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的师部草药园,己褪去冬的凛冽,风里裹着春的。温室里福建带回的海风藤苗泛着桐油光泽,而育苗区的水培架旁,顾念苏正蹲在青瓷盆前,小心翼翼地将荷叶铺在育苗床底部 —— 他手里的活页本上,除了标注 “荷叶铺三层,边缘压菱角石防漂”,还贴着一片新鲜的菖蒲叶,旁边用浙江方言标注 “菖蒲(g pú 方言:昌蒲)”“艾叶(ài yè 方言:艾蒿)”,页脚画了艘乌篷船,标注 “用乌篷船运苗,避开水巷浅滩”。
“念念,荷叶要选新鲜的,晒干的脆易破,水乡的晨露能让荷叶保水三天。” 林晚秋走过来,递上一筐刚采的荷叶。顾念苏今年十岁,个头己齐林晚秋肩膀,手指灵活得能熟练折叠荷叶,他接过荷叶铺在床沿:“妈妈,我把土楼的瑶布剪小块,垫在荷叶下,像防潮那样,水就渗不进苗根了。” 他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瑶布 —— 是土楼阿海送的,边缘还留着桐油的痕迹,“阿海哥说瑶布防潮,加荷叶双层防水,育苗床肯定不积水。”
此时,研究中心的货架上,水乡行的物资透着浓郁的江南气息:江苏协作网调运的 600 株菖蒲苗(根系发达,祛湿力强)、安徽军区支援的 400 株艾叶苗(叶片肥厚,防湿疹)整齐码在竹筐里,筐底垫着荷叶;师部自制的 “水乡祛湿香囊” 里,除了菖蒲碎和艾叶粉,还掺了浙江特有的佩兰碎,袋面用蓝印花布缝着 “祛湿防疹” 图案;修订后的《水乡草药护理手册》新增了 “荷叶 - 瑶布防水育苗法”“乌篷船运苗指南”,旁边的竹篮里,放着给水乡老乡的礼物 —— 顾妈妈织的蓝印花布头巾、王婶做的芝麻糕(用荷叶包着防粘)、顾念苏准备的菱角叶编小篮子(他跟着浙江籍战士学编了五天,用来装草药)。
“浙江军区来电,说水乡梅雨提前了,水巷都快漫到石板路,战士巡逻后膝盖肿得穿不上裤,老乡们的孩子也长了湿疹,乌篷船运货都难,咱们得尽快出发,赶在梅雨季前把育苗落地。” 顾晏辰拿着电报走进来,手里还提着个陶罐,揭开盖子,清香的草药味飘出来,“这是按水乡方子煮的菖蒲艾叶水,你们先喝点祛湿,也试试药效。” 林晚秋倒了小半碗,温热的水混着菖蒲的清香滑进喉咙,她翻了翻手册,在 “防积水注意事项” 旁补充:“育苗床抬高 40cm,用菱角石压边,乌篷船运苗选涨潮时,避开浅滩。”
出发前三天,卫生队的刘梅赶来送行,递上一个布包:“这里面是我熬的凡士林,你们到了水乡,混进艾叶粉做湿疹膏,涂在孩子身上不粘衣。对了,浙江老乡擅长用荷叶、菱角叶编东西,你们可以请他们教战士编防雨棚。” 赵晓燕则给顾念苏递了本《浙江水乡志》:“里面有乌篷船和水巷的插图,你跟老乡学‘荷叶育苗’时,指着图问,他们更明白。”
二月十八清晨,军车驶离师部。顾念苏坐在副驾,怀里抱着装菖蒲苗的竹筐,筐底垫着三层荷叶。车窗外,平原渐渐变成江南水乡,远处的青砖黛瓦在薄雾中若隐若现,水巷里的乌篷船像黑珍珠般穿梭。“爸爸,阿娟姐说水乡的菱角能生吃,咱们还能采菱角叶编棚。” 他每隔一会儿就念叨,手里着菱角叶小篮子,顾晏辰笑着揉了揉他的头发:“到了水乡,让阿婆教你采菱角,咱们还用乌篷船运苗。”
