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的风本该带着麦香拂过田野,可邻县清河县的土地上,却只余下漫天飞舞的蝗虫——遮天蔽日的虫群像黑色的乌云,所到之处,麦苗被啃得只剩残茎,玉米叶被咬成筛子,村民们拿着扫帚、锄头追打,却连虫群的一角都赶不散。
袁乘风厚棉袄换成了轻便的蓝布衫,怀里除了常带的罗盘、八卦镜,还多了本泛黄的《太平要术》残卷——这是他去年从古籍馆借来的孤本,记载着“祷雨祈晴、草木驱虫”的古法,原是为应对旱涝之灾准备,如今却成了救清河百姓的希望。
这日清晨,袁乘风正在院里与千羽推演《太平要术》中的祷雨阵法,院门外突然传来一阵杂乱的脚步声,清河县村长赵老栓带着十几个村民,背着半袋干瘪的麦穗,跌跌撞撞冲进院,一进门就“扑通”跪在青石板上,麦穗从布袋里漏出来,滚得满地都是。
“袁先生!您快救救清河县吧!再不下雨,再不治住蝗虫,我们今年就颗粒无收了!”赵老栓声音嘶哑,眼泪混着泥土淌在脸上,身后的村民们也跟着抹眼泪,一个个面黄肌瘦,嘴唇干裂。
袁乘风赶紧扶起赵老栓,指尖触到他的手腕,只觉滚烫——村民们多半是连日暴晒、焦虑过度引发了热病。
他转身回屋,将《太平要术》、黄符、朱砂、艾草水塞进布包,又让千羽带上几捆晒干的“驱虫草”——这草是去年在深山发现的,气味能驱避蝗虫,晒干后效果更甚。
“赵村长,别慌,我们现在就去清河县,用《太平要术》祷雨,再用青植驱虫,定能保住庄稼!”
师徒二人跟着赵老栓往清河县赶,越靠近县城,景象越凄惨——道路两旁的庄稼地一片枯黄,地里的蝗虫密密麻麻,踩在脚下“嘎吱”作响,空气里弥漫着一股刺鼻的虫腥味。
袁乘风拿出罗盘,指针在阳光下泛着淡淡的黄色,正是“旱煞”与“虫煞”叠加的迹象,天地间阳气过旺,阴气枯竭,才导致久旱不雨、蝗虫成灾。
到了清河县的麦田,眼前的景象更令人心惊:原本该金黄的麦穗,如今只剩光秃秃的麦秆,几只蝗虫还趴在麦秆上啃咬,村民们拿着树枝抽打,却越打越多。
“袁先生,您看这可怎么办啊?”一个老农拉着袁乘风的衣角,声音发颤,“我家三代种这地,要是绝收了,一家子都活不下去了!”
袁乘风拍了拍老农的手,安抚道:“大爷,别担心,我们先找个高坡祷雨,只要下了雨,蝗虫的气焰就能压下去。”
他带着众人往村后的土坡走去,土坡地势较高,能承接天地之气,是祷雨的绝佳位置。
千羽按照《太平要术》的记载,在土坡上用石头摆出“八卦祈雨阵”,阵眼处放上一碗清水,袁乘风则拿出黄符,用朱砂在符上画“雨师符”,嘴里念起祷雨口诀:“天地相合,以降甘露;雨师驾云,润泽万物;急急如律令!”
口诀声刚落,袁乘风将黄符点燃,灰烬撒进阵眼的清水里。
奇迹般的是,原本晴朗的天空,竟渐渐飘来几朵乌云,微风也变成了带着湿气的凉风。
村民们见状,纷纷跪下磕头,嘴里念叨着“求雨神显灵”。
可没过多久,乌云又渐渐散去,太阳重新露出头,土坡上的温度再次升高。
赵老栓脸色发白:“袁先生,这……这怎么回事啊?”
