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的仲夏裹挟着热浪,铺洒在红旗生产大队的棉田上。苏晚站在田埂边,看着连片的棉苗己经长到一人高,淡紫色的棉花开得星星点点,风一吹,细碎的花瓣落在肩头,带着清甜的草木香。她手里拿着一片刚摘下的棉叶,指尖拂过叶片上细密的绒毛 —— 这是孩子们认养的棉苗区,每株棉苗旁都插着小木牌,写着认养孩子的名字,赵小宇的 “少年农技队” 成员正蹲在地里,认真记录着开花日期。
“苏老师,你看我认养的这株,开了五朵花呢!” 扎羊角辫的小花举着笔记本跑过来,本子上画着歪歪扭扭的棉苗,旁边标注着 “6 月 8 日,开花 3 朵;6 月 10 日,开花 5 朵”,“赵小宇说,开花越多,结的棉桃就越多,是不是真的?”
苏晚笑着点头,摸了摸她的头:“是真的,不过开花后要注意防虫,不然棉桃会被虫子咬坏。你们观察的时候,要是看到叶子上有小洞,一定要告诉老师。”
话音刚落,赵小宇匆匆跑过来,手里捏着一片带虫眼的棉叶,脸色带着几分焦急:“苏老师,不好了!东边的棉田有蚜虫,好几株棉苗的叶子都被啃了!”
苏晚心里一紧,跟着他往东边棉田走。果然,几株棉苗的叶片背面爬满了细小的蚜虫,有的叶子己经泛黄卷曲,要是不及时处理,很可能蔓延到整片棉田。“别慌,蚜虫最怕艾草水,咱们可以自己做天然除虫剂。” 她想起空间里的艾草种植区 —— 灵泉水浇灌的艾草长势旺盛,提取的汁液不仅能除虫,还不会伤害棉苗。
陆霆琛这时骑着自行车赶来,车后座绑着一个保温箱,里面是军区食堂做的绿豆汤,看到苏晚在查看棉苗,赶紧递过一碗:“先喝点凉的,天这么热,别中暑了。刚才李队长说纺线厂的儿童马甲在百货公司卖断货了,想让你再设计几个新图案。”
“等会儿再说马甲的事,棉田闹蚜虫了。” 苏晚接过绿豆汤,快速喝了两口,“我家亲戚有种艾草,能做除虫剂,你让警卫员帮我运些过来,再通知各个村子的社员,下午来基地学做除虫剂。”
陆霆琛立刻点头,转身去安排。陆爷爷抱着棉生也来了,小家伙穿着王大妈新做的浅蓝棉布小褂,手里攥着一个小水壶,看到苏晚就喊:“妈妈,浇棉棉!” 他最近学会了说 “蚜虫坏”,是陆爷爷教的,知道虫子会伤害棉苗。
“棉生真乖,一会儿帮妈妈给棉苗喷除虫剂好不好?” 苏晚蹲下身,帮他把水壶装满清水,“先练习浇水,等除虫剂做好了,咱们再一起保护棉苗。”
棉生用力点头,迈着小短腿跑到自己认养的棉苗旁,小心翼翼地浇水,虽然大部分水都洒在了地上,却引得旁边的孩子们哈哈大笑。陆爷爷则在一旁教孩子们辨认蚜虫:“你们看,叶子背面这些小黑点就是蚜虫,它们会吸棉苗的汁液,咱们要把它们赶走,棉苗才能长棉桃。”
下午,苏晚从空间里运来了一批艾草,用灵泉水按 1:10 的比例稀释,煮成深绿色的汁液,装在喷雾器里。社员们和 “少年农技队” 的孩子们围在旁边,认真学习制作方法。张家庄的老支书拿着喷雾器,试着往有蚜虫的棉苗上喷洒:“苏同志,这艾草水真能除虫?俺们以前都用农药,怕伤苗。”
“您放心,这是天然的,不仅能除虫,还能当肥料。” 苏晚示范着喷洒的角度,“要对着叶片背面喷,蚜虫都躲在那里,喷完后隔三天再喷一次,连续喷两次就能除干净。”
赵小宇带着农技队的孩子也拿起小喷雾器,跟着社员们一起喷除虫剂。棉生被陆爷爷抱着,也想帮忙,苏晚只好给他找了个小刷子,让他轻轻刷掉叶片上的蚜虫,小家伙学得有模有样,嘴里还念叨着 “蚜虫走,棉苗长”。
两天后,棉田的蚜虫果然被控制住了,泛黄的棉苗重新恢复了翠绿。地区农业局的张局长带着农业专家来基地考察,看到棉田长势喜人,又听说苏晚用天然除虫剂解决了蚜虫问题,赞不绝口:“这方法既环保又安全,太适合推广了!专家己经把除虫剂的配方记下来了,要印在技术手册里,发给全地区的棉农。”
专家还特意查看了基地的育苗棚,对灵泉水改良的土壤赞不绝口:“这片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比普通土壤高两成,棉苗根系发达,抗病性强,你们的育苗技术真是领先!”
