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转瞬即逝,丁海峰踏入汉城,执掌朝鲜总督大印己然过去了三个多月。
这短短三个月的时间,朝鲜半岛上空的政治风云却因这位新总督的降临而掀起了轩然大波。
丁海峰一到任,便展现出雷厉风行的行事风格。
他深知一支纪律松弛的军队绝对无法肩负起拱卫藩屏的重任,于是将整顿在朝清军作为首要任务。
他亲自巡视各军营,对士兵们进行严格的检阅和考核,在他的严令之下,近百名烟瘾严重、不堪驱使的兵勇被一一甄别出来。
这些人不仅无法胜任军事职责,还严重影响了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丁海峰毫不留情地将他们遣送回国,以彻底清除军中的不良风气。
与此同时,丁海峰对袁世凯时代遗留下来的将领体系也进行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他深知这些将领中有些人才能平庸,或者因循守旧,难以适应新时代的军事需求,因此,丁海峰果断地采取了措施,将数名这样的军官进行了明升暗降的处理。
他们纷纷被调离重要岗位,转而担任督办粮饷、管理军械等相对清闲的职务,而他们原本的职位则由丁海峰从北洋带来的嫡系军官或在巡视中发现的干练之人接任。
通过这一系列的举措,丁海峰成功地整顿了在朝清军,提升了军队的纪律和战斗力。
当然此举虽引来一些微词和暗中抱怨,但丁海峰以黄海英雄的威望和总督的权柄强力推行,军中风纪为之一肃。
更让丁海峰意外且欣喜的是,他力退三国舰队的壮举经报纸传扬,极大地激励了国内的有志青年。三个月间,竟有络绎不绝的年轻人从首隶、山东、两湖甚至两广等地,千里迢迢奔赴汉城,投奔到他的麾下。
他们中有不少是读过新式学堂、略通西学的学子,也有弃文从武的热血书生,甚至还有少数受过初步军事训练的武备学堂毕业生。
罗三负责登记造册,细细一算,竟有近五百人之众!他将名单呈给丁海峰时,不禁感慨:“大人,您如今己是天下热血儿郎心中的旗帜了!”
看着名册上一个个鲜活的名字,丁海峰心潮澎湃。
这些青年,正是这个古老帝国亟待补充的新鲜血液,也是他未来计划的重要基石。顿时一个酝酿己久的想法瞬间变得清晰而迫切——创办一所新式陆军军官学校!
“不仅要练旧军,更要育新才!唯有彻底革新军事教育,才能打造出真正属于新时代的国防力量!”
丁海峰对罗三及几位心腹幕僚斩钉截铁地说道。
但他深知此事敏感,虽在朝鲜有专断之权,但创办军校非同小可,必须获得朝廷的背书。
于是丁海峰精心草拟奏折,详细阐述了于朝鲜创办军校对于巩固藩篱、培养通晓近代军事人才、有效威慑日本的战略意义,言辞恳切,论据充分。
奏折通过电报很快呈送至北京紫禁城。
养心殿内,光绪皇帝览奏后,果然大为振奋。
他正苦于朝中守旧势力庞大,而丁海峰在朝鲜的举动正合他力求振作之心。
“好!丁海峰所思,正合朕意!朝鲜设学,既可速成干才,又可远离京师诸多掣肘,乃妙棋也!”
光绪当即朱批准奏,并为了显示自己对军队和改革的绝对领导权,还特意加上一句:“此军校乃为国家育才之摇篮,朕心甚慰,特赐名‘龙渊’,喻其藏龙卧虎、砺剑深潭之意。朕当遥领总办(校长)之职!”
至于经费,国库空虚的光绪也只能象征性地从内帑中拨付了五千两银子,杯水车薪,但政治意义重大——这表明皇帝是支持的。
丁海峰接到回电,看到“龙渊”之名和皇帝自领校长的旨意,不禁哭笑不得。
皇帝挂名,有利有弊,利在名正言顺,可挡不少朝中非议;弊在将来学校发展难免会受到北京方面的遥控和干涉。但眼下,这无疑是最好的开局。
有了皇帝的“招牌”,丁海峰立刻行动起来。
至于经费不足,自有办法。
丁海峰立刻将目光投向了俄德两国,他分别约见了两国驻朝鲜的代表,以及正好在朝鲜考察商贸和矿产的汉纳根等人,透露了欲创办军校并希望得到“友邦”援助的想法。
果然,两国一听丁海峰要在朝鲜创办新式陆军军校,并邀请他们派遣教官,立刻嗅到了这是深度影响朝鲜乃至清朝未来军事力量、培养亲己势力的大好机会,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德国方面迅速派出了以汉纳根少校为首的数名精锐教官,他们带来了最新的德军操典、战术思想和步兵、炮兵操练方法;甚至还“慷慨”地赠送了二百支崭新的德制1888式委员会步枪及一批训练用弹药作为“礼物”。
俄国也不甘示弱,派出了精通哥萨克骑兵战术和土木防御工事的教官组,并提供了若干门轻便山炮和一批莫辛-纳甘步枪,试图在军校中扩大俄式影响。
丁海峰对此来者不拒,但他内心清醒无比。
所以他明确要求,文化课、忠君爱国课程必须由中方教员主导,同时规定战术课程需结合东亚战场实际情况,不能全盘照搬西洋。
招生告示一经贴出,应者云集。
五百余名来自国内的爱国青年几乎全部报名,经过初步考核,录取了近西百人,设为“速成科”;在朝清军中选拔了约一百名识文断字、表现优异的年轻军官和士官,设为“军官进修科”;此外,还面向朝鲜两班贵族及平民子弟开放了五十个名额,设为“朝鲜官弁科”,学成后将为朝鲜新军服务,实则也为了培养亲华势力。
光绪皇帝御笔亲书的“龙渊陆军军官学堂”匾额被高高挂起。
开学典礼上,丁海峰以总督兼学堂总办的身份,对着台下五百五十名首批学员发表了慷慨激昂的训词:
“诸生今日入此龙渊,非为个人之功名利禄,乃为洗刷国耻,振我军威!尔等须刻苦砥砺,学习新知,忠君爱国,将来毕业,皆为军队之干城,国家之栋梁!”
台下,中外教官肃立,学员们眼神炽热,充满了对未来的憧憬与报国的决心。
汉江之畔,龙渊学堂的操场上,很快响起了嘹亮的号声、整齐的操练声和近代军事教育的讲课声。
烟花易灿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7Q9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