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清政府忙着应对日本、美国在东南海疆的侵扰时,西南边疆也悄然升起了狼烟。
这次制造危机的,是当时的头号列强——英国。
英国将部分注意力转向中国西南,源头要从1852年它占领缅甸说起。
自那时起,英国人就盘算着找一条从缅甸首达中国的通道。
从地图上看,缅甸紧邻印度洋,若能从缅甸修一条铁路首抵云南,日后与中国通商,就不必再绕马六甲海峡的远路了。
这条捷径对资本家而言,意味着能省下大笔运输成本——省下的钱,可不就等于赚来的钱?
只要有利可图,这点风险又算得了什么。
于是,英国不断派人偷越中缅边境,暗中探查云南的交通路线。
1874年,一支由英国陆军上校柏朗率领的“旅游探险队”从缅甸曼德勒出发了,全队193人,名义上是“探险”,实则肩负着探测从缅甸八莫到云南交通路线的秘密任务。
为配合这次行动,英国驻华使馆特意派了驻上海领事馆的翻译马嘉理,让他从云南进入缅甸接应。
1875年1月,马嘉理带领的武装“探险队”与柏朗会合后,于2月初擅自闯入云南境内,分两路窜到腾越(今腾冲)地区,打着“游历”的幌子西处窥探。
当地曼允山寨的景颇族民众见这群人来路不明,心存警惕,上前盘问——这本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就像有人在你家菜地周围瞎转悠,你随口问一句“是想买葱还是看蒜”,对方好好回答也就罢了,哪怕说“想偷葱”,没抓着现行,你也没法怎么样。
可这帮英国人在华向来蛮横惯了,哪肯配合盘问?双方随即起了冲突。
混乱中,马嘉理竟拔枪射击,打死了多名寨民。
而寨民们久居西南,没受过什么“国际法”熏陶,也不管什么外国人的“领事裁判权”,只认“杀人偿命”的理,当场就把马嘉理和他几个随员打死了。
这便是历史上的“马嘉理事件”,又称“滇案”。
案发后,英国立刻向清政府发难,提出一连串无理要求,放言要“不惜一切力量来惩罚”中国人。
当时清政府正被日本、沙俄的事搅得焦头烂额,还真被这番狠话唬住了,忙不迭表示愿意和解。
英国人深谙谈判之道,知道这种时候越是步步紧逼,越能榨取最大利益。
于是,驻华公使威妥玛在交涉中屡次以“断绝外交关系”“撤离使臣”“增派军舰来华开战”相威胁。
负责谈判的李鸿章经不住这般恫吓,力主对英妥协,只求“保全天朝和局”。
为表“诚意”,清政府竟下令屠杀了23名景颇族同胞,还撤掉了当地的文武官员。
最后,在海关总税务司赫德的“调停”(实则偏袒英国)下,清政府全盘接受了英国提出的苛刻条件。
1876年9月13日,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山东烟台与威妥玛签订了中英《烟台条约》和《入藏探路专条》。
条约除规定清政府向英国赔偿20万两“恤款”、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中国近代历史》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派大臣赴英国就“滇案”表示“惋惜”外,还有几项要害内容:
允许英国人开辟印藏交通,可前往西藏、云南、青海、甘肃等省“游历”;
英国人在华若遇“欺凌”或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的案件,英国可派人前往“观审”;
增开宜昌、芜湖、温州、北海为通商口岸;
租界内免征洋货厘金,洋货运入内地只需缴纳子口税,全免各项内地税。
这里得解释下厘金和子口税:
厘金始于太平天国时期,分“行厘”(活厘)和“坐厘”(板厘),前者是向流动商贩征收的流通税,后者是向固定商铺征收的交易税;
子口税则是进口洋货运销内地、内地土货运至通商口岸出口时缴纳的税款,数额相当于进出口税的一半,故又称“子口半税”。
这两项都是清政府的重要财政来源,如今被英国人啃去一块,损失可想而知。
其他列强见状,纷纷援引“一体均沾”条款,分享了这些特权。
如此一来,列强不仅扩大了领事裁判权,还拓展了在长江流域的通航权益,更方便了洋货倾销,为侵略云南、西藏打开了方便之门。
其实英国觊觎西藏由来己久。
西藏与英国殖民地印度接壤,若能将西藏纳入势力范围,就能与印度连成一片,到那时从中国东西两头同时施压,中国恐怕真要成它砧板上的肉了。
英国最初是以“传教”“游历”的名义渗入西藏的,可藏人笃信喇嘛教,哪容得下英国人来宣扬耶稣?
反抗十分激烈,清政府迫于压力,也曾对英国人入藏加以劝阻。
但英国哪会被“高寒缺氧”之类的话吓退?
《烟台条约》签订后,它又依据其中“另一专条”,逼着清政府同意其派专员入藏“探路”。
1884年,英国驻印度政府官员马科雷组织了一支约300人的武装队伍,打着“商务代表团”的旗号从印度闯入西藏,结果在干坝地方被藏人拦住。
马科雷掂量了一下双方实力,估计真打起来自己可能得被“天葬”,只好灰溜溜退回印度。
这点挫折自然挡不住英国侵略西藏的野心。
1886年,英国派大批军队集结在西藏亚东以南边境,进行武装挑衅。
西藏地方政府知道指望中央派兵来援是没希望了,便发起全民总动员,宣称西藏僧俗人等“男丁死后,即剩女流,情愿复仇抵御,别无所思”,在隆吐山构筑工事,自行守卫疆界。
1888年,这个数字看似吉祥的年份,英军却向隆吐山发起了进攻。
西藏守军奋起还击,清政府却一再下令撤军,还以“识见乖谬,不顾大局”为由,罢黜了支持抗英的驻藏大臣文硕,另派升泰为驻藏帮办大臣,去跟英国“罢兵议和”。
1890年和1893年,中英先后签订《藏印条约》和《藏印续约》,承认哲孟雄(今锡金)归英国“保护”,开放亚东为商埠,英国在亚东享有治外法权及进口货物五年免税等特权。
就这样,英国的侵略魔掌,终于伸向了这片圣洁的高原。
(http://www.220book.com/book/7MZZ/)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