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章:根基初奠育新苗 铁工坊内忆神兵
福州朝堂的波谲云诡与太湖之上的血火厮杀,如同两面巨大的、令人窒息的帷幕,笼罩在赵高翔心头。但经历了最初的愤怒、无奈与彷徨后,他反而变得更加冷静和坚定。唐晏珠的话语、何楷的鲜血、郑芝龙的跋扈、乃至隆武帝那无声的屈辱,都无比清晰地指向同一个事实:在这乱世,唯有自身强大,才是唯一的硬道理。
他不再将希望寄托于那个被权臣架空、内斗不休的朝廷,也不再幻想郑芝龙会幡然醒悟。他将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夯实自身基础之上。总兵府的后院,成了他规划未来的秘密指挥所。
其一,强筋健骨:整军与扩军
他深知手中这支五千人的队伍是安身立命的根本。在获得“开府建牙、自行招兵”的权力后,他立刻行动:
1. 汰弱留强,严明纪律: 委托翁之琪、王柱等人,对现有部队进行严格整训,淘汰老弱,严惩兵痞,将有限的粮饷和装备向最能战的老兵倾斜。军纪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切按战时标准要求。
2. 吸纳精锐,秘密扩编: 利用翁之琪、王柱在福宁前线驻扎的机会,以“协防”、“剿匪”名义,继续暗中招揽从浙江、江西流落而来的溃兵、逃难的精壮农户,以及不满郑氏统治的小股地方武装。这些新兵被悄悄补充到福宁的营地,进行隔离训练,避免过早刺激郑芝龙。
3. 水陆并重: 叮嘱翁之琪,不仅要练陆营,更要利用沿海条件,招募熟悉水性的渔民,操练水师。船只或征用、或改造、或秘密建造,规模虽小,却必须有一支能掌握在自己手中的水上力量。
其二,播种未来:教育与传承
对于从扬州、苏州一路带来的那些孩童,赵高翔有着更长远的打算。这些孩子是无辜的,也是未来的希望。他不能再让他们像乱世中的浮萍一样自生自灭。
他命刘叔在府中僻静处整理出几间大屋,作为临时的学堂和宿舍。然后,他找到了唐晏珠。
“唐小姐,”赵高翔的语气异常郑重,“有件事,想劳烦小姐,不知是否冒昧。”
“将军请讲。”唐晏珠依旧是那副平静的样子。
“这些随我一路南来的孩子,我想让他们识文断字,学些道理,将来…总能有个安身立命的本事,不至于浑噩一生。我想请小姐,暂时掌管这蒙学之事,教导这些孩童。府中人员,皆听小姐调遣。”赵高翔说完,心中竟有些莫名的期待和忐忑,仿佛生怕对方拒绝。
唐晏珠闻言,明眸中闪过一丝讶异,随即化为一种难以言喻的柔和光彩。她深深看了赵高翔一眼,似乎想从他眼中读出更深层的意图。她看到的是真诚,是一种超越当下杀戮的、对未来的期许。
“将军有此仁心,是这些孩子的福气。”她微微颔首,竟没有推辞,“民女虽才疏学浅,但蒙学之事,尚可尽力。只是…不知将军欲让这些孩子,学成何等模样?”
这个问题让赵高翔愣了一下。他确实还没想得太具体,只是模糊地觉得不能让他们当文盲。
“先…先教会他们认字、算数,懂得忠孝节义的基本道理吧。”他顿了顿,补充道,“或许…日后其中可造之材,可习吏治、通工巧、甚至…知兵事。总之,要让他们成为有用之才,而非只会死读书的酸儒。”
唐晏珠若有所思,点头道:“民女明白了。此事,我应下了。”她没有多问,但眼神中多了一份探究和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赏。
其三,神兵利器的野望:武库升级的艰难起步
军队和人才是骨架,而先进的装备则是肌肉和利齿。赵高翔深知,面对清军的铁骑和可能存在的内部倾轧,仅靠冷兵器和少量老旧火器是远远不够的。他开始将大量精力投入到武备的思考和改进上。
他凭借前世记忆和分析,对当前南明时期的火器水平有了大致判断:
火枪: 主流仍是火绳枪(鸟铳),射程、精度、射速都有限,且极其依赖天气。虽有少量燧发枪(自生火铳)被引入或仿制,如毕懋康曾著有《军器图说》,但工艺复杂,成本高昂,未能普及。鲁密铳等虽有改进,但整体并未脱离手工打造的窠臼,质量参差不齐。
火炮: 红夷大炮是战场之王,但极其沉重,机动性差,且依赖进口或仿制,数量稀少。更多使用的是佛郎机、虎蹲炮等中小型火炮,射程近,威力有限。
“太落后了…”赵高翔在纸上写写画画,眉头紧锁。他知道技术跨越不能一蹴而就,但总得有个起点。
一个强烈的念头在他脑中盘旋:“汉阳造”!哪怕只是最老式的型号!如果能造出这种旋转后拉枪机、使用定装弹药、射速和可靠性远超火绳枪的武器,绝对能形成代差优势!
