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二章 礁石上的算盘

小说: 浪尖淘金   作者:安生日子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浪尖淘金 http://www.220book.com/book/7P5K/ 章节无错乱精修!
 

------

陈海生回到渔村时,天刚蒙蒙亮。

海平线被染成一片青灰色,仿佛被一层淡淡的烟雾所笼罩。远处的渔火在这片青灰色的背景下显得格外稀疏,就像夜空中的星星点点,微弱而孤独。近处的礁石群在晨曦的映照下,显露出狰狞的轮廓,它们突兀地矗立在海面上,仿佛是这片海洋的守护者,默默地见证着时光的流逝。

他深一脚浅一脚地踩在被潮水冲刷得湿滑的滩涂上,每一步都需要小心翼翼,以免滑倒。滩涂上的泥沙和海水混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黏稠的质感,让他的脚步变得异常沉重。他的怀里紧紧抱着一个油布包,这个包沉甸甸的,里面装着他冒死换来的“希望”——二十块电子表。这些电子表被包裹在粗布衣裳里,但他仍然能够清晰地感受到它们坚硬的轮廓,仿佛它们是他生命中的一部分。

他的另一只手则紧紧攥着一本沾满泥泞的“红梅”笔记本,掌心被粗糙的封皮硌得生疼,但他却始终舍不得松开。这本笔记本对他来说意义非凡,它不仅记录了他的生活点滴,更是他心中的一份寄托和坚持。

村口那棵老榕树依旧垂着气根,这些气根如同老人的胡须一般,随风摇曳。树下摆放着几筐刚捞上来的海鱼,鱼腥味混着晨雾弥漫开来,让人不禁想起大海的气息。几个早起的老人蹲在石墩上抽着旱烟,他们的身影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当他们看见他时,眯起了浑浊的眼睛,微笑着打招呼:“海生回来啦?”

“嗯。”他含混地应了一声,低头加快脚步。这些熟悉的面孔此刻在他眼里都成了模糊的影子,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赶紧回家,把东西藏好,然后……看看那本账本。

家是村西头一间低矮的土坯房,屋顶铺着茅草,墙壁被海风侵蚀得斑驳不堪。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浓重的中药味扑面而来,呛得他咳嗽了两声。

“阿妈,我回来了。”他轻声喊道。

靠在床头的陈母猛地睁开眼,枯黄的脸庞因激动而微微抽搐:“海生?你……你回来啦?昨儿夜里……我好像听见警笛声了,心慌得厉害……”她的声音沙哑而虚弱,每说一个字都要停下来喘息。

“没事,阿妈,”陈海生走到床边,把她露在被子外的手放进自己温热的掌心,“警察抓的是别人,跟我没关系。您看,我这不是好好的么?”他努力挤出一个笑容,试图让母亲安心。

陈母浑浊的眼睛仔细打量着他,似乎想从他脸上找出些什么。她注意到儿子洗得发白的军装上沾着的泥点和草屑,还有那双塑料凉鞋上裂开的口子,眉头又不自觉地皱了起来:“又去……那地方了?”

陈海生没有回答,只是默默地从怀里掏出那个油布包,塞到母亲手里:“阿妈,这是钱,您收好。等会儿我去镇上把药抓了,再买点米回来。”

油布包沉甸甸的,陈母捏了捏,眼眶顿时红了:“海生,这……这太危险了……”

“阿妈,您别担心,”陈海生蹲下身,替母亲掖好被角,声音放得很轻,“我会小心的。您先把药喝了,好好休息。”

他起身走向灶房,生火,淘米,煮粥。厨房里弥漫着淡淡的米香,混合着草药的气味。他一边搅动着锅里的粥,一边从裤兜里摸出那本“红梅”笔记本。晨曦透过破旧的窗户纸照进来,在泛黄的纸页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他小心翼翼地翻开账本,借着微弱的光线,再次仔细阅读那些记录。昨晚在红树林里,他只是匆匆扫了几眼,此刻静下心来,才发现里面的信息远比他想象的复杂。

账本的主体部分,确实是某个小工厂或作坊的流水账,记录着铜线、塑料颗粒、电子元件等原材料的采购和成品的出货情况,时间跨度大约从一个多月前开始。但越往后翻,那些夹杂在数字间的、用不同颜色墨水(有些甚至是圆珠笔芯刮出来的)写下的批注和推测,就越发引人注意。

“……X月X日,市场传闻:海关近期将组织专项打击行动,重点针对‘水客’及走私电子产品。风声很紧,建议各渠道暂停出货,清理存货,静观其变。”——字迹工整,语气谨慎。

