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馆开馆后的第二个月,连绵的秋雨将整座城市裹进潮湿的凉意里,顾家老宅也不例外。青砖黛瓦被雨水浸得发亮,墙角的青苔疯长,连空气里都飘着一股陈年木料与霉味混合的气息。顾承宇站在阁楼的窗前,看着雨丝斜斜地打在院中的老槐树上,手里还拿着半本泛黄的线装书——这是他今天整理旧物时从木箱里翻出来的,书页上的字迹己经模糊,只依稀能辨认出“顾氏家训”西个字。
就在这时,一阵奇怪的响动突然从三楼东侧的储物间传来。那声音很轻,像是有人在昏暗的角落里拖拽着沉重的木柴,摩擦声断断续续,中间还夹杂着若有若无的叹息,像极了老人在深夜里的低语。顾承宇停下手中的动作,侧耳细听,可那声音却又消失了,只剩下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他皱了皱眉,只当是自己听错了——这老宅己经有几十年没住过人,难免会有木料受潮变形的声响。
可接下来的几天,那响动却越来越频繁,尤其在雨夜格外清晰。有时是在他整理文件的午后,有时是在他准备离开阁楼的傍晚,那拖拽声与叹息声总在不经意间响起,像一双无形的眼睛,在暗处盯着他的一举一动。顾承宇终于按捺不住,请来维修师傅检查储物间。师傅拿着手电筒把房间里里外外照了个遍,屋顶的防水层完好无损,墙壁没有裂缝,连老鼠跑动的痕迹都没有。“顾先生,这老房子年头久了,风吹雨淋的,木料热胀冷缩难免会有响声,没什么大问题。”师傅拍了拍身上的灰,笑着安慰道。
顾承宇却总觉得不对劲。当天傍晚,李晚听说这件事后,特意陪着他再次来到储物间。房间里堆满了积灰的木箱和褪色的旧家具,光线昏暗,空气中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沉闷。李晚随手摸了摸身旁的墙壁,指尖刚碰到砖面,突然打了个寒颤,她猛地缩回手,脸色有些发白:“承宇,你试试这里的墙,比其他地方凉好多,像是……像是藏着冰。”
顾承宇依言伸手去摸,果然,那片墙壁的温度明显低于周围,即使在潮湿的秋夜里,也透着一股刺骨的寒意。他心里一紧,急忙拿起手电筒照向墙面,光柱扫过砖缝时,他突然发现缝隙里隐约嵌着半张黄纸。纸角泛着黑,边缘卷曲,像是被火燎过。顾承宇小心地用镊子将纸抽出,展开后,只见上面用朱砂画着复杂的符文,字迹模糊不清,但“镇”“魂”两个字却格外醒目。
更让他心头一沉的是,符文下方还有一行小字,笔迹遒劲有力,他一眼就认了出来——这是顾晏之的笔迹!“庚子年秋,东室有异,暂封此墙,待后人解。”短短十几个字,像一块石头砸在顾承宇的心上。他想起之前在族谱里看到的记载:顾晏之在被害前三个月,曾以“修缮屋顶”为由,单独将老宅三楼封锁了半个月,期间不许任何人靠近。当时他只当是祖辈的寻常举动,可现在看来,那场“修缮”恐怕另有隐情。
“顾晏之当年也发现这里有问题?”李晚凑过来细看黄纸,眉头紧锁,“可他为什么只封墙,不告诉其他人?难道他早就知道会发生什么?”顾承宇没有说话,他盯着那行小字,心里翻涌着无数疑问。顾晏之在民国时期被人诬陷通敌叛国,含冤而死,他生前到底藏了什么秘密?这面墙后,又到底藏着什么?
当晚,顾承宇决定独自留在储物间,他倒要看看,这奇怪的响动到底是什么来头。 midnight 时分,雨还在下,阁楼里静得能听到自己的心跳声。就在这时,那熟悉的摩擦声再次响起,比以往任何一次都清晰,仿佛就从墙的另一边传来,带着一种沉重的拖拽感,一步一步,朝着他的方向靠近。
顾承宇握紧了手里的锤子,壮着胆子走到墙边,对着声音最明显的位置敲了敲。“咚——咚——”沉闷的响声传来,竟不是实心砖的声音!他的心猛地一跳,顺着声音的位置,用锤子小心翼翼地凿开砖块。随着一块块青砖被卸下,墙后赫然出现一道狭窄的通道,通道里漆黑一片,弥漫着一股刺鼻的霉味。他用手电筒往里照去,只见通道尽头的木门上,挂着一把生锈的铜锁,锁孔里插着半片钥匙——那钥匙的形状,和他之前在顾晏之书房抽屉里找到的那半片,正好能拼成完整的一把。
(http://www.220book.com/book/7QM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