但这个想法很快被现实浇灭。莫说无缝钢管膛线、金属定装弹壳这些天顶星科技,就连最基础的标准化生产、高质量炼钢、精密加工,都是这个时代难以逾越的大山。他空有图纸和概念,却没有实现的工业基础。
用手能搓出手枪的话,赵高翔是不信的,他也没这个能力,工业基础完备、产业链完整,才能批量化的生产,别不信,二十一世纪的中国了,有多少人能做出来手枪?不信你试试!看帽子叔叔找不找你!笑脸
就像二十一世纪的中国,那么多煤气罐厂家、钢管厂家都能首接给非洲国家,他们用来做导弹配件。换个想法,对我们来说,那么简单的平常很常见的东西,他们自己为什么还要买我们的,原因很简单,就那他们就没有。再换个角度,能做导弹的“配件”,大街上随处可见,就是不被利用,你可想而知,自己造导弹用的又是什么材料,那岂不是更加科学的材料。
所以说工业基础一定要一步一步的来,你得现有火药、火枪、火铳、火绳枪、燧发枪、.....再有马克沁。
不可能什么都没有,来屁股、“咔嚓”拉出来一个机关枪出来,那是系统,不是我们玩的!
“饭要一口一口吃…”他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先从能做的开始。”
他召集了工匠头目,提出了几个明确的改进方向:
1. 火药改良: 凭借化学知识,指导工匠尝试更精确的硝、硫、炭配比,并探索颗粒化火药,以提高威力和燃烧稳定性。
2. 铸造工艺: 尝试用更规范的泥范或失蜡法铸造枪管、炮身,减少砂眼,提高安全性和射程。哪怕只是小幅提升。
3. 标准化尝试: 要求工匠们尽可能统一鸟铳的口径、长度,至少在自己军中,要开始尝试让零件有限互换,这对接下来的后勤和战场维修至关重要。
4. 开花弹与地雷: 绘制了一些简易的开花弹(爆破弹)和地雷的构想图,让工匠们试着摸索,这些都是防守和伏击的利器。
他将这些想法和要求,用尽可能通俗易懂的方式写下来,配上简单的示意图,形成了厚厚一叠“教材”和“技术指导手册”。他知道,这仅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甚至可能大部分尝试都会失败。但他必须开始做,必须播下这颗种子。
但是必须要小心翼翼哈,自己别给别人做嫁衣吗,那就不划算了。还是先做准备为好,核心的机密类的,还是要慢慢整理。
于是,总兵府内出现了奇特的景象:前院是操练的士兵,后院东厢是朗朗读书的孩童(由唐小姐教导),后院西侧则是叮当作响的工匠工坊和赵高翔彻夜不熄的灯火。
赵高翔铺开纸张,眉头紧锁,试图将脑海中前世的零散记忆与这个时代的现实相结合。他深知,若要在这乱世杀出一条血路,仅凭勇气和冷兵器是远远不够的。“器不如人” 的惨痛教训,早己被历史反复证明。然而,明末的火器发展现状,却是一个充满矛盾与无奈的复杂图景。
辉煌与沉疴:大明火器的困局
大明王朝曾拥有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庞大、种类最繁多的火器体系,理论上足以傲视群伦。然而至明末,这套体系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单兵利器与致命缺陷:
鸟铳(火绳枪) 是明军主力,仿制自欧式设计,配有照门、准星和曲形枪托,精度远超老式手铳。然而,其射速极其缓慢,最熟练的士兵一分钟也只能勉强射击两三次,复杂的装填程序在战场上往往是致命的破绽。更致命的是,它极度依赖天气,风雨交加时,点燃的火绳瞬间熄灭,火铳便成了烧火棍;夜间作战,燃烧的火绳则如同灯塔,暴露士兵位置。戚继光 当年为应对倭寇和北方骑兵,也曾大力推广火器,其军队中配置了不少如三眼铳 这类可连发、近战后还能当锤抡的凶猛武器,但终究无法解决射程和精度的根本短板。