袁乘风皱起眉头,翻看《太平要术》,才发现祷雨需“阴阳相济”,如今地里的阳气过旺,阴气不足,单靠口诀和符咒,不足以引来大雨。
“得先在地里种上‘引阴草’,平衡天地之气,”袁乘风对众人说,“引阴草喜湿,能吸收地里的阳气,释放阴气,再配合祷雨阵,定能引来大雨。”
村民们赶紧跟着千羽去村后的河边挖引阴草——这种草多生长在潮湿的河边,叶片宽大,根系发达。
袁乘风则在麦田周围洒上艾草水,暂时驱避蝗虫,防止它们继续啃咬庄稼。
等村民们扛着引阴草回来,作者“周公成子”推荐阅读《青植风水兵法:御玄总局》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袁乘风指挥众人将草种在麦田的西角,每棵草间距一丈,形成“西方引阴阵”。
千羽则在引阴草旁插上黄符,增强阴气。
布置完毕,袁乘风再次登上土坡,点燃新的雨师符,念起口诀。
这次,天空中的乌云越聚越多,雷声从远处传来,“轰隆”一声,雨点终于落了下来!起初是零星的小雨,渐渐变成倾盆大雨,雨水砸在地上,溅起三尺高的水花,地里的蝗虫被雨水打湿翅膀,再也飞不起来,有的甚至被雨水冲走,顺着田埂流进河里。
村民们欢呼雀跃,有的甚至冲进雨里,张开双臂迎接雨水,脸上的愁苦一扫而空。
袁乘风站在土坡上,看着雨水滋润干裂的土地,心里也松了口气——第一步祷雨成功了,接下来就是用青植彻底驱杀蝗虫。
雨停后,袁乘风让村民们将晒干的驱虫草捆成束,插在每块麦田的边缘,又在草束上洒上艾草水,驱虫草的气味混合着艾草的清香,在田野间弥漫开来,剩下的蝗虫闻到气味,纷纷往远处逃去,再也不敢靠近麦田。
可没过多久,赵老栓又着急地跑来:“袁先生,村西的玉米地还有不少蝗虫卵,要是不除了,过几天又会生出新的蝗虫!”
袁乘风跟着赵老栓去了玉米地,果然在玉米根部的泥土里,发现了密密麻麻的蝗虫卵。他想起《太平要术》中记载的“草木焚卵法”,让村民们收集干枯的玉米叶,铺在有虫卵的地里,再将驱虫草的粉末撒在玉米叶上,点燃玉米叶——干枯的玉米叶燃烧速度快,温度却不高,既能烧死虫卵,又不会伤到玉米的根系。
村民们赶紧动手,玉米地里燃起一片片小火苗,火光中传来“噼啪”的声响,那是蝗虫卵被烧死的声音。火灭后,袁乘风又让村民们在地里种上矮脚豆——矮脚豆的根系能分泌特殊的汁液,防止蝗虫再次在地里产卵,还能作为粮食,弥补麦田的损失。
忙到夕阳西下,清河县的蝗虫终于被彻底控制住,地里的庄稼也保住了大半。赵老栓带着村民们,捧着新摘的黄瓜、番茄,送到袁乘风面前:“袁先生,这是地里刚长出来的,您一定要尝尝!要是没有您,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
袁乘风接过一根黄瓜,咬了一口,清甜的汁水在嘴里散开。他看着田野里重新焕发生机的庄稼,看着村民们脸上的笑容,心里满是感慨——《太平要术》的古法虽老,却能在危难时刻救百姓于水火,而青植的力量,更是守护土地的关键。
次日清晨,袁乘风和千羽准备回北京。村民们都来送行,有的牵着马,有的提着干粮,赵老栓还将一袋新磨的面粉塞进袁乘风手里:“袁先生,这是我们的一点心意,您在路上吃。以后清河县要是再遇到灾祸,还请您来帮忙!”
袁乘风点点头,接过面粉:“赵村长,你们以后要在田埂边多种些驱虫草和引阴草,定期清理田里的杂草,这样就能预防蝗虫和旱灾。要是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随时派人去找我。”
马车驶离清河县,千羽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田野,兴奋地说:“师父,这次用《太平要术》祷雨,再用青植驱虫,真是太神奇了!我以后也要好好钻研古法,帮更多的百姓化解灾祸。”
袁乘风摸了摸千羽的头,拿出《太平要术》,书页上的字迹在阳光下格外清晰:“顺天应人,草木为助,方得安宁。”他抬头望向远方的天空,蓝天白云下,清河县的田野泛着淡淡的绿色,像是一块被重新染色的绸缎。
回到家时,袁守正早己在院门口等候,见两人平安回来,笑着说:“乘风,我听说清河县的蝗灾解决了,你又做了一件好事。”
袁乘风将《太平要术》递给祖父,笑着说:“这都是古法的功劳,也是百姓们齐心协力的结果。以后我还要多研究这些古籍,用老祖宗的智慧,守护好这片土地和百姓。”
院里的阳光暖融融的,照在祖孙俩身上,也照在《太平要术》的书页上。
袁乘风知道,未来或许还会有蝗灾、旱灾,还会有百姓陷入危难,但他不怕——因为他有《太平要术》的古法,有青植的助力,有一颗想要守护百姓、守护土地的心。他会一首走下去,用自己的本事,让每一片田野都能丰收,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让这片土地永远充满生机与希望。
(http://www.220book.com/book/7R2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