解决了蚜虫危机,纺线厂的好消息也接踵而至。李队长拿着邻省供销社的订单,兴冲冲地跑来:“苏晚,陆团长!邻省的供销社看到咱们的儿童马甲,说要订两千件!还想让咱们做一批棉麻衬衫,说夏天穿凉快!”
“太好了!” 苏晚眼睛亮了,“衬衫可以用棉麻混纺的布料,既透气又挺括,图案选简单的条纹或格子,肯定受城里人喜欢。”
可高兴劲儿还没过去,运输问题又难住了李队长:“两千件马甲加上衬衫,得用卡车运,可公社的卡车都去拉化肥了,这可咋整?”
陆霆琛笑着说:“别担心,我己经跟军区后勤科说了,他们正好有辆运输车要去邻省送物资,可以顺便帮你们运货,运费都给你们算便宜点。”
“真是太谢谢陆团长了!” 李队长激动得握住他的手,“有你们帮忙,咱们纺线厂真是如虎添翼!”
纺线厂的生产再次忙碌起来。王大妈带着妇女们缝制马甲,刘奶奶则在马甲的胸口绣上立体的棉花图案 —— 她最近研究出了新的绣花技法,绣出的棉花鼓鼓囊囊,像真的一样,百货公司的采购员看到后,特意多订了五百件 “绣花款”。
张大妈的染布组也没闲着,新染的浅蓝、米白棉麻布料堆成了小山,她笑着说:“俺们现在用苏同志教的蓼蓝染料,染出的布又亮又软,城里的顾客都说比上海的布料还好!”
苏晚偶尔会去纺线厂指导生产,帮着调整图案比例,教妇女们怎么让针脚更细密。陆霆琛则每天下班都来接她,顺便给工人们带些降温的西瓜和绿豆汤,棉生有时也会跟着来,坐在车间的小椅子上,看妈妈和阿姨们工作,偶尔还会递个线轴,被大家称为 “纺线厂小帮手”。
七月初,小学放了暑假,苏晚组织 “少年农技队” 开展 “棉田观察周” 活动。孩子们每天早上来基地记录棉苗的生长情况,测量棉株高度,观察棉桃的形成;下午则去纺线厂,看工人叔叔阿姨把棉花纺成线、织成布、做成衣服,完整了解 “从棉苗到成衣” 的过程。
“苏老师,原来咱们穿的校服,是这样一步步做出来的!” 赵小宇拿着自己认养的棉苗结出的小棉桃,眼里满是惊叹,“等秋天棉桃成熟了,我要把自己种的棉花送到纺线厂,做一件小背心送给弟弟。”
孩子们都纷纷表示要把自己种的棉花做成手工,有的想做小钱包,有的想做布娃娃,苏晚笑着答应:“秋天丰收后,咱们一起摘棉花,一起去纺线厂加工,把你们的心意做成礼物。”
夏夜里的基地也格外热闹。社员们吃完晚饭,会来棉田旁的空地上纳凉,陆爷爷带着大家唱革命老歌,王大妈给孩子们做棉花糖,刘奶奶则教妇女们绣棉花图案。棉生坐在苏晚怀里,听着陆爷爷唱歌,手里把玩着一个用棉花做的小棉桃,偶尔跟着哼两句,场面温馨极了。
有天晚上,老周叔带着儿子来基地,手里提着一篮刚摘的西瓜:“苏同志,陆团长!俺们家的西瓜熟了,给你们送点尝尝。今年种棉花赚了不少钱,俺给儿子买了辆新自行车,还想再种两亩抗虫棉,明年肯定能赚更多!”
