迹部景吾巡查所带来的震动,在古典文化研究社内部持续了好几天。山口社长走路带风,逢人便隐晦地提及“学生会十分重视本社今年的企划”,铃木和岛田练习书法基本笔画时也更加投入,仿佛真的看到了社团振兴的曙光。
苏怀瑾则更加沉静。她把迹部那句“手随心动,心随乐动”记在心里,练习时不再急于求成,而是更注重感受琴曲的意境,让呼吸与乐句同步,再让笔锋自然而然地跟随内心的节奏。进展似乎慢了下来,但笔下字迹的气韵却愈发流畅贯通,与琴音的配合也多了几分难以言喻的和谐。
她依旧保持着低调的作风,大部分时间都泡在活动室或图书馆。学园祭的筹备如火如荼,校园里的氛围也日渐热烈,但她似乎自成一方天地,专注于自己的事情。
这天的世界史课程,内容涉及到了中世纪的东西方文化交流,尤其是丝绸之路的影响。授课的是一位年纪颇大、学风严谨的伊藤老师。他讲到日本飞鸟奈良时期大量吸收中国大陆文化时,推了推老花镜,目光扫过教室,最后落在了苏怀瑾身上。
“苏同学,”伊藤老师语气和蔼,“正如我们所知,日本文化在形成初期,深受隋唐文化的影响。对于这段历史,尤其是文化传输过程中的具体表现,你作为来自中国的学生,是否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者不同的视角可以和大家分享一下呢?”
瞬间,全班同学的目光再次聚焦到苏怀瑾身上。这次的目光比上次国文课时更加复杂,有纯粹的好奇,有期待,也有那么几道带着看好戏意味的审视——毕竟,这个问题范围更广,也更容易踩到某些微妙的文化自尊心。
坐在前排的小林奈绪美担忧地回头看了她一眼。
苏怀瑾放下笔,缓缓站起身。她并没有立刻回答,而是稍稍整理了一下思绪。她明白,这个问题回答得好,是文化交流;回答得不好,就可能被解读为文化炫耀甚至挑衅。
“伊藤老师,”她开口,声音清晰而平稳,“您提到的时期,确实是中日文化交流史上非常重要的一段。当时的日本朝廷怀着极大的热情和虚心,派遣大量遣隋使、遣唐使、留学生和学问僧前往中国学习。”
她先是肯定了老师的观点,然后才缓缓道来:“他们带回来的,不仅仅是佛经、典章制度、律令格式,还有许多首接影响日本社会生活方方面面的具体事物。例如,”她顿了顿,列举道,“文字体系——片假名和平假名的创制很大程度上借鉴了汉字的偏旁部首;建筑风格——奈良的唐招提寺就是最典型的唐代建筑风格;服饰礼仪——当时的宫廷礼服深受唐风影响;甚至……”她目光扫过教室,“茶种和饮茶的习惯,也是在那时传入日本,并逐渐发展成独特的日本茶道。”
她的话语不疾不徐,列举的事实准确而具体,没有空泛的吹嘘,只有平实的叙述,仿佛在展开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
同学们都听得有些入神,连原本带着审视目光的那几个女生也下意识地被内容吸引。
“但是,”苏怀瑾话锋轻轻一转,语气依旧平和,“文化的交流从来不是单向的输血。日本民族有着强大的吸收和再创造能力。他们并非简单地复制中国文化,而是将其与自身的风土人情、审美意识相结合,进行了本土化的改造和创新。最终形成的,是独具特色的日本文化。”
她举了个例子:“比如同样源于中国的禅宗思想,在日本与武士道精神、茶道、枯山水庭院艺术相结合,发展出了不同于中国的、更加注重‘侘寂’‘一期一会’等美学理念的文化形态。这正体现了文化交融的魅力所在——它不是取代,而是丰富和升华。”
她的阐述既肯定了中国文化作为源头的影响,也充分尊重了日本文化自身的主体性和创造性,观点客观而包容。
伊藤老师不断点头,脸上露出十分满意的笑容:“非常好!苏同学的见解非常深刻!不仅知识扎实,而且视野开阔,看到了文化交流中‘融合’与‘创新’的本质!大家都要向苏同学学习这种客观辩证看待历史的态度!”
教室里响起了真诚的掌声。不少同学向她投来钦佩的目光。
然而,总有不和谐的音符。
就在掌声渐息时,后排一个声音不大不小地响起,带着几分刻意的好奇和挑衅:“那么,苏桑觉得,是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更好,还是后来发展出的日本文化更好呢?”
