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八回 开医馆广收门徒 治怪症巧用奇方

小说: 杏林笑谈   作者:番茄抄月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杏林笑谈 http://www.220book.com/book/7E82/ 章节无错乱精修!
 

上联:开医馆广收门徒传道授业解惑弘扬医道 下联:治怪症巧用奇方望闻问切施术妙手回春

诗曰: 广收门徒传医道,巧用奇方治怪症。 望闻问切显妙手,针灸药石见神功。 杏林春暖育桃李,橘井泉香润苍生。 今朝且看授业乐,明日再续回春章。 疑难杂症皆可解,奇方妙术显神通。 但得医道传千古,何妨辛苦育后生。

话说上回说到李时安宫中治疾,妙手回春,得赐"国手仁心"金匾。自此名声更盛,每日来仁心堂求医问药者络绎不绝,更有远道而来者,携家带口,特来求诊。

这日清晨,李时安正在医馆坐诊,忽见门外来了一群少年,约莫十余人,个个衣衫朴素,面带期盼。为首的是个十六七岁的青年,上前躬身道:"李大夫,我等都是城外农家子弟,慕名而来,想拜在先生门下学医,不知先生可否收留?"

李时安细看这些少年,虽衣衫简陋,却个个目光清澈,神情恳切。不禁想起自己年少时随父学医的时光,心中一动,温言道:"学医艰苦,非一朝一夕之功。你等可能吃苦?"

众少年齐声道:"能吃苦!"

那为首的青年道:"我们都是穷苦人家孩子,见多了乡亲们因病致贫、因贫致病的苦楚。若能学得医术,也好为乡亲们解除病痛。"

李时安闻言欣慰,便道:"既然如此,便留下试试。不过..."他沉吟片刻,"学医先学德。我立下三条规矩:一不欺师,二不瞒患,三不重利。可能做到?"

众少年纷纷跪地:"谨遵师命!"

自此,仁心堂便多了十余个学徒。李时安将前院厢房收拾出来作为学舍,每日上午教授医理药性,下午带着学徒们实践诊病。秀英也常来指导女学徒辨识药材,教授产科知识。

却说这日,医馆来了个古怪病患。是个中年书生,自称姓王,得了个怪病:每逢阴雨天气,便觉浑身瘙痒,起红疹,天晴即消。多年来访遍名医,皆不见效。

李时安细问病情,又观其舌苔,把其脉象,沉吟道:"阁下这是风湿入腠理,遇阴雨则发。寻常祛风除湿之药之所以无效,是因为病根在血分。"

便开出个奇特方子:以浮萍、蝉蜕为君,清风散热;以丹皮、紫草为臣,凉血解毒;更妙的是加入一味地肤子,专治皮肤瘙痒。又教了个药浴方子:用艾叶、花椒煮水沐浴。

王书生将信将疑,依方用药。不料三日后恰逢阴雨,竟真的不再发作。喜得他连连作揖:"神医!真是神医!"

这事传开,又来了个更奇的病患。是个老匠人,双手震颤不止,无法做工。李时安细诊之下,发现这不是寻常风症,而是长期接触水银所致(汞中毒)。

便开出个以绿豆、甘草为主解毒,加天麻、钩藤熄风止颤的方子。又嘱咐用牛奶每日浸泡双手。不过半月,老匠人手颤渐止,己能重新做工。

最奇的当数第三个病患。是个年轻妇人,得了个怪病:每逢月圆之夜便梦游,第二日醒来全不知情,且一次比一次严重。家人恐其受伤,每至月圆便将其捆绑,苦不堪言。

李时安细问之下,得知妇人三年前曾在月夜受惊,自此得此怪症。便断定这是惊悸伤神,魂不守舍所致。

他开出个安神定志的方子,却不用寻常朱砂、磁石,而是用酸枣仁、远志养心安神,加龙骨、牡蛎潜镇浮阳。更妙的是嘱咐家属:每逢月圆之夜,在妇人房中点燃安息香,播放舒缓琴音。

说也奇怪,自此妇人再未梦游。家人感激不尽,特送来"妙手回春"匾额。

这些疑难杂症的成功诊治,让学徒们大开眼界。李时安便借此机会讲授:"医者,意也。治病贵在辨证,须知常达变。如同用兵,要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这日,李时安正在讲授《伤寒论》,忽见门外来了一顶官轿。原来是知府大人亲临,面带忧色:"李大夫,有件疑难事要劳烦您。"

