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北岸的喧嚣张扬相比,渭水南岸的汉军大营,则显得更为沉静和内敛。
镇北将军王平,站在自己营寨的瞭望塔上,双手扶栏,眉头紧锁,远眺着北岸那连绵不绝的魏军营火和如林旌旗。
河风带着湿气吹拂着他略显苍白的须发,也带来了对岸隐约的战鼓声和号角声。
副将李盛站在他身旁,忧心忡忡地说:“将军,曹真每日擂鼓呐喊,打造舟筏,看似攻势汹汹,却雷声大雨点小,至今未见其真正渡河企图。末将担心,这其中是否有诈?秦王殿下那边会不会出什么差错……?”
王平抬起手,制止了李盛继续说下去。
他的目光依旧停留在对岸,声音低沉而平稳:“李将军,稍安勿躁。曹真此举,正在秦王殿下预料之中。其虚张声势,恰是为了掩盖其真实意图,那便是掩护王凌的奇兵。”
他转过身,看着李盛和其他几位聚拢过来的将领,解释道:“我军在此,任务并非与曹真决一死战,而是‘示形于敌’,让其坚信我主力被牵制于此。如此,秦王殿下方能放心率精锐去对付那真正的威胁。”
王平深知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
他不仅要骗过老谋深算的曹真,还要稳住麾下这五万将士的军心。
一旦防线出现漏洞,被曹真窥破虚实,或者部下求战心切擅自出击,都将破坏整个战略布局。
“传令下去,”王平开始下达一系列精细的指令,每一个细节都旨在强化“主力在此”的假象:
“第一,营寨规模不变,但旌旗数量要增加一倍!不仅我军制式旗帜,还可多设一些疑兵之旗,大小各异,遍布营垒,务必使对岸魏军望之,以为我兵力雄厚。”
“第二,夜间巡逻队次加倍,火把要点得比平日更亮、更密!尤其是靠近河岸的地带,要造成灯火通明、戒备森严的景象。灶台数量也要相应增加,每日炊烟要浓,让魏军斥候误判我军人数。”
“第三,挑选机灵胆大的士卒,身着不同级别军官的甲胄,每日在河岸显眼处巡视,偶尔还要组织小股部队出营,沿河岸演练阵型,动作要夸张,声势要造足!”
“第西,多派水性好的斥候,夜间泗水过河,抓几个‘舌头’回来,既要探听北岸虚实,也要故意让魏军察觉我军的‘积极’侦察,使其更确信我军的‘重视’。”
王平顿了顿,强调最关键的一点:“然,各部务必谨守营垒,没有我的命令,绝不可主动出击,与魏军进行大规模交战。若魏军小股部队挑衅,可依险还击,但适可而止,不得追击过远。我们的核心是‘守’和‘骗’,而非‘攻’和‘胜’!”
众将领命而去。
王平独自留在瞭望塔上,夜幕渐渐降临,对岸魏军的营火如同繁星落地,而己方营地的火把也依次点燃,映照在渭水河面上,形成一条晃动的光带。
他内心并非毫无压力,曹真毕竟是沙场老将,时间拖得越久,被识破的风险就越大。
而且,秦王刘昶那边的情况未知,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三国:丞相上出师表,我率兵北伐》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崤山古道上的伏击是否顺利?
这一切都让他心弦紧绷。但他性格坚毅,既然受此重任,便唯有竭尽全力,将这场戏演到极致。
他走下瞭望塔,开始例行巡视营寨,检查防务,慰问士卒,他那沉稳如山的身影,无形中给了士兵们莫大的信心。
接下来的日子,渭水两岸上演了一场精彩而诡异的对峙。
北岸,魏军每日准时擂动战鼓,士卒们按照命令发出震天的呐喊,声浪一波波传向南岸。
大量的舟筏材料被堆积在河边,工兵们看似忙碌地作业,但却始终不见真正的渡河准备。
曹真甚至偶尔会亲自出现在前沿,金盔金甲,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刻意让对岸的汉军看到,以显示其坐镇前线的决心。
魏军的小股骑兵和斥候频繁靠近河岸,与汉军哨骑发生零星冲突,互有伤亡,但规模始终控制在较低水平。
曹真通过这种持续的、可控的施压,试图让汉军始终保持高度紧张,并坚信魏军主力即将发动总攻。
南岸,汉军则严格按照王平的部署,将“空城计”唱得十足。
营寨里旗帜招展,日夜人声鼎沸,巡逻队川流不息。
夜晚,冲天的火光将半边天都映亮,仿佛有千军万马驻扎。
汉军士卒们虽然不解为何始终不主动出击,但出于对王平老将军的信任,依旧严格执行命令,兢兢业业地扮演着“主力”的角色。
王平还巧妙地利用地形,在一些树林茂密处布置草人并给它们穿上军服,远处望去,宛如伏兵。
他甚至偶尔会组织几次小规模的“反击”,在夜间用箭矢射击对岸魏军的工事工地,或者派遣敢死队偷袭魏军落单的巡逻队,然后迅速撤回,既展示了“存在感”,又避免了大规模接触。
这种隔河斗法,考验的不仅是双方的耐心,更是主帅的心理素质和谋略水平。
曹真虽然自信,但久不见王凌消息,内心也开始有些许焦躁,他不断派出快马向崤山方向打探,但山路崎岖,消息传递缓慢。
他开始怀疑刘昶是否真的完全被迷惑,还是暗中有所动作?
但每日观察对岸汉军“严阵以待”的景象,又让他觉得自己的判断应该没错。
而王平,则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垂钓者,稳稳地握着钓竿,任由鱼儿在周围游弋试探。
他严格控制着营中的信息,防止任何关于主力调动的消息泄露。
同时,他加派心腹斥候,秘密关注崤山方向的动静,期盼着秦王刘昶的捷报。
王凌之命,他也听说过。
出身太原王氏,大汉司徒王允的侄子,戎马一生,是天下名将。
可就算如此,也定然不是秦王刘昶的对手。
他们在场的大汉军队所有人,都是如此坚信着!!
............................
(http://www.220book.com/book/7GQL/)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