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8年9月,青海茫崖的戈壁滩上,正午的阳光像熔化的金箔,铺在一望无际的雅丹地貌上。江玥推开车门,一股夹杂着沙砾的热风扑面而来,远处红色的岩壁在烈日下泛着灼热的光,与资料里火星表面的影像几乎重叠。“这地方连风的声音都和模拟数据里一样。”她扯了扯身上的舱外航天服模拟服,转头看向正在后备箱取设备的沈亦臻,眼底藏着按捺不住的期待。
这是他们推迟了近一年的火星模拟基地之行。基地建在戈壁深处,外形是几座银白色的半球形建筑,远远望去像落在红色沙地上的外星飞船。负责接待的李教授早己在门口等候,这位头发花白的老科学家握着他们的手,语气里满是感慨:“你们能来太好了,这里的‘火星环境舱’刚完成升级,正好能测试你们的三圈层模型在极端干旱行星上的适配性。”
走进基地内部,密闭空间里的微凉空气瞬间驱散了外界的燥热。李教授带着他们穿过布满管线的走廊,墙上的屏幕实时显示着舱内的环境参数——气压600帕,温度-5℃,二氧化碳浓度95%,完全复刻了火星表面的平均环境。“环境舱里还模拟了火星的乌托邦平原地貌,我们在地下10米处铺设了热流传感器,能监测岩层的温度变化。”李教授指着前方的厚重舱门,“你们的模型要是能在这里精准预测热液活动痕迹,未来应用到火星探测器数据解读上,就迈出了关键一步。”
江玥和沈亦臻换上更轻便的内部工作服,跟着李教授进入环境舱。舱门缓缓关闭的瞬间,外界的光线被彻底隔绝,头顶的模拟光源洒下橙红色的光,脚下的红色砂砾发出细碎的摩擦声。远处的“火星地表”上,几处人工搭建的“热液喷口”模型静静矗立,喷口周围覆盖着白色的盐霜,与地球深海热液区的矿物结晶截然不同。
“我们先把模型参数导入基地的计算系统。”沈亦臻打开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屏幕上很快跳出三圈层耦合模型的界面。江玥蹲下身,仔细查看传感器的数据线接口,指尖触碰到冰冷的金属外壳时,忽然想起在南极冰原上的那个夜晚——同样是极端环境,同样是与他并肩探索,只是这一次,他们的目标离宇宙又近了一步。
参数导入的过程很顺利,但当模型开始运行时,屏幕上的数据曲线却出现了异常波动。“大气圈与岩石圈的能量交换系数偏差12%。”江玥皱起眉头,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这里的二氧化碳浓度过高,影响了岩层的热传导效率,我们之前的模型没考虑到这种极端气体环境的影响。”
沈亦臻凑近屏幕,指着其中一段曲线:“还有水圈的参数,火星的水主要以固态形式存在于地下,模型里液态水的占比需要下调,否则物质循环的模拟会失真。”两人立刻分工,江玥负责调整大气圈的能量传导公式,沈亦臻则重新计算地下冰盖与岩石圈的物质交换速率,李教授在一旁看着他们专注的模样,眼中满是赞赏。
时间在敲击键盘的声音中悄然流逝,环境舱内的模拟光源渐渐暗了下来,像是火星上的日落。当江玥将最后一组调整后的参数输入系统时,屏幕上的曲线终于平稳下来——热液活动的预测轨迹与传感器传回的实时数据重叠度达到了92%。
“成功了!”沈亦臻忍不住握住江玥的手,两人相视一笑,眼底的疲惫被兴奋取代。李教授拍了拍他们的肩膀,语气激动:“这可是个大突破!你们的模型不仅能用于系外行星研究,还能为火星探测提供关键的理论支持。明年我国发射的‘火星快车二号’探测器,说不定就能用上你们的成果。”
当晚,基地举办了一场简单的庆祝会。大家围坐在会议室里,吃着冻干水果和压缩饼干,听李教授讲起基地建设初期的故事。“那时候这里连电都不稳定,我们顶着风沙搭建观测塔,好几次设备都被吹倒了。”李教授指着窗外的戈壁,“但每次看到火星在夜空中亮起来,就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江玥看着窗外漆黑的夜空,忽然想起自己刚加入科研团队时的情景。那时她还是个刚毕业的学生,对着复杂的公式推导无从下手,是导师告诉她:“科研就像在黑暗里走路,你不知道下一步会不会踩到石头,但只要一首走,总能看到光。”如今,她不仅看到了光,还成了为别人照亮路的人。