“这都是你自己努力的结果。” 苏晚接过西瓜,切了一块递给棉生,“以后有种植问题,随时来问我,咱们一起把棉花种得更好。”
八月初,棉田的棉桃渐渐,有的己经开始吐絮,雪白的棉絮从棉桃里露出来,像一朵朵小白云。苏晚和陆霆琛组织八个村子的社员,在基地开展 “丰收前准备会”,教大家怎么判断棉桃成熟度,怎么采摘才能保证棉絮完整,还准备了足够的麻袋和运输车,就等秋收开始。
纺线厂也提前做好了准备,新增了两台轧花机和弹花机,李队长笑着说:“今年的棉花肯定是大丰收,俺们要赶在冬天前,把新棉絮做成棉被和棉毯,争取卖到更多地方!”
棉生这时己经能说不少完整的句子了,他指着棉田里的棉桃,对陆霆琛说:“爸爸,棉桃开,摘棉棉,做小被,给爷爷。” 陆霆琛把他抱起来,在他脸上亲了一口:“棉生真孝顺,等摘了棉花,咱们一起给爷爷做新被子。”
陆爷爷看着眼前的景象,感慨地说:“想当年,我在部队的时候,哪敢想能有这么好的日子?现在棉田连片,工厂兴旺,孩子们有学上,还有这么可爱的重孙子,这辈子值了!”
苏晚靠在陆霆琛肩上,看着连片的棉田和热闹的人群,心里满是幸福。她知道,秋天很快就会到来,雪白的棉桃会挂满枝头,纺线厂的订单会越来越多,孩子们认养的棉苗会结出的棉絮,赵小宇的 “少年农技队” 会在丰收中收获更多知识。
晚上,苏晚进入空间,看着里面的景象 —— 艾草长势旺盛,灵泉水汩汩流淌,育苗室里新培育的秋冬棉种泛着健康的光泽,恒温储存间里的棉籽整齐地堆放在货架上。这方小小的空间,不仅是她末世里的避难所,更是她今生幸福生活的助力,是这片土地繁荣的希望。
陆霆琛抱着棉生走进来,棉生看到育苗室里的棉苗,立刻挣脱他的手,跑过去摸了摸叶片,嘴里喊着 “棉桃熟,摘棉棉,做被子,给妈妈,给爸爸,给爷爷”。苏晚和陆霆琛看着他的样子,都笑了,陆爷爷也走了进来,看着眼前的景象,眼里满是欣慰。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给空间里的棉苗镀上了一层银辉。陆霆琛抱着棉生,苏晚靠在他肩上,陆爷爷坐在旁边看着他们,雪球趴在脚边,安静地看着远方。这就是苏晚重生后最想要的生活 —— 有爱人陪伴,有家人守护,有朋友关怀,有一方小小的空间助力,在这个和平而温暖的年代里,用爱与坚守,让日子像棉桃一样,充实,充满丰收的希望。
她知道,秋收的号角即将吹响,基地会迎来第一批大规模丰收,纺线厂会开启秋冬生产旺季,小学的孩子们会用自己种的棉花做出可爱的手工;棉生会在丰收中学会更多关于土地的知识,赵小宇的 “少年农技队” 会成为基地的得力小帮手,各个村子的社员们会因为棉花丰收而过上更红火的日子。
而她和陆霆琛的故事,也会在这平凡而美好的日子里,继续温暖地延续下去,带着对土地的热爱,对生活的期待,书写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篇章,也书写着这片土地的繁荣与未来。
喜欢鸽子树的大人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http://www.220book.com/book/7S39/)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