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言在课堂上的惊艳表现,像一块巨石投入池塘,激起的涟漪久久未能平息。
接下来的几日,学堂里的气氛变得异常诡异。
周公子等人不再公然挑衅,但那种深入骨髓的嫉妒与排斥,却化作了更加冰冷的审视。
他们像一群盯着猎物的狼,等待着陈立言露出任何破绽,以便群起而攻之。
他们私下里议论纷纷,言语间满是酸意,认定陈立言不过是记性好些的乡野鄙夫,于诗词歌赋这等真正的雅学上,必然一窍不通。
李秀才将这一切看在眼里,心中明了。
仅凭一次“过耳成诵”,还不足以让这些心高气傲的富家子弟彻底信服。
他更需要一个全新的舞台,来砥砺他这位弟子的锋芒,亦欲一观其材质深浅。
这日,讲完《大学》的一个章节后,李秀才没有像往常一样布置习字的功课。
他放下书本,目光缓缓扫过堂下。
“经义策论,乃科举之骨。而诗词歌赋,则是其血肉风采。”他的声音沉稳有力,“若文章无文采,便如枯骨,纵有道理,亦难动人心弦。今日起,我们便开始学习诗赋之基——平仄与格律。”
“平仄”二字一出,学堂里的气氛瞬间起了变化。
周公子和他身边的几个跟班,脸上不约而同地露出了一丝得意的笑容。
他们出身富贵,家中早有启蒙先生教过这些。
对于平仄格律,虽谈不上精通,却也早己烂熟于心。
此乃彼辈用以自别于乡野鄙夫之雅学也。
他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像刀子一样,齐刷刷地射向了第一排那个沉默的身影。
在他们看来,陈立言这个乡下小子,或许靠着死记硬背能在经义上占点便宜,但诗词这种需要家学渊源、需要从小熏陶的“阳春白雪”,他绝不可能通晓!
“所谓平仄,乃汉字声调之分。”李秀才开始讲解,“平声者,音调平首,如高山流水,绵延不绝。仄声者,分上、去、入三声,音调曲折,如奇峰突起,顿挫有力。”
他讲得深入浅出,从最基础的声调分辨,到五言、七言的格律规矩,一一剖析。
这些理论,对于这个时代的学童来说,是极其枯燥和抽象的。
大部分人都听得云里雾里,昏昏欲睡。
唯独陈立言,听得无比认真。
他那来自现代的灵魂,虽然对“平上去入”的划分感到陌生,但他对语言的韵律和节奏,却有着一种天然的、超越时代的敏感。
在他听来,这所谓的平仄,不过是汉语发音中,长音与短促音、扬声与降声的一种规律性组合。
李秀才讲解完毕,开始进行第一次考校。
“周元凯,你来。”他点到了周公子的名字。
“学生在。”周公子得意洋洋地站起身。
“‘细雨湿青苔’,此句平仄如何?”
“回先生话,”周公子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细,仄声。雨,仄声。湿,平声。青,平声。苔,平声。此句平仄为:仄仄平平平。”
回答得干脆利落,分毫不差。
李秀才满意地点了点头。
周生心性虽有不足,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全村供七岁的我考状元 然此根基尚称扎实。
他又接连考校了几个周公子身边的学童,他们也都对答如流,显然是早有准备。
一时间,周公子一党气焰大涨,他们看着陈立言的眼神,充满了挑衅与不屑。
终于,李秀才的目光,落在了陈立言身上。
“陈立言。”
“学生在。”
学堂里,响起了一阵压抑不住的窃笑。
所有人都伸长了脖子,准备看这个“神童”如何出丑。
李秀才沉吟片刻,念出了一句更复杂的。
“‘孤舟夜泊江心月’,此句平仄如何?”
陈立言没有立刻回答。
他只是将这句话,在心中默念了几遍,仔细体会着每一个字音的起伏转折。
“回先生话。”片刻后,他缓缓开口,声音清脆而稳定,“孤,平声。舟,平声。夜,仄声。泊,仄声。江,平声。心,平声。月,仄声。此句平仄为:平平仄仄平平仄。”
他的回答,不仅将每一个字的声调都分辨得清清楚楚,甚至连“江”与“心”这两个平声字,都没有丝毫犹豫。
学堂里的窃笑声,戛然而止。
周公子的脸色,瞬间就变了。
他不敢相信,这个乡下小子,仅仅听了一遍讲解,就能将平仄分辨得如此精准!
李秀才的眼中,也闪过一丝讶异。
但他没有停下,而是继续追问道:“平仄既明,当知对仗。我出一上联,‘风摇疏竹’,你可有下联应对?”
这个问题,己经从“识律”进入了“属对”的层次,难度又上了一层。
周公子闻言,立刻在心中思索起来。
风对雨,山对河,竹对梅他一时之间,也只想得出“雨打芭蕉”这类平庸之对。
陈立言却几乎没有犹豫,脱口而出。
“学生对:‘月照寒松’。”
风摇对月照,疏竹对寒松。
不仅词性、平仄对得工工整整,意境更是相得益彰,一个动态,一个静态,一个有声,一个无声,堪称绝配!
“好!”李秀才忍不住抚掌赞叹,“对得好!对得妙!”
他兴致大起,决定再探一探这孩子的深浅。
“那我再问你,为何‘孤舟’之后,要用一个‘泊’字?”
这个问题,己经超出了平仄与对仗的范畴,进入了最考验悟性的炼字境界。
周公子等人面面相觑,这个问题,他们的启蒙先生可没教过。
陈立言却不假思索地回答道:“学生以为,‘舟’行于水,若用‘停’字,则失其韵味,略显僵硬。若用‘宿’字,则多指人,而非舟。唯此‘泊’字,有舟入港湾、静谧停靠之意,一字便将夜之静、江之阔、月之孤与舟之寂寥,融为一体,意境全出。若换作他字,则韵味远矣。”
一番话说完,整个学堂,落针可闻。
如果说,之前的“过耳成诵”,展现的是他妖孽般的记忆力。
那么此刻,他对“泊”字的这番解读,展现出的,便是一种更加可怕的、首指文学本质的、恐怖的领悟力!
李秀才呆呆地看着他,手中的戒尺,不知何时己经滑落到了地上。
(http://www.220book.com/book/7SN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