇很快就能冲进来,到时候山里也不安全,咱们的孩子、老人,都会被日军欺负!”
人群渐渐安静下来,一个穿粗布短褂的老汉站出来:“韩小哥,我们也想抵抗,可我们没枪没炮,怎么跟日军打?”
“没枪没炮,咱们可以跟部队学!”韩禧指着旁边的新兵登记处,“咱们保安队现在招募新兵,不管是年轻汉子,还是会打铁、会采药、会记账的乡亲,都能来报名!会打仗的,跟着咱们去坎门守海防;会手艺的,帮着修工事、做弹药;就算是老人孩子,也能帮着囤粮食、缝布鞋——抗日不是某一个人的事,是咱们所有人的事!”
他顿了顿,想起翠姑做的布鞋,想起韩婆婆晒的草药,声音不自觉软了些:“我知道大家怕,我也怕。我在坎门打仗时,也怕自己死在战场上,怕再也见不到巷里的乡亲。可我更怕,怕等我牺牲了,乡亲们会被日军欺负,怕翠姑和韩婆婆会无家可归!咱们现在多一个人出力,坎门就多一分守住的希望,咱们的家就多一分安全!”
人群里的王大叔突然站出来,手里举着个布包:“我报名!我会修房子,能帮着修工事!我这布包里还有二十斤糙米,捐给部队!”
“我也报名!我会划船,能去近海警戒!”之前在码头见过的阿亮也挤到前面,身后还跟着几个年轻船工。
“我会采药,我去医疗队帮忙!”一个穿蓝布衫的姑娘举起手,她是陈鹤年先生的徒弟,之前跟着采过草药。
韩禧看着越来越多的人往新兵登记处走,心里满是激动。他走下高台,帮着文书登记信息,手指在名册上一笔一划地写着百姓的名字,每一个名字,都是一份希望。陈鹤年先生走过来,递给他一杯热茶:“你说得很好,百姓需要的不是空洞的口号,是能让他们看见的‘希望’——你在坎门的战斗,就是最好的希望。”
韩禧接过热茶,看着台下排队登记的百姓,忽然想起穿越前在历史课本里看到的“全民抗战”——那时他只觉得这是个遥远的词语,可现在他才明白,所谓“全民抗战”,就是王大叔手里的糙米,是阿亮手里的船桨,是姑娘手里的药篮,是每一个普通人愿意为家乡挺身而出的勇气。
上午的阳光渐渐升高,广场上的人越来越多,新兵登记处的名册写满了一页又一页,宣传点的草药堆得像小山,旁边的募捐箱里装满了铜钱和粮食。韩禧正帮着把募捐的粮食搬到马车上,忽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之前在菜市口犹豫的老陈,他手里牵着儿子阿明,正往新兵登记处走。
“陈叔,您怎么来了?”韩禧走过去。
老陈笑着拍了拍阿明的肩膀:“我想通了,与其躲着,不如让阿明跟着部队学本事,就算不能上前线,帮着运运物资也好。我这把老骨头也没闲着,粮行里还有五百斤糙米,都捐给部队,让士兵们吃饱了好打仗!”
阿明也抬起头,眼里满是坚定:“韩禧哥,我会好好学,不跟您丢脸!”
韩禧拍了拍阿明的头,心里暖暖的。他知道,从今天起,玉环不再是“少数人抵抗,多数人躲避”,而是所有人都站在了一起——像坎门的绊马索,环环相扣;像近海的暗礁,连成一片,共同抵御日军的进攻。
就在这时,一个通信兵骑着马冲进广场,手里拿着一份电报,神色焦急:“李队长!韩禧兄弟!坎门急电!日军的军舰开始移动,朝着坎门滩涂方向来了!”
韩禧心里一紧,手里的名册差点掉在地上。他抬头看向高台,李友邦队长己经拿起铁皮喇叭:“乡亲们,日军要进攻坎门了!愿意去坎门帮忙修工事的,现在就跟我走!不愿意去的,赶紧回家收拾东西,往山里转移!”
人群瞬间安静下来,随即爆发出响亮的声音:“我们去坎门!”“我们跟日军拼了!”“守住坎门!守住玉环!”
韩禧看着眼前群情激昂的百姓,握紧了手里的铁皮喇叭——他知道,一场恶战即将开始,但这一次,他们不再是孤军奋战。
下章预告:1937年7月7日上午,韩禧跟着李友邦队长带着百姓往坎门赶,刚走到半路,就看见赵刚副队长派来的通信兵:“赵队长说日军的登陆艇己经靠近滩涂,绊马索缠住了一艘,可日军的重机枪火力太猛,士兵们快顶不住了!”韩禧心里一沉,赶紧让阿亮带着船工们去近海布暗礁标记,让陈鹤年先生带着医疗队去后方准备,自己则跟着李友邦队长加快脚步往坎门赶。走到滩涂附近时,远处己经传来了枪声,韩禧摸了摸怀里的布鞋,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一定要守住坎门,不能让百姓的希望白费!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烽火归途,1937(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