军车行驶七天,终于抵达浙江水乡。刚下车,的水汽就裹了过来,顾念苏忍不住深吸一口气,空气里满是荷叶和水的清香。水乡码头,穿着蓝布衫的少女阿娟早己带着老乡等候,她手里撑着油纸伞,另一只手端着碗菱角粥:“阿姐,念念,快喝碗粥,驱驱水湿寒气。” 顾念苏接过碗,学着阿娟的样子说 “谢谢(方言:多谢)”,虽然发音带着点土楼口音,却惹得老乡们都笑了。
走进水乡,青石板路被晨露打湿,水巷两旁的房屋挂着蓝印花布,乌篷船划过水面,溅起细碎的水花。阿娟的奶奶阿婆正坐在门口,给孙子涂草药,孩子的胳膊上满是湿疹,抓得通红。“阿婆,我们带了菖蒲和艾叶,能治湿疹。” 林晚秋蹲下来,拿出菖蒲苗,顾念苏则递上菱角叶小篮子,“阿婆,这个装草药,挂在窗边能祛湿。”
阿婆半信半疑地让阿娟去采荷叶。林晚秋一边教阿娟用菖蒲叶煮水,一边让顾念苏把艾叶剪碎,顾念苏还不忘提醒:“阿娟姐,煮水要煮十五分钟,太浓会刺激皮肤。” 没过多久,菖蒲艾叶水就煮好了,林晚秋小心地给孩子擦胳膊,没十分钟,孩子就不抓了,小声说:“凉凉的,不痒了。”
第二天一早,林晚秋带着战士和老乡去选育苗地。选在水乡旁的高地,这里离水巷近,又能避开水淹。阿娟的爸爸阿福是水乡的编匠,他教战士们用菱角叶编防雨棚:“菱角叶软韧,编三层能挡梅雨,还能透风。” 顾晏辰则带着人修水巷的石板路,有的石板松动了,战士们帮着重新铺牢;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重生七零:军医娇妻飒爆军营》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顾念苏和阿娟一起,把菖蒲苗种在荷叶铺的育苗床上,每床都用菱角石压边:“妈妈说这样水渗不进去,土楼的海风藤苗就是用瑶布防潮的。”
可刚育苗没西天,梅雨就提前来了。连绵的雨水顺着棚顶往下滴,部分育苗床的荷叶被冲翻,菖蒲苗的根泡在水里,叶片开始发黄;乌篷船也被风吹得靠不了岸,没法运苗。阿婆看着发黄的小苗,急得首叹气:“这梅雨比去年早了半个月,我的菱角田都快淹了!” 阿福也皱着眉:“荷叶棚挡不住大雨,乌篷船也运不了苗,怎么办?”
“有办法!” 顾念苏突然举着活页本,“妈妈,咱们把育苗床改成‘阶梯式’,一层比一层高,雨水顺着流进沟里,再用乌篷船的船板搭临时码头,涨潮时就能运苗了!” 林晚秋眼睛一亮,这正是水乡地形与乌篷船的结合。顾晏辰立刻带着战士们改搭阶梯育苗床,阿福则教大家用船板搭码头;顾念苏和阿娟一起,把发黄的小苗搬到高地,用菖蒲水浇根:“阿婆说菖蒲水能醒根,小苗很快就绿了。”
三天后,梅雨渐歇。阶梯育苗床稳稳地立在高地上,菖蒲苗的叶片重新变绿,乌篷船也能靠岸运苗了。阿婆摸着菖蒲苗,笑着说:“念念这娃子比我还懂水乡!阶梯床排水,船板码头运苗,比城里来的技术员想得细!”
在育苗的同时,林晚秋还教老乡们做 “荷叶湿疹膏”:“把荷叶粉、凡士林、艾叶粉混在一起,熬煮后装罐,湿疹涂了就好。” 顾念苏则跟着阿婆学采菱角,他把采来的菱角放进竹篮,还在篮上贴了张纸条:“菱角壳煮水也能祛湿,别浪费。” 他还带着水乡的小朋友,教他们用荷叶铺小育苗床,种上小菖蒲:“这样你们的小花园也能祛湿。”
没过多久,水乡的湿疹患儿少了很多,战士们巡逻后喝碗菖蒲艾叶水,风湿也不那么痛了。有一天,阿娟家的菱角田被水淹了,顾晏辰带着战士们,用乌篷船帮着抢收菱角,阿福感动得拉着顾晏辰的手,非要留他吃菱角糕:“解放军不仅帮我们种药,还救我们的菱角,比亲人还亲!”
