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一!”
“忠君爱国,护卫黎民”
“一二一!”
龙渊军校的一切逐渐步入正轨,操练声、讲课声、诵读《章程》的声音日夜不息,俨然成为汉城一带最富朝气的地方。
丁海峰几乎将全部精力都投入其中,事必躬亲,与学员同甘共苦。
这日,他正与德籍教官讨论一套新的步兵班组战术,罗三却脚步匆匆地寻到校场,在他耳边低语:“大人,总督衙门来人禀报,说有一位从国内来的先生求见,己在衙门等候多时了。”
丁海峰正沉浸在战术推演中,头也没抬,不耐烦地挥挥手:
“没见我正在忙?什么国内的先生,让他留下名帖,改日再约。”
听到丁海峰这样说,罗三面露难色,只能继续补充道:“来人说了,他姓徐,名建寅,字仲虎,说是……听闻大人在此兴办新学,特来投效。”
“徐建寅?是谁?”
“徐建寅!!!”
丁海峰下意识地重复了一遍这个名字,随即猛地抬起头,眼睛瞬间瞪大,而他手中的教鞭“啪”一声掉在地上。
“谁?!你说谁?!徐建寅?徐仲虎?!”
他这突如其来的剧烈反应把旁边的德国教官和罗三都吓了一跳。
“是…是啊,大人,是叫徐建寅。”
罗三确认道。
“哎呀!!我擦!”
丁海峰猛地一拍大腿,脸上瞬间涌起狂喜之色,仿佛听到了天大的好消息,“快!备马!立刻回衙门!不不不,把我那匹最快的马牵来!”
他一边手忙脚乱地整理了一下衣冠,一边对愕然的德国教官匆匆丢下一句“阁下恕罪,有极其紧要之事,训练由你全权负责!”,便几乎是拉着罗三向外狂奔。
罗三从未见过总督大人如此失态,即便是面对三国舰队时,他也沉稳如山。
于是他一边跟着跑,一边忍不住问:“大人,这徐建寅是何方神圣?竟让您……”
丁海峰翻身上马,激动之情溢于言表:“何方神圣?这是我大清真正的国士!无价之宝!比十万雄兵还要珍贵!快走!”
他之所以如此激动,正是因为作为穿越者,他深知徐建寅这个名字在中国近代军工史上的分量!
徐建寅,科学家徐寿之子,父子二人皆是中国近代科技的先驱。
徐建寅本人更是在化学、兵工、造船等领域有着极深的造诣。他翻译了大量西方科技著作,亲自参与筹建了多家兵工厂,并曾赴欧洲考察各国工业,是真正学贯中西的实干型技术天才。
历史上,他后来在汉阳钢药厂因试制无烟火药不幸殉职,他的去世是中国近代军工的巨大损失。
而此刻,这样一位国宝级的人物,竟然主动来到了汉城,投奔自己!
丁海峰怎能不欣喜若狂?
他一路快马加鞭,恨不得立刻飞回总督衙门。
此前与德俄谈判时,他曾极力想争取对方在汉城投资建立一座兵工厂,并希望能获得技术转让,但都被对方以各种理由婉拒。列强深知,出售成品军火利润丰厚,而转让技术则是培养竞争对手,他们绝不会轻易答应。
要知道丁海峰在上海还有一套缴获的武器机床,正愁无人能够主持运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研发升级。
徐建寅的到来,简首是雪中送炭,久旱逢甘霖!
丁海峰冲进总督衙门客厅时,只见一位身着半旧长衫,面容清瘦却目光炯炯有神的中年文士正安静地坐在客位上喝茶。
他的神态沉稳,并无一般求职者的局促。
“可是徐仲虎先生当面?”
丁海峰强压激动,拱手道,语气极为恭敬。
徐建寅闻声起身,不卑不亢地回礼:“正是在下。久闻丁军门黄海雄威,开府朝鲜,锐意革新。建寅不才,于西洋格致、兵工制造略通一二,闻此地有新气象,故特来拜谒,望能效绵薄之力。”
“先生过谦了!先生大名,如雷贯耳!您能来此,乃海峰之幸,更是朝廷之福,朝鲜之福!”
丁海峰连忙上前扶住徐建寅的手臂,请他重新坐下。
两人稍作寒暄,便很快切入正题。
丁海峰毫不隐瞒,将自己的困境和盘托出:德俄技术封锁,上海有机床而无大师,龙渊军校乃至未来在朝清军乃至朝鲜新军都需要稳定且先进的武器来源,长远看必须实现军工自主。
徐建寅听得极为认真,眼中闪烁着知遇之光和浓厚的兴趣。
他这些年辗转各地,深感国内办事之艰难,守旧势力之强大,空有抱负却难以施展。
丁海峰在朝鲜另起炉灶、大刀阔斧的做法,以及其对军工技术的极度重视,深深打动了他。
“不瞒总督大人,”
徐建寅叹道,“建寅此前于津、沪等地,亦曾试图推广新法,革新工艺,然往往掣肘重重,经费短绌,乃至人浮于事,令人心灰。今见大人于海外之地,独开新局面,有练兵之心,更有强工之志,建寅愿附骥尾,竭尽所能!”
“太好了!”
丁海峰大喜过望,“得先生之助,胜过千军万马!本督即刻委任先生为朝鲜总督府总办机器局事务,全权负责在汉城筹建兵工厂事宜!所需经费、人手、地皮,先生尽管开口,本督倾力支持!上海那套机床,我立刻安排人手拆卸,尽快海运至汉城!”
丁海峰目光灼灼,压低了声音:“仲虎先生,机床只是基础。我于西洋游历时,曾偶得一些关于步枪、火炮乃至新式火药的前沿构想,只是苦于无人能将其变为现实。
例如,一种发射速度更快、更稳定的弹仓式步枪,一种使用无烟发射药、射程更远、精度更高的野战炮……这些,未来都需要倚仗先生之大才!”
徐建寅听到“无烟发射药”等词时,眼中猛地爆发出璀璨的光芒。
这正是他近年来苦苦钻研的方向之一!他瞬间明白,眼前这位丁总督,绝非寻常武夫,其对技术的理解和前瞻性,远超他的想象。
这一刻,徐建寅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激动和使命感。
他站起身,深深一揖:“承蒙总督大人信重,建寅必殚精竭虑,早日为我大清、为朝鲜练出强兵利器,不负大人今日知遇之恩!”
丁海峰紧紧握住他的手,心中豪情万丈。
龙渊铸魂,徐氏铸剑!
有了徐建寅这块瑰宝,他在朝鲜的布局,终于补上了最关键的一环。
(http://www.220book.com/book/7Q93/)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