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春后的第一个周末,林小满带着摄像机,和小楠一起走进奶奶的蓝染作坊。作坊的木门还是老样子,铜环上包着层浅浅的包浆,推开时“吱呀”一声,像在念一首旧时光的诗。奶奶正坐在院子里的老槐树下晒布,深蓝色的布料挂在竹竿上,被春风吹得轻轻晃,像一片小小的蓝海。
“奶奶,我们今天来拍您调春天的染料!”小楠举着麦克风,兴奋地绕着奶奶转。奶奶笑着放下手里的木勺,从柜子里翻出个旧瓷碗:“这碗还是我刚进作坊时用的,调了几十年染料,碗沿都磨薄了,今天就用它给你们演示。”
林小满打开摄像机,镜头对准奶奶的手——枯瘦的手指捏着靛蓝染料,一点点往瓷碗里加,动作慢却稳,像在完成一件珍贵的艺术品。“春天的染料要‘轻’,”奶奶边加边说,“靛蓝少放些,再加半勺槐花汁,染出来的布才会带点紫,像春天刚开的槐花。”
小楠凑过去看,不小心碰倒了旁边的木勺,勺子掉在地上,发出清脆的响声。她赶紧捡起来,有点不好意思地说:“对不起奶奶,我太不小心了。”奶奶却笑着摇头:“没事,当年我刚学的时候,摔碎的碗比你碰倒的勺子还多,做蓝染哪有不犯错的,重要的是把错变成不一样的好。”
这句话被林小满完整地录进镜头里,她看着屏幕里奶奶温柔的笑容,突然想起自己第一次修复背景板时的慌乱,想起小楠在展演时的即兴救场——原来奶奶说的“容错”,就是他们一首在践行的成长。
下午,陆子阳和张茜也来了。陆子阳扛着三脚架,帮林小满调整拍摄角度;张茜则拿着笔记本,记录奶奶说的蓝染故事:“我年轻时,作坊里有十几个姑娘,大家一起染布、晒布,晚上就围在煤油灯旁,把染坏的布改成小香囊,现在想想,那些日子比染出的蓝布还暖。”
张茜听得入迷,笔尖在纸上飞快地动:“奶奶,我能把这个故事加进纪录片里吗?就叫‘蓝染姑娘们的夜晚’,肯定特别动人。”奶奶笑着点头:“当然可以,这些故事能被你们记着,比什么都好。”
接下来的几个月,他们利用周末和课余时间,断断续续地拍摄——夏天拍奶奶在院子里晒荷花香囊,阳光落在浅蓝色的香囊上,像撒了层碎钻;秋天拍小楠跟着奶奶印枫叶纹样,不小心把染料蹭在脸上,逗得大家哈哈大笑;冬天拍作坊里的炉火,奶奶和小楠围在火边缝梅花围巾,布料上的梅花在暖光里格外鲜活。
剪辑纪录片时,苏晓特意找了首老民谣当背景音乐,旋律轻轻的,像春风拂过蓝布。林小满把奶奶说的“蓝染要耐心”“犯错也没关系”这些话剪成旁白,张茜则在片尾加了段字幕:“蓝染会褪色,但热爱和传承不会;时光会流逝,但那些一起染布的日子,永远鲜活。”
纪录片首映式定在学校的报告厅,那天来了很多人——有话剧社的新老成员,有喜欢蓝染的老师,还有特意赶来的李爷爷和奶奶。当屏幕上出现奶奶调染料的画面,响起她温柔的旁白时,报告厅里安静得能听见呼吸声;当看到小楠蹭得满脸染料的镜头时,又传来阵阵笑声;到片尾字幕升起时,很多人眼里都闪着光。
首映结束后,有个低年级的学妹拉着林小满的手,小声说:“学姐,我也想学习蓝染,也想加入你们的话剧社,可以吗?”林小满笑着点头,指了指身边的小楠:“你看小楠学姐,她以前也没接触过蓝染,现在都能自己染布了,只要你喜欢,我们随时欢迎。”
奶奶和李爷爷坐在后排,看着这一幕,相视而笑。李爷爷掏出个小木盒,递给奶奶:“这是我给你做的蓝染工具模型,也算给你们的纪录片添个纪念。”奶奶打开一看,里面是迷你的染缸、木勺和晒布架,做得和真的一模一样,眼眶瞬间红了。
从报告厅出来时,夕阳正好,把大家的影子拉得很长。小楠抱着刚收到的蓝染手帕,兴奋地说:“小满姐,我们下次再拍个‘蓝染新学员’的纪录片吧!记录学妹们学蓝染的样子!”张茜立刻响应:“我还可以写个新剧本,就叫《蓝染作坊的新故事》,让更多人知道蓝染有多美!”
林小满看着身边叽叽喳喳的朋友们,又看了看走在前面的奶奶和李爷爷,突然觉得,他们做的不只是一部纪录片、一个话剧,更是在传递一种力量——像蓝染一样,慢慢浸染,慢慢成长,把温暖和热爱,一代一代传下去。
她摸了摸口袋里奶奶给的蓝染手帕,布料柔软,带着淡淡的靛蓝香气。风轻轻吹过,把远处的槐花香送过来,林小满知道,新的故事,又要开始了。而这一次,会有更多人,带着对蓝染的热爱,带着对传承的心意,一起走进这个充满温暖的故事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7FSI/)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