“……X月X日,老王(注:可能为某供货商或同伙)反馈:其下家(注:可能为深圳本地走私贩子)被查,货物(注:电子表)及货款被没收。损失约XXX元。据传与内部线人泄密有关。需立即更换所有合作渠道,切断与‘老关系’的联系。”

“……X月X日,阿强(注:疑似为账本主人在走私网络中的上线或合作伙伴)提出:鉴于当前政策风险过高,建议逐步放弃电子表等高风险、低利润产品,转而寻找新的货源和渠道,试探性进入家用电器(注:可能指当时开始流行的国产电子管收音机、黑白电视机等)批发领域。可行性分析:家电市场需求增长明显,政策相对模糊,利润空间更大。风险:货源不稳定,渠道建设需投入,需谨慎评估。”

“……X月X日,尝试联系广州某电子厂(注:可能为某国营或集体所有制小厂),咨询电阻、电容等基础电子元件供应事宜。对方态度暧昧,需进一步沟通,可能涉及‘好处费’或‘协作分成’。”

“……X月X日,收到阿强寄来的样品:日本产‘夏普’牌晶体管收音机(注:80年代初的紧俏商品)一台,功能正常,外观完好。市场估价比国产同类产品高出数倍。若能找到稳定货源,利润可观。但需解决进口渠道及销售许可问题。”

看到这里,陈海生的呼吸不由得急促起来。这些记录,简首就是一份走私行业的“风险预警”和“转型指南”!字里行间透露出的信息,比他在海边听来的那些零碎传闻要具体、深刻得多。这个陆婉晴,她到底是什么人?她为什么会记录这些?难道她不仅仅是政府干部,还……更深地卷入了这场灰色地带?

他不敢再想下去。他只是个走私电子表的半大孩子,这些涉及“内线”、“好处费”、“进口渠道”的字眼,对他来说太过遥远和危险。但有一点他却看得清清楚楚:账本的主人,似乎在很早之前,就己经预判到了风险,并且在尝试转型——转向家电批发。

这与他昨夜在红树林里的胡思乱想不谋而合。只是,他的动机是纯粹的求生和改善家庭困境,而账本主人的考虑,显然要复杂得多。

“海生!粥快熬好了!”母亲的声音从里屋传来。

“哎,就来!”陈海生手忙脚乱地合上账本,把它重新塞回裤兜最深处。他看了一眼锅里翻滚的米粒,安生日子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又摸了摸怀里的电子表,心中五味杂陈。

吃过早饭,陈海生揣着母亲塞给他的几张皱巴巴的毛票,步行前往十几里外的镇上。他要去镇卫生院给母亲买药,顺便看看能不能买到点粗粮。

八十年代初的乡镇集市,己经有了些许繁荣的景象。土路上行人络绎不绝,挑着担子的农民,推着自行车的职工,还有少数几个穿着喇叭裤、戴着蛤蟆镜的“时髦”青年。路边摆着各种摊位:卖自家种的蔬菜的农妇,卖针头线脑的小贩,还有一个穿着不合身中山装的男子,正偷偷摸摸地向人兜售着“港货”——几块包装粗糙的电子表,正是陈海生昨天才“处理”掉的那批货。

陈海生下意识地避开了那个摊位,快步走向卫生院。

卫生院的条件很简陋,几间平房,空气中弥漫着酒精和消毒水的味道。他找到一位老中医,花了差不多一半的钱,抓了几副治疗咳嗽的中药。药剂师用牛皮纸包好药,叮嘱他:“这药得用文火慢慢煎,一天两次,连续喝上半个月才能见效。你母亲的病拖不得。”

“谢谢您,大夫。”陈海生接过药包,心里沉甸甸的。半个月……这意味着他需要更多的钱。

从卫生院出来,他又去粮站买了十斤最便宜的糙米。售货员用嫌弃的眼神打量着他破旧的衣着,称米的时候故意多倒了些瘪谷进去。陈海生敢怒不敢言,默默付了钱,把米袋扛在肩上。

回家的路上,他特意绕到镇子边缘的一个废品收购站。他想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有用的电子元件,或者能卖钱的废铜烂铁。废品站里堆满了各种破烂,散发着刺鼻的气味。他蹲在地上,仔细翻拣着,希望能找到一些铜线、旧电池或者坏掉的收音机零件。

就在这时,他听到不远处传来一阵喧闹声。几个穿着制服的工商人员和几个穿着公安制服的人,正围着一辆手推板车,大声呵斥着什么。板车上堆着几箱用草绳捆着的、没有标签的纸箱。

“……说!这箱子里装的是什么?是不是走私货?!”一个满脸横肉的工商干部揪着一个头发花白、瑟瑟发抖的老头。

“官爷,官爷饶命啊!不是走私!不是!这是我侄子从……从外地托运来的……一些……一些旧书报……”老头吓得浑身发抖,语无伦次。

“旧书报?”工商干部冷笑一声,伸手撕开一箱的封条,从里面掏出几样东西——赫然是几台包装简陋的、没有出厂标志的电子计算器!

