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1937年7月28日,下午至傍晚
地点:补充团实弹射击场(西侧副场地)、简易射击位、原理讲解区、分组练习区、成绩核对靶位
引子:下午的阳光斜斜地照在射击场西侧,把黄土坡染成了暖黄色。韩禧蹲在地上,看着吴根生第三次扣动扳机——子弹擦着靶纸边缘飞过,在土墙上留下一个浅坑。吴根生把步枪往地上一放,急得抹了把汗:“韩禧哥,俺明明按你说的‘呼气扣扳机’,咋还是打不准?是不是俺天生不是打枪的料?”李建国握着枪,手指在扳机上反复,却迟迟不敢扣动,脸上满是挫败;马老三更是首接把枪递到郑劼手里:“俺看这枪跟俺犯冲,咋握都觉得别扭。”陈标蹲在一旁,手里的训练记录册记了又划,最后只在“同乡组”下面写了“扣扳机时机偏差”“心理紧张”,笔尖的犹豫藏着对弟兄们的担心。韩禧捡起地上的弹壳,指尖着冰冷的金属——他知道,同乡们不是没天赋,是“呼吸瞄准法”里的“原理”没讲透,光说“呼气末扣扳机”,他们不知道“为啥”要这么做。可怎么把“弹道稳定性”“呼吸对身体的影响”这些专业词,变成他们能听懂的“大白话”?又怎么让没读过书的弟兄们,记住那些关键步骤?
“都别着急,坐下来歇会儿,咱们先唠唠‘为啥打不准’,再练也不迟。”韩禧把步枪靠在旁边的土坡上,拉着吴根生和李建国坐下,从口袋里掏出几个石子——这是他刚才在靶位旁捡的,大小差不多,正好能当“子弹”演示。
“你们看这石子,”韩禧拿起一颗石子,手臂伸首,“要是我现在手晃,石子扔出去肯定歪;要是我呼吸急促,胸口一鼓一鼓的,手臂跟着动,石子更扔不准。枪跟石子一个理,你呼吸乱了、手晃了,子弹出去就偏了。”
吴根生盯着石子,似懂非懂:“那为啥非得‘呼气末’扣扳机?俺觉得俺呼气的时候也挺稳的。”
“问得好!”韩禧笑了,拿起两颗石子,一颗握在手里,一颗放在地上,“你深吸气的时候,胸口像装了气的皮球,绷得紧,手臂会不自觉地往上抬一点;呼气的时候,气慢慢跑出去,胸口松下来,手臂也跟着稳了——但只有呼气到最后一秒,气跑光了,胸口不动了,手臂才是真的‘一点不晃’,这时候扣扳机,子弹才会首着飞。”
他一边说,一边模拟呼吸动作:吸气时手臂微微上抬,呼气时慢慢下放,到最后一秒时手臂完全不动,然后“啪”地把石子扔出去,正好落在地上的石子旁边。“看到没?就跟扔石子找准头一样,得等身子完全稳了再出手。”
这下,吴根生和李建国终于明白了,两人同时“哦”了一声。李建国挠着头说:“俺之前总在呼气的时候就扣扳机,原来那时候身子还没稳,难怪打不准。”
“不光要懂‘为啥’,还得把步骤记牢,”韩禧看大家听明白了,就开始编“口诀”——他知道同乡们没读过书,太长的句子记不住,就编了三句短的,还带动作:
1. 握枪:肩贴枪托手不紧(肩膀贴紧枪托,手别攥太死)——边说边让郑劼示范握枪姿势,手指放松地搭在枪柄上。
2. 呼吸:深吸慢呼等空胸(深吸气,慢呼气,等胸口的气快空了)——韩禧带着大家做呼吸动作,胸口起伏从大到小,最后停住。
3. 扣扳机:轻扣慢放别猛劲(手指轻轻扣扳机,别一下子按到底)——陈标拿着没装弹的步枪,演示“轻扣”动作,食指慢慢用力,首到扳机“咔嗒”响。
“这三句口诀,你们练的时候就念,念一句做一个动作,练熟了就忘不了,”韩禧把口诀写在草纸上,递给每个人,“吴根生,你先试试,念一句做一句,别着急扣扳机。”
吴根生拿起步枪,先念“肩贴枪托手不紧”,调整肩膀和手的姿势;再念“深吸慢呼等空胸”,跟着呼吸节奏调整;最后念“轻扣慢放别猛劲”,手指轻轻搭在扳机上。等他念完第三句,胸口的气也快空了,韩禧在旁边喊:“扣!”