问题一出,教室里的气氛瞬间变得有些微妙和紧张。这简首是个送命题!无论怎么回答,都可能得罪一方,或者显得傲慢,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网王之樱落冰帝 或者显得虚伪。
提问的是后排那个经常对苏怀瑾抱有明显审视态度的女生,名叫高桥里美,身边还坐着两个同样表情微妙的跟班。她们似乎打定主意要让苏怀瑾难堪。
伊藤老师皱了皱眉,刚想开口缓和一下气氛。
苏怀瑾却己经看向了高桥里美,她的表情依旧平静,甚至嘴角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浅笑,仿佛对方只是问了一个再普通不过的问题。
“高桥同学,”她声音温和,却带着一种不容置疑的力量,“文化,并非竞技体育,没有‘更好’或‘更差’之分,只有‘不同’和‘独特’。”
她环视了一圈教室里的同学,目光坦诚:“正如樱花有樱花的绚烂,牡丹有牡丹的华贵;尺八有尺八的空寂,古筝有古筝的悠扬。它们诞生于不同的土壤,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历史与情感,满足着不同层面的审美需求。硬要比较孰优孰劣,就像比较月光和阳光哪个更亮一样,不仅没有意义,反而会忽略了它们各自独一无二的美。”
她停顿了一下,继续道:“我热爱孕育我的中华文化,它的深邃与博大让我自豪。同时,我也欣赏并尊重日本文化,它的精巧与细腻,它对瞬间美的捕捉和对细节的极致追求,同样令人赞叹。能够在这里学习、生活,有机会亲身感受两种文化的魅力,对我来说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情。”
“我认为,”她最后总结道,目光重新落回高桥里美身上,带着一丝坦然的理解,“重要的不是争论谁更优秀,而是保持开放的心态,去了解、欣赏每一种文化的精华,从中汲取养分,丰富我们自己。毕竟,真正的文化自信,来自于对自身传统的深刻理解,也来自于对他人文明的尊重与欣赏。”
一番话,不卑不亢,既明确表达了对自身文化的热爱与自信,又充分体现了对异国文化的尊重与包容,格局开阔,态度磊落。
教室里安静了几秒,随即爆发出一阵更加热烈和真诚的掌声!甚至连高桥里美身边的那两个跟班,都下意识地跟着拍了几下手。
高桥里美本人的脸色一阵红一阵白,张了张嘴,似乎还想说什么,但在苏怀瑾那坦然澄澈的目光和周围一片赞许的氛围下,最终还是悻悻地闭上了嘴,别开了视线。
伊藤老师欣慰地看着苏怀瑾,连连点头:“说得太好了!苏同学,你今天的分享,本身就是一次精彩的文化交流课!请坐。”
苏怀瑾微微鞠躬,从容落座。前排的小林奈绪美偷偷对她比了个大拇指,用口型说:“太帅了!”
风波似乎平息了。但苏怀瑾知道,这种文化上的微妙碰撞并不会因为一次课堂上的精彩发言就彻底消失。它潜藏在细节里,需要更多的耐心和理解去化解。
她并不在意高桥里美个人的态度,她更在意的是,通过自己的言行,能否让更多的人愿意抛开成见,去真正了解和欣赏中国文化的美。今天的课堂,算是一个不错的开始。
下课铃响,同学们陆续离开教室。苏怀瑾收拾好东西,正准备去社团活动室,却被一个人拦住了去路。
是忍足侑士。
他推了推眼镜,脸上带着惯有的、有些玩味的笑容:“苏桑,刚才的发言很精彩。”
苏怀瑾有些意外:“忍足君?谢谢。”
“客观,理智,又不失立场。”忍足评价道,语气像是单纯的好奇,“很难想象是出自一个国中生之口。难怪……”
他话说了一半,故意停住。
苏怀瑾抬眼看他:“难怪什么?”
“难怪迹部会对你的社团另眼相看。”忍足笑了笑,“他一向欣赏有真才实学和独立见解的人。尤其是,”他意味深长地补充道,“那种能华丽地展现自身价值的人。”
苏怀瑾心中微动。忍足的话,似乎印证了她之前的某些猜测。
“迹部君只是出于对学园祭整体质量的考量。”她依旧保持着谨慎的态度。
“或许吧。”忍足不置可否地耸耸肩,“不过,能让他觉得‘还算华丽’并且值得投资的人或事,可不多见。好好准备吧,苏桑,学园祭上,很多人期待着你的‘表演’。”
说完,他礼貌地点点头,转身离开了。
苏怀瑾看着他的背影,轻轻呼出一口气。
“表演”吗?
她握了握拳。看来,她必须全力以赴,才能不负所望,也不负自己。
(http://www.220book.com/book/7JCH/)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