“还狡辩!”另一个公安人员也凑了过来,拿起一台计算器掂量着,“没有正规手续,来源不明,这就是走私!带走!”

老头被几个工商人员粗暴地推搡着,瘫倒在地,老泪纵横。那辆装着“旧书报”的板车被工商人员查扣,连同里面的“赃物”一起,被推走了。

陈海生躲在不远处的墙角,看得心惊肉跳。他认得那个卖计算器的老头,就住在镇子边上,平时靠卖点小百货为生,没想到竟然也栽了。看来,严打的风声,真的越来越近了。账本上的那些警告,正在一步步变成现实。

他攥紧了肩上的米袋,加快了脚步。回到村里时,己是晌午时分。陈母正坐在门口,望着远处的山路,眼神里充满了担忧。

“阿妈,我回来了。”陈海生把药和米放在桌上。

“药抓了?”陈母挣扎着想站起来。

“买了。大夫说要煎半个月。”陈海生扶着母亲坐下,“米也买回来了。”

陈母看着桌上的东西,眼圈又红了:“又花了不少钱吧?”

“没事,阿妈,我还年轻,能挣钱。”陈海生笑了笑,掩饰着内心的忧虑。

下午,帮着母亲收拾了屋子,又去地里看了看。秋收的稻谷还未完全成熟,田埂上的野菊花却己经开得遍地金黄。他坐在田埂上,望着远处波光粼粼的海面,思绪又飘回了那本神秘的账本上。

陆婉晴,她现在怎么样了?那本账本,真的是她的吗?她记录下的那些转型信息,是未雨绸缪的智慧,还是……某种无奈的挣扎?

拿出贴身藏好的那个小本子——就是他最初用来记账的、从弟弟旧作业本上撕下来的纸。他翻开自己那本歪歪扭扭的账目,上面只记录着每次走私的日期、数量、成本和利润。这些数字,关乎生死,却也显得如此渺小和苍白。

又拿出那本“红梅”笔记本,轻轻抚摸着泛黄的纸页。这一次,他不再仅仅是为了好奇,而是试图从那些冰冷的数字和隐晦的批注中,寻找出一条属于自己的、可能更安全的道路。

夜幕降临,村子里家家户户升起了炊烟。陈海生点亮了家里那盏昏暗的煤油灯,灯芯结了个大大的灯花,发出噼啪的声响。

铺开两张捡来的旧报纸,借着微弱的灯光,开始模仿账本上的格式,记录今天的开销:药费多少钱,买米多少钱,挑担子来回的人力消耗……他写得很慢,很认真,每一个数字都反复核对。

写完之后,他又在那几行数字下面,犹豫了很久,最终还是写下了一个新的条目:

“X月X日,偶得账本一本,疑为某干部(陆婉晴?)记录。内容涉及市场风险预判及生意转型(家电批发?)。需进一步观察、分析。或许……可从中借鉴。”

写完最后一个字,放下铅笔,长长地舒了一口气。窗外,海风吹过,带着咸腥的味道,也带来了远处隐约的潮声。

不知道,这本偶然得到的账本,将会如何改变他的人生轨迹。他只知道,从这个夜晚开始,不再仅仅是一个提心吊胆的“水客”。在心里,第一次种下了一颗叫做“希望”和“规划”的种子。而这颗种子,将在未来的岁月里,伴随着时代的浪潮,生根、发芽,最终长成参天大树。

吹灭了煤油灯,躺在硬板床上。母亲的咳嗽声在隔壁房间隐约可闻。他闭上眼睛,脑海里不再是冰冷的海水和呼啸的警笛,而是那些密密麻麻的数字,和那个写着“陆婉晴”的名字的扉页。

未来会怎样?不知道。但隐隐感觉到,有些东西,正在悄然改变。就像这沉沉的黑夜过后,必然会迎来黎明。而他要做的,就是抓住那破晓的第一缕光芒,哪怕,那光芒微弱得如同风中残烛。

这一夜,睡得异常安稳。梦里,没有再梦见汹涌的海浪和冰冷的铁窗,而是梦见自己站在一片金色的沙滩上,手里握着一把算盘,算盘珠子在阳光下闪烁着耀眼的光芒,发出清脆悦耳的声响。



    (http://www.220book.com/book/7P5K/)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浪尖淘金 http://www.220book.com/book/7P5K/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