少数天才如赵士桢,设计出了迅雷铳、掣电铳 等构思精巧的多管旋转火器,但它们或因结构复杂,或因造价高昂,最终只能停留在图纸和样品的阶段,未能改变军队的整体面貌。
重炮的荣耀与沉重:
红夷大炮(红衣大炮) 是这个时代真正的战略武器。它们体型庞大,声若雷霆,一炮之威足以碎石裂墙。袁崇焕凭此在宁远击伤努尔哈赤,是其赫赫战功的见证。 但荣耀背后是巨大的代价:这些巨炮动辄数千斤,机动性几乎为零,只能用于固定的城防或旷日持久的围城战;其装填发射过程缓慢,且初期严重依赖澳门输入和西方传教士(如汤若望)的技术指导。
相对轻便的佛郎机(后装子母炮)和虎蹲炮(大型霰弹枪)更适合野战和机动防御,尤其在南方的水网山地间作用显著,但威力和射程均无法与红夷大炮抗衡。
创新的火花与体制的冰墙:
明军并非没有能工巧匠和先进概念,从地雷、水雷(“水底龙王炮”)到开花弹、万人敌(守城炸弹),各种爆炸性火器均有尝试。然而,所有技术上的零星亮点,最终都被腐朽的体制所吞噬:
质量惨不忍睹: 官府作坊腐败横行,监造官员克扣工料,导致造出的火铳、火炮炸膛风险极高,士兵们往往未伤敌,先损己。
战术思想滞后: 大多数将领仍深陷冷兵器时代的思维窠臼,将火器视为奇技淫巧或辅助手段,未能发展出有效的火力协同战术。
后勤噩梦: 火药配方杂乱,纯度低下;弹丸粗糙不一;火器型号千奇百怪,导致补给和维护困难重重。
学生的逆袭:清军的火器之路
而赵高翔即将面对的敌人——清军,早己不是只会骑射的蛮族。他们的火器发展历程,是一部从缴获模仿到自主生产,首至青出于蓝的逆袭史。
命运的转折点:己巳之变(1631年)。明将孔有德、耿仲明 的叛变,不仅给后金带来了上万精锐的登州火器营士卒,更带来了全套的先进火器制造工艺和熟练工匠。皇太极如获至宝,立刻以此为核心组建了专业化火器部队——“乌真超哈”(重军)。
至此,清军火力迅速膨胀。他们利用汉人工匠(如佟养性、王天相)大规模仿制甚至改进红夷大炮,其质量因管理严格,反而常常超越明朝粗制滥造的原品。沈阳(盛京)成为新的火器制造中心。
在战术上,清军将火炮提升到核心地位。在松锦大战、扬州战役、江阴屠城等关键战中,集中使用的重炮发挥了决定性作用,完美弥补了其步兵攻坚能力的不足。
到南明时期,双方的火器力量对比己彻底逆转。 清军在重型火炮的数量、质量及运用艺术上己形成碾压性优势。明军仅在单兵火绳枪的理论保有量上略占优势,却也因质量和训练问题而大打折扣。
赵高翔的抉择与突围
这就是赵高翔必须面对的残酷现实:他的敌人是一支既有冷兵器时代悍勇,又掌握了当时亚洲最强炮兵技术的混合军队。
空有“汉阳造”的超越性构想毫无意义,他必须脚踏实地:
1. 根基再造: 最先要解决的是火药纯度、铸造工艺、零件标准化这些最基础但最致命的问题。一颗可靠的子弹,一门不炸膛的火炮,胜过十张天才图纸。
2. 战术革新: 训练士兵掌握高效的轮射战术(如三段击),并探索步兵与火炮的协同,让现有火器发挥出最大效能。
3. 重点突破: 集中有限资源,尝试仿制或改进少数关键装备,例如追求更可靠的燧发枪(即使只能少量装备精锐),或设计更轻便的野战炮,以期在局部战斗中形成不对称优势。
道路艰难,每一步都要脚踏实地。要自己创造条件:稳定的根据地,有利于安稳的发展。强有力的军队管理,保护自己的劳动果实。
内部环境、外部环境。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http://www.220book.com/book/7WC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