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阳光刚爬上老宅的门楼,院门外就传来了熟悉的脚步声。顾承宇打开门,看到隔壁的李奶奶提着一篮刚蒸好的馒头,笑着站在门口:“承宇啊,听说你们在忙着申报文物保护单位,这几天肯定没少忙活,我蒸了点馒头,你和明远叔趁热吃。”
顾承宇连忙接过篮子,一股麦香扑面而来:“谢谢李奶奶,您太客气了。”李奶奶走进院子,目光扫过正在整理花草的顾明远,又看了看墙上挂着的老宅图纸,忍不住感叹:“这宅子可是咱们这老街区的宝贝,当年我小时候,还经常来你家院子里玩呢,那时候你太爷爷还在,经常给我们讲故事。”
顾明远听到声音,放下手里的洒水壶走过来:“李婶,好久不见,您身体还是这么硬朗。”李奶奶笑了笑:“老了,不中用了,不过看到这宅子能好好保护起来,我心里也高兴。对了,我家抽屉里还放着几张你家老宅的旧照片,是我年轻时拍的,下午我给你拿来,说不定能帮上忙。”
顾承宇和顾明远连忙道谢,李奶奶又聊了几句老宅的旧事,才笑着离开。看着李奶奶的背影,顾承宇心里暖暖的,自从他回到老宅,邻里们一首很照顾他,时不时送来些自家种的蔬菜、做的点心,让他感受到了久违的邻里温情。
下午,李奶奶果然拿着一叠旧照片来了。照片大多是黑白的,有的己经有些模糊,却记录了老宅不同时期的样子。其中一张照片里,老宅的门楼前站着一群人,中间的老人穿着长袍,应该就是顾承宇的太爷爷,旁边还有几个孩子,围着老人叽叽喳喳,脸上满是笑容。
“这张照片是1950年拍的,那时候你太爷爷还在,咱们这老街区的人都来你家院子里热闹,你太爷爷还摆了几桌酒席,招待大家。”李奶奶指着照片,眼里满是回忆,“那时候你家院子里种满了花,春天的时候,满院子都是花香,可好看了。”
顾承宇小心地把照片收好,这些照片不仅能丰富申报材料,更是老宅历史的珍贵见证。他正想谢谢李奶奶,就听到院门外传来敲门声,开门一看,是社区的王主任,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顾先生,听说您在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我们社区也想帮点忙。”王主任走进院子,把文件递给顾承宇,“这是咱们社区出具的证明,证明您家老宅在社区内的历史地位和保护价值,还有几位老邻居的签名,他们都能证明老宅的历史沿革。”
顾承宇接过文件,里面不仅有社区的公章,还有十几位老邻居的签名,其中就有李奶奶的名字。他心里一阵感动,没想到邻里们都这么支持他。王主任笑着说:“这老宅不仅是你家的宝贝,也是咱们整个社区的宝贝,能保护好它,是咱们大家的心愿。要是需要帮忙组织居民做证明,或者协调其他事情,你随时跟我说。”
顾明远也走过来,握着王主任的手:“谢谢王主任,谢谢大家的支持,有你们帮忙,我们心里也更有底了。”王主任摆了摆手:“不用客气,这是我们应该做的。对了,下周咱们社区要举办老街区文化展,我想把你家老宅的照片和故事也放进去,让更多人了解咱们老街区的历史,你觉得怎么样?”
顾承宇立刻点头:“当然可以,我还可以提供一些老宅的图纸和旧物,让展览更丰富。”王主任高兴地说:“那太好了,到时候我派工作人员来跟你对接,咱们一起把展览办好。”
送走王主任和李奶奶后,顾承宇看着桌上的社区证明和旧照片,心里满是感激。他原本以为申报文物保护单位是他和顾明远两个人的事,没想到却得到了这么多邻里的支持。他想起林小满之前说的话,老宅能保存到现在,不仅是因为顾家几代人的守护,也离不开邻里们的关心和爱护。
傍晚时分,顾承宇接到了林小满的电话,说赵师傅己经把假山下面的水道清理通了,还发现水道里有几个刻着花纹的陶瓷配件,看起来是当年的原件,保存得还不错。顾承宇连忙来到院子里的假山旁,赵师傅正拿着一个陶瓷配件给林小满看,配件上刻着缠枝莲纹,虽然有些磨损,却依旧能看出当年的精致。
“这水道通到外面的护城河,以后老宅的供水就更稳定了,就算遇到干旱,也不用担心缺水。”赵师傅笑着说,“我还在水道入口处装了过滤网,防止泥沙进去堵塞管道。”顾承宇连忙道谢:“辛苦赵师傅了,多亏了您,才能把这老水道修好。”
林小满看着清理干净的水道,说:“等申报成功后,咱们可以把这水道也好好修复一下,做成一个景观,让游客也能了解当年的供水系统。”顾承宇点点头,他现在对老宅的未来充满了期待,他知道,有这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老宅一定能得到更好的保护,也能让更多人了解它的历史和价值。
晚上,顾承宇把社区证明、新收集的旧照片和水道清理的情况都整理进申报材料里,材料变得越来越厚,也越来越完整。他看着窗外的月光,心里很平静,他知道,不管申报结果如何,他都会一首守护着这座老宅,因为这里不仅是他的家,更是一段历史的传承,一份情感的寄托。
(http://www.220book.com/book/7QM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