就在这时,沈亦臻悄悄拉了拉她的衣角,示意她跟自己出去。两人沿着基地的走廊走到户外,夜晚的戈壁格外安静,只有风穿过岩壁的声音。沈亦臻从口袋里掏出一个小小的盒子,打开后,里面是一枚小巧的火星车模型,车身上刻着“玥&臻”的字样。“这是我托朋友用‘火星快车一号’带回的火星土壤模拟样本做的底座。”他轻声说,“虽然不是真的火星岩石,但也算我们一起‘踏’过火星了。”
江玥接过模型,指尖轻轻抚摸着冰凉的底座,心里暖暖的。她抬头看向天空,火星此刻正悬在头顶,像一颗红色的宝石,明亮得仿佛触手可及。“明年‘火星快车二号’发射的时候,我们一起来看吧?”她轻声问道。沈亦臻点头,握住她的手:“不仅要看,我们还要让它带着我们的模型数据,去寻找火星上的‘热液痕迹’。”
然而,挑战很快就来了。10月初,江玥接到了EPSC的紧急邮件——国际团队在分析HD 209458 b行星的最新观测数据时,发现了一处与三圈层模型预测不符的异常热液活动区域。邮件里附带的数据显示,该区域的能量脉冲频率是模型预测值的3倍,且物质循环速率远超理论计算范围。
“这不可能。”江玥盯着电脑屏幕,眉头紧锁。沈亦臻凑过来,仔细查看数据后,语气严肃:“可能是我们忽略了行星内部的放射性元素衰变。HD 209458 b的岩石圈厚度比我们预估的薄,放射性元素释放的能量会加速热液活动。”
为了验证这个猜想,两人立刻赶回实验室,重新调取了HD 209458 b的行星物理参数。连续三天,他们几乎没离开过实验室,饿了就吃泡面,困了就趴在桌上眯一会儿。江玥负责修改岩石圈的能量平衡公式,沈亦臻则通过计算机模拟放射性元素的衰变过程,两人常常为了一个参数的调整争论到深夜,但每次达成共识时,又会立刻投入到新的计算中。
终于,在第西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实验室的窗户照进来时,调整后的模型成功匹配了最新观测数据。“异常区域的热液活动,正是因为岩石圈中的铀-238衰变释放了额外能量。”江玥揉了揉通红的眼睛,声音里带着一丝沙哑,“我们需要在模型里加入‘行星内部放射性热源’的变量,这样才能更精准地预测不同行星的地质活动。”
沈亦臻看着屏幕上平稳运行的模型,笑着说:“这也算是个意外收获,让模型变得更完善了。”他起身给江玥倒了一杯热咖啡,“对了,EPSC的年会下个月就要召开了,我们正好把这个新进展加进报告里。”
江玥小心翼翼地接过咖啡,仿佛手中捧着的是一件珍贵的宝物。当咖啡的温暖透过纸杯传递到她的指尖时,那股暖意就像春天的微风一样,轻轻地、慢慢地顺着她的手指蔓延开来,最终传遍了她的全身。
她的目光缓缓扫过实验室里忙碌的同事们,每个人都专注于自己手头的工作,或是在操作复杂的仪器,或是在分析密密麻麻的数据。屏幕上不断跳动的数据流,就像是宇宙中闪烁的星星,虽然微小却充满了无限的可能。
江玥突然意识到,科研之路就如同攀登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每一次的挑战都是通往山顶的一级台阶。虽然前方的道路崎岖不平,充满了未知和困难,但只要她和沈亦臻携手并肩,怀着对宇宙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坚定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向前走,就一定能够登上山顶,揭开更多星辰的秘密。
此时,窗外的阳光越来越亮,仿佛是在为他们加油鼓劲。那明亮的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实验室的每一个角落,照亮了那些精密的仪器,也照亮了他们心中通往星辰大海的未来之路。
在“人人书库”APP上可阅读《星象预言者》无广告的最新更新章节,超一百万书籍全部免费阅读。renrenshuku.com人人书库的全拼.com即可访问APP官网(http://www.220book.com/book/7RW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