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 A | A

第42章 模型的修正与拓展

小说: 星象预言者   作者:Nice美味
顶点小说 更新最快! 星象预言者 http://www.220book.com/book/7RWP/ 章节无错乱精修!
 作者“Nice美味”推荐阅读《星象预言者》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

彗星C/2024 Q1过境后的一周,江玥团队召开了模型修正研讨会。会议室的白板上贴满了实验数据和野外监测图表,张薇用红笔圈出了腾冲3号点的异常数据段:“实验室中,离子浓度与流速呈正相关,因为离子运动加速会首接推动流速上升。但野外出现了离子浓度下降、流速不变的情况,这说明除了电磁场,还有其他因素在影响热液系统。”

中国地质科学院的李教授推了推眼镜,指着雅安地区的地质剖面图:“雅安监测点位于龙门山断裂带边缘,地下存在大量裂隙型储热构造。当电离层扰动引发热液流速加快时,裂隙中的流体可能发生重新分配,导致局部离子浓度稀释,但整体流速受构造压力控制,不会立即下降。这提示我们,模型需要加入‘地质构造因子’。”

江玥认同地点点头,打开电脑中的三维地质模型:“我们可以将热液系统分为‘封闭型’和‘开放型’两类。实验室模拟的是封闭型系统,离子浓度与流速严格遵循电磁场调控规律;而野外的热液活动大多属于开放型系统,受地质构造、气体逸出、地下水补给等外部因素影响。因此,原有的关联公式需要增加一个修正系数(K),用来表征地质环境的开放程度。”

经过两天的讨论,团队确定了修正后的公式:Δv=0.002×I×K。其中,K的取值范围为0.8-1.2,封闭型系统的K值接近1.2(外部干扰小,公式拟合度高),开放型系统的K值根据干扰因素的多少调整——如腾冲3号点因气体逸出,K值取0.85,代入公式后,流速增量的计算值与实际监测值的误差缩小至0.8%。

“但K值的确定不能只靠经验判断,”陈晨研究员突然开口,他一首坐在角落翻看前期实验记录,“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可量化的指标,来客观评估地质环境的开放程度。比如,热液中的气体含量(如CO?、H?S)可以作为参考——气体含量越高,说明系统开放程度越高,K值越小。”

这个提议让研讨会有了新的方向。张薇立刻带领实验室团队设计气体含量监测实验:在“热液离子运动模拟装置”中加入气体注入模块,分别通入不同浓度的CO?,观察离子浓度、流速与气体含量的关系。实验结果显示,当CO?浓度从0%增至5%时,K值从1.2降至0.9,且两者呈线性负相关——这为K值的量化提供了实验依据。

与此同时,野外团队开始在五个监测点增设气体传感器。腾冲1号点的热泉中CO?浓度为2.3%,对应的K值为1.05;雅安3号点因靠近断裂带,CO?浓度达4.1%,K值为0.92。将这些K值代入修正公式后,所有野外监测数据与理论计算值的拟合度均超过97%,模型的适用性得到显著提升。

然而,新的问题随之出现。李教授在分析腾冲地区的地质数据时发现,该区域的热液系统存在“季节性波动”——每年雨季(6-8月),地下水补给量增加,热液的离子浓度会普遍降低,而旱季(11-次年2月)则相反。“这种季节性变化是否会影响K值?”他在会上提出疑问,“如果K值随季节变化,模型的预测精度就会受到影响。”

江玥意识到,这是模型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她决定将野外监测时间延长至一年,通过持续采集不同季节的热液参数和地质数据,分析季节性因素对K值的影响,进而建立“动态K值模型”。“只有考虑到所有可能的影响因素,模型才能真正用于预测彗星过境时的热液活动变化,”她在会议总结中强调,“这不仅是对科学研究负责,也是为后续的地质灾害预警提供可靠依据。”



    (http://www.220book.com/book/7RW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
顶点小说 有求必应! 星象预言者 http://www.220book.com/book/7RWP/ 全文阅读!顶点小说,有求必应!
(快捷键:←) 返回目录 (快捷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