细问之下,才知道府衙中近期接连有差役病倒,症状相同:先是发热头痛,继而浑身酸痛,最后昏迷不醒。请了几个大夫,都说是伤寒,但用药无效,己死了三人。

李时安立即随知府前往查看。见病者面色潮红,舌苔黄腻,脉象浮数。细问之下,得知这些差役都曾去过城西一处废弃宅院执行公务。

李时安心生疑虑,请知府带往那处宅院。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杏林笑谈》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但见宅院荒废己久,阴森潮湿,院中有个积水深坑,蚊虫滋生。李时安仔细观察,发现这些蚊子与寻常不同,体色较深,飞行无声。

"这不是伤寒,是疟疾!"李时安断定,"而且是恶性疟疾。"

立即开出青蒿鳖甲汤:以青蒿为君,专治疟疾;以鳖甲为臣,滋阴退热;加知母、生地清热生津。又命人用艾草熏烧宅院,填平积水坑。

果然,病患服药后很快好转。知府大喜,问:"为何先前大夫都误诊为伤寒?"

李时安解释:"疟疾与伤寒症状相似,但有个关键区别:疟疾发热有定时,或一日一发,或间日一发。那些大夫只据症状下药,未细问病史,故而误诊。"

此事让学徒们深受教育,明白"问诊"的重要性。

却说教学之余,李时安也没放下义诊。这日义诊时,来了个特殊病患:是个小乞丐,约莫八九岁,拖着条伤腿,伤口溃烂生蛆,恶臭难当。众人皆掩鼻避让。

李时安却亲自为他清洗伤口,发现竟是个陈年旧伤,因无人照料以致恶化。细心诊治后,问起孩子来历。原来是个孤儿,父母双亡,流落街头。

秀英得知后,心疼不己,与李时安商量:"夫君,这些孤儿无依无靠,不如我们收留几个,既能给他们个安身之所,也能培养些医药人才。"

李时安深以为然。于是在药圃旁建了几间屋舍,收留了十多个孤儿。大的学习医药,小的先读书识字。秀英亲自教导他们礼仪规矩,李母则教他们纺织缝纫。

其中最聪明的当数那个小乞丐,取名李仁,学习特别刻苦。不过半年,己能辨认百种药材,协助抓药了。

这日,医馆来了个急症:是个孕妇,怀胎七月,突然昏厥。家人惊慌失措,抬来医馆时己气息微弱。

李时安诊脉后,面色凝重:"这是子痫,十分凶险。"立即施针急救,又开出羚角钩藤汤镇痉熄风。

但孕妇牙关紧闭,汤药难进。正当危急之时,李仁忽然道:"先生,可否用鼻饲法?"

李时安讶然:"你如何知道鼻饲法?"

李仁道:"日前整理医书,见《千金方》中记载,用竹管从鼻孔灌药..."

李时安大喜:"正是!快取竹管来!"

依此法灌药,不过半个时辰,孕妇悠悠转醒,胎象也渐稳。家人感激不尽,连连叩谢。

事后,李时安特意表扬李仁:"读书能致用,方为真学问。你今日救了两条性命。"特赐他一套银针,勉励他继续努力。

转眼到了年末,学徒们学业大有长进。李时安便举行了一次考核,优秀的可独立接诊简单病症。其中李仁考核第一,己能独当一面。

这日,李时安正在教导学徒们炮制药材,忽见门外来了一队人马,为首的竟是太医院院判。原来朝廷要编修《本草纲目》,广征民间验方,特请李时安参与编纂。

李时安欣然应允,带着几个得意弟子一同参与。在编纂过程中,李仁提出将青蒿治疟的验方详细记载,得到院判赞赏。

编纂之余,李时安又发现太医院藏书阁中有许多孤本医书,便请示抄录,带回与学徒们共同研习。如此教学相长,学徒们进步神速。

最让李时安欣慰的是,这些学徒学成后,大多回到家乡开诊行医,将仁心仁术传播开来。有的在城东开设诊所,专治妇儿疾病;有的在城西设立药铺,平价售药;更有远赴他乡,为偏远百姓治病。

李仁则留在仁心堂,成为李时安得力助手。这日,他独立诊治了一个疑难病患:是个老翁,得了呃逆之症,连续打嗝三日不止。李仁用针刺天突穴,配合枇杷叶煎汤,立即止住。老翁喜极而泣:"小神医!真是小神医!"

李时安在旁看着,欣慰不己。晚间与秀英感叹:"看到这些孩子成才,比为夫自己治病救人还要欢喜。"

秀英笑道:"这便是授人以渔了。夫君不仅治病救人,更为天下培养良医,功德无量。"

正说着,忽见李仁急匆匆跑来:"先生,城外来了个急症,症状古怪,请您去看看!"

正是:广收门徒传医道,巧用奇方治怪症。育得桃李满天下,又遇疑难待解方。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第八回完)



    (http://www.220book.com/book/7E82/)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杏林笑谈 http://www.220book.com/book/7E82/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