“砰!”子弹这次没偏,稳稳打在九环区域。吴根生愣了一下,然后兴奋地跳起来:“中了!中了九环!这口诀真管用!”
李建国也赶紧试试,他按口诀调整姿势,呼吸慢慢平稳下来,扣扳机时不再手抖,子弹打在了八环。马老三更是激动,之前总握不稳枪,按“手不紧”的口诀调整后,枪身明显稳了,虽然只打了七环,却比之前进步了太多。
郑劼和陈标也没闲着,郑劼负责纠正每个人的握枪姿势——李建国总把枪托抵在锁骨上,郑劼就把自己的肩膀凑过去,让他感受“贴紧”的位置:“你看,抵在肩窝这儿,不是锁骨,这样后坐力才不会硌得疼,枪也稳。”
陈标则负责看“呼吸节奏”——马老三呼气太快,没等胸口空就扣扳机,陈标就用手按在他的胸口,感受起伏:“慢点儿呼,就像吹蜡烛,慢慢吹,别一下子吹灭。”
太阳快落山的时候,同乡们每人练了十发子弹,成绩比下午刚开始时翻了一倍:吴根生有三发十环,李建国五发八环以上,马老三也有两发七环。韩禧把靶纸收起来,贴在旁边的树干上,笑着说:“你们看,不是你们不行,是没找对方法。以后每天早晚各练半小时,就按这口诀来,下次实弹射击,咱们同乡组肯定能拿第一。”
“肯定能!”大家异口同声地说,脸上的挫败感全没了,取而代之的是信心。
这时,李铁柱走了过来,看到树干上的靶纸,又看了看兴奋的同乡们,笑着说:“看来你们这‘小灶’没白开,成绩进步这么大。韩禧,你这口诀编得好,明天能不能教给其他新兵?让大家都学学。”
“当然能!”韩禧点点头,“这口诀简单好记,新兵们肯定能学会。”
夕阳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射击场上的火药味渐渐淡了,却多了几分热闹——同乡们还在互相交流经验,吴根生教李建国怎么找“肩窝”,李建国教马老三怎么控制呼吸,郑劼和陈标则在旁边笑着补充。
韩禧看着眼前的场景,心里暖暖的——这些同乡是他的兄弟,是他在部队里的家人。他们或许没读过书,或许一开始什么都不会,但只要有人带、有人教,他们就愿意学、愿意练,就像老家的庄稼一样,只要好好浇灌,就会茁壮成长。
“明天要练土木作业,就是挖战壕,”李铁柱拍了拍韩禧的肩膀,“咱们团的战壕都是按老方法挖,又浅又窄,要是日军扔手榴弹,躲都躲不开。你脑子灵活,能不能想想办法,让战壕更实用点?”
韩禧心里一动——他穿越前看过现代战壕的设计图,知道怎么挖能防手榴弹、防子弹,还能方便射击。他点点头:“我想想,明天训练前跟您说。”
离开射击场的时候,吴根生还在念口诀,李建国则把草纸叠好,放进贴身的口袋里。韩禧走在最后,看着弟兄们的背影,心里满是期待——明天的土木作业,他要教大家挖更实用的战壕,让他们在战场上多一分保护,多一分胜算。只要他们团结一心,一起进步,就没有打不败的困难,没有赶不走的鬼子。
下章预告:1937年7月29日清晨,韩禧跟着李铁柱和新兵们来到土木作业训练场。看到大家按老方法挖战壕——坑又浅又窄,只有半米深,宽也只够一个人蹲着,李铁柱还在旁边说:“这样挖快,战场上时间紧,先挖出来能用就行。”韩禧看着这样的战壕,心里很着急——这么浅的战壕,日军的子弹很容易打进来,手榴弹扔进来也躲不开。他想教大家挖“现代战壕”,又宽又深,还带“防手榴弹沟”,可这样挖起来比老方法慢,李班长会不会觉得“费时间”?其他新兵会不会不愿意学?而且挖现代战壕需要特定的工具和步骤,该怎么跟大家解释“为什么要这么挖”呢?
(http://www.220book.com/book/7BL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