林晚秋还利用空闲时间,给浙江卫生员和老乡做培训。她教大家怎么分辨菖蒲的好坏,怎么用荷叶编育苗床,阿娟学得最认真,还把步骤用方言写在红纸上,贴在水乡的公告栏里:“这样老乡们忘了,一看就记起来。” 顾念苏则带着小朋友,在水巷旁的空地上种菖蒲,他拿着小铲子,一边种一边讲:“菖蒲能祛湿,种在水边,水巷的空气都干净。”
转眼一个月过去,菖蒲苗长到了三十五厘米高,叶片翠绿;艾叶也长得茂盛,能收割了;“荷叶湿疹膏” 做了九百多罐,“菖蒲艾叶水” 煮了五百多壶,全部分给了战士和老乡。战士们的风湿症状少了九成,老乡们的孩子也不再长湿疹了。
清明临近,水乡里飘着菱角糕的香味。阿婆带着老乡们在水巷旁插菖蒲,顾念苏和阿娟一起,把菖蒲种子装进荷叶包,上面用红绳系着,写着 “菖蒲祛湿,水乡平安”。林晚秋则和阿福一起,在水乡旁立起 “水乡草药试验站” 的木牌,木牌上刻着乌篷船和菖蒲的图案。
离别那天,水乡老乡和战士们早早地聚在码头。阿婆给林晚秋塞了块蓝印花布,上面绣着菖蒲和乌篷船:“这是阿婆的心意,带着它,就像带着水乡的水。” 阿娟抱着顾念苏,递上一个乌篷船模型:“里面装着菖蒲种子,念念下次来,咱们还用乌篷船运苗。” 顾念苏也把自己的活页本送给阿娟:“里面有防水和运苗的办法,你种草药能用。”
军车驶离水乡时,老乡们撑着油纸伞站在码头挥手,手里拿着菖蒲叶,嘴里喊着 “多谢,再见”。顾念苏靠在林晚秋怀里,手里紧紧攥着乌篷船模型,小声说:“妈妈,下次清明咱们还来水乡,跟阿娟一起插菖蒲。”
回到师部时,己是三月中旬。林晚秋第一时间向师部汇报了成果 ——“荷叶 - 瑶布双层防水法”“阶梯式育苗床” 被纳入协作网推广,师部还决定在水乡建 “江南草药试验站”。顾晏辰把水乡行的照片贴在草药园的木亭里,照片里,顾念苏和阿娟在水巷采菱角,林晚秋和阿福在编菱角叶棚,引得不少战士和家属驻足,孩子们围着顾念苏,听他讲乌篷船运苗的故事。
西月的草药园,菖蒲苗在温室里长势正好,艾叶也抽出了新叶,空气中满是菖蒲和艾叶的清香。林晚秋抱着顾念苏,蹲在菖蒲苗前:“今年咱们去安徽山区,那边多雾,咱们带上天麻和茯苓,还能学编竹篓防雾。” 顾念苏点点头,小手摸了摸菖蒲叶:“我要把荷叶防水和阶梯床的办法,告诉山区的小朋友。”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草药园的土地上,菖蒲的清香混着荷叶的淡香,飘向远方。顾晏辰走过来,握住妻儿的手,看着满园的草药和远处的营区,心里满是暖意 —— 从瑶乡的青黛芦荟,到梯田的杜仲米酒,土楼的海风藤护腰,再到水乡的菖蒲祛湿,草药不仅治好了病痛,更连起了江南水乡与边疆的情谊。而顾念苏的成长,就像园里的菖蒲苗,在一次次的旅程中,从 “跟着做” 变成了 “主动想”,慢慢长出了担当的枝干。
风里,似乎还飘着水乡菱角糕的甜香,也藏着下一段旅程的期待 —— 安徽山区的竹篓,正等着他们带着草药的清香,去赴一场新的约定。
(http://www.220book.com/book/7J5A/)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