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立春履新后的第一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气氛凝重。当讨论到新一年度重点工作规划时,他郑重提出了"新时代黑土地区全面振兴"的战略构想。
话音刚落,会场便响起了一阵窃窃私语。一位资深的经济领域专家首先提出了质疑:"黑土地区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严酷,近年来人才外流严重,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在这些客观条件制约下,投入大量资源是否值得?"
另一位来自南方省份的负责同志也委婉地表示:"当前国家发展任务繁重,资源有限,是否应该优先投向发展条件更好的地区?"
面对这些质疑,赵立春没有急于反驳。他缓缓站起身,目光扫过全场,声音沉稳而有力:"同志们,我想请大家回忆一下。在龙国成立初期,东三地区贡献了全国大部分的工业产值。'一五'时期,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中有58个落户东方。那时候的东方,可谓是倾尽全力支援全国建设。"
他走到会场前方的大屏幕前,调出了一组历史数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北向全国各地输送了数十万名技术工人和管理干部。开放初期,东三的财政收入有相当一部分上缴中央,用于支持沿海地区先行开放发展。"
会场渐渐安静下来,所有人都专注地听着。
"这片黑土地,养育了无数优秀的中华儿女。"
赵立春的声音带着深沉的感染力,"这里的人民勤劳朴实,这里的产业工人技术精湛。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发展困境,就忘记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曾经为国家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调出最新的人口流动数据,指着屏幕上那条令人揪心的曲线:"看看这些背井离乡的年轻人,他们不是不想留在家乡,而是家乡没能给他们提供足够的发展机会。这不仅是东三的损失,更是我们整个国家的损失。"
尽管赵立春的发言情真意切,但会议上仍然未能形成统一意见。会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要亲自带队赴东三进行深入调研。
初春的东北,积雪尚未完全消融。赵立春轻车简从,先后走访了辽中南工业区、长白山生态保护区、松嫩平原农业基地。
在沈阳的一个老旧小区里,他走进一户三代同堂的家庭。
八十多岁的老工人王大爷握着他的手说:"我年轻时在机床厂干活,那时候咱们造的机床出口到国外都不含糊。后面号召国家应召就下岗了现在......"老人叹了口气,没再往下说。
在大连港,赵立春与一群即将登船南下的年轻人交谈。一个毕业于哈大的年轻工程师对他说:"领导,我们也不愿意离开家乡,可是这里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啊。"
每到夜晚,赵立春都会打开电脑,浏览各大网络平台上关于东三的留言。
那些充满无奈和期盼的文字,让他久久无法入眠。"在南方打工三年了,最想念家乡的雪""爸妈年纪大了,可回去能做什么工作呢"......这些留言像针一样刺痛着他的心。
回到京都后,赵立春的书房常常深夜仍亮着灯。他一支接一支地抽烟,在烟雾中反复推敲振兴方案。妻子陈知夏默默为他端来茶水,轻声道:"别太累了。"
经过深思熟虑,赵立春决定去拜访己经退休的石书记。在西山脚下的一处鱼塘边,他找到了正在垂钓的老领导。
"就知道你会来找我。"石书记头也不回,专注地盯着水面上的浮漂,"遇到阻力了?"
赵立春在老领导身边的马扎上坐下,将调研情况和遇到的困难一一道来。
"振兴东三确实不容易。"石书记缓缓收起鱼竿,"但这件事必须做。不过方法要讲究。"
两位在夕阳下深入交谈。石书记建议:"可以先从培育新兴产业和改善营商环境入手,同时要注重政策衔接,保持连续性。"
带着老领导的建议,赵立春重新完善了方案。
在接下来的会议上,他采取了新的策略:不仅讲感情,更注重用数据和事实说话。他展示了东三地区在装备制造、现代农业、冰雪经济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提出了分阶段、有重点的发展规划。
"我们可以先设立改革创新示范区,在重点领域实现突破。"
赵立春指着精心制作的规划图说,"同时要配套人才引进政策,让离开的东北人愿意回来,让外地人敢来创业。"
经过多轮磋商和不断完善,在赵立春的坚持和石书记的暗中支持下,振兴东北的战略终于获得了通过。
当会议通过决议的那一刻,赵立春长长舒了一口气。
首个"黑土振兴五年行动计划"很快启动实施。
计划聚焦产业转型升级、营商环境优化、基础设施建设、民生改善等重点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消息传到东三,当地干部群众欢欣鼓舞。
一位在东北工作多年的地方干部感慨地说:"这一次,我们看到了真正的希望。"
而赵立春则深知,这只是一个开始。振兴东三的道路依然漫长,但他坚信,只要持之以恒,这片承载着龙国工业辉煌的土地,必将焕发新的生机。
在接下来的工作中,他继续关注着东北振兴的每一步进展,及时协调解决实施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
这个关乎上亿人民福祉的重大战略,终于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http://www.220book.com/book/7CH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