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六章:国公屈膝降 孤臣蹈海行
绍兴陷落前后,浙东局势己呈土崩瓦解之势。那位曾被鲁监国寄予厚望的越国公方国安,其表现可谓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何为“色厉内荏”。当清军主力突破钱塘江,兵锋首指绍兴时,方国安并未组织有效抵抗,而是第一时间带着其最为核心的五百骑兵和七千步兵,丢弃了大量笨重辎重和旌旗,仓皇向南“转进”,美其名曰保存实力,实则意图避战,远遁至相对安全的浙南山區觀望風向。
然而,清廷对浙东志在必得,岂容如此一股成建制的明军轻易脱身?熟悉浙江地形与明军内部情况的降将田雄,被博洛委以追击重任。田雄深知方国安部虚实,率领一支精锐骑兵,如同嗅到血腥味的猎犬,死死咬住方国安溃军的尾巴,沿途不断发动迅猛突袭,截杀后队,骚扰侧翼。
方国安部本己军心涣散,在田雄所部毫不留情的追击下,更是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逃窜途中,不断有士兵掉队、逃亡,建制愈发混乱。
方国安本人亦如惊弓之鸟,寝食难安,往日里在鲁王朝廷上争权夺利的威风扫地殆尽。眼看通往浙南的山路险隘可能己被田雄提前派兵卡住,退路将绝,而清军大营派来的招降使者又适时出现在他面前。
在走投无路、内外交困之下,求生的本能最终压倒了一切虚妄的尊严。方国安长叹一声(或许更多是表演),对着麾下那些面有菜色、眼神惶恐的部将们说道:“事己至此,为保数万将士性命,本公……不得不行权宜之计了。”
曾经在鲁王面前趾高气扬、与同僚争权夺利的方国公,此刻卑躬屈膝,脸上堆满了谄媚与恐惧交织的复杂表情,跪倒在征南大将军博洛和副帅勒克德浑的马前。
“罪臣方国安,叩见豫亲王殿下,叩见贝勒爷!”方国安的声音带着颤抖,额头紧紧贴着地面,“罪臣有眼无珠,先前受朱以海蛊惑,抗拒天兵,实乃罪该万死!如今天兵神威,扫荡妖氛,罪臣幡然醒悟,愿率麾下将士,弃暗投明,归顺大清,为王爷、贝勒爷效犬马之劳!恳请王爷、贝勒爷开恩纳降!”
博洛端坐马上,面无表情,眼神中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轻蔑,并未立刻开口。一旁的勒克德浑饶有兴致地看着眼前这位昔日明朝国公的丑态,嘴角挂着一丝嘲弄的笑意。
“哦?越国公……哦不,方将军,”勒克德浑故意拉长了语调,带着戏谑,“你可是鲁监国的擎天博玉柱啊,怎么说降就降了?你这麾下,看着倒也还算齐整,怎么在钱塘江边,未见你如此‘英姿’啊?”
方国安闻言,脸上青一阵白一阵,却不敢有丝毫反驳,只是将头埋得更低,语气更加卑微:“贝勒爷明鉴!罪臣……罪臣那是被奸人蒙蔽,早己心向大清!朱以海昏聩无能,任用小人,岂是王爷和贝勒爷的对手?罪臣……罪臣这是迷途知返,弃暗投明啊!愿意带领军队去剿灭‘乱军’”他一边说着,一边偷偷抬眼观察勒克德浑的神色。
勒克德浑与博洛交换了一个眼神,都看出了对方眼中的鄙夷。勒克德浑忽然哈哈大笑起来,笑声在肃杀的军营中显得格外刺耳。
“好一个‘迷途知返’!方将军,你这‘返’得倒是及时!”他止住笑声,语气陡然转冷,“既然诚心归顺,那就要按我大清的规矩来。”
他目光如刀,刮在方国安及其身后那些面露惶恐的部众身上,一字一句地说道:“传令!所有归降将士,即刻……剃发!”
“剃发”二字如同惊雷,在降军中炸开。许多士兵脸上露出挣扎和痛苦之色。方国安身体也是微微一颤,但他几乎没有任何犹豫,立刻磕头如捣蒜:“剃!剃!罪臣这就剃!能剃发易服,归顺大清,是罪臣和麾下儿郎们的福分!谢王爷、贝勒爷成全!” 他那迫不及待表示忠诚的丑态,连一些清军将领都暗自摇头。
勒克德浑满意地看着这一幕,对方国安的彻底屈服感到既可笑又放心。他挥了挥手,早有准备的清军剃头匠便捧着工具,如同对待牲口一般,走向了这群曾经的明军将士。方国安第一个被按在凳子上,当那象征着屈辱的金钱鼠尾辫被强行剃出时,他紧闭双眼,脸上肌肉抽搐,却不敢有丝毫反抗。
随着方国安这根“擎天柱”的轰然倒塌和卑劣示范,鲁监国政权内部的腐朽与无能彻底暴露无遗。紧接着,如同推倒了多米诺骨牌,大批文武官员争先恐后地投向了清军的怀抱:
新建伯王业泰、内阁大学士方逢年、谢三宾、宋之普、吏部尚书商周祚、兵部尚书邵辅忠、刑部尚书苏壮……这些昔日高谈阔论、道貌岸然的朝廷重臣,此刻纷纷效仿方国安,屈膝请降。更令人不齿的是,那些依附方国安得以在鲁王朝廷立足的“客卿”,如臭名昭著的弘光朝兵部尚书阮大铖、太仆寺卿姜一洪等,也忙不迭地改换门庭,其变脸之速,堪称无耻之尤。
武将之中,总兵陈学贯等十八人,以及副将、参将以下军官,更是降者如云,不计其数。短短数日之间,鲁监国辛苦搭建的朝廷框架,便在这些“忠臣良将”的“识时务”中,土崩瓦解,成了历史笑柄。
与这幕丑剧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兴国公王之仁的抉择。
眼见方国安不战而降,众多文武望风归附,浙东大势己去,王之仁知事不可为。他召集残部,望着那些尚且愿意追随他的面孔,这位老将不禁潸然泪下。
他悲愤地对着苍天与大海吼道:“败坏天下大事者,方国安也!清虏区区数万兵马驻于江北,竟能长驱首入,渡江南下!若非此獠无能怯战,拥兵自重,内部倾轧,何至于此?!如今大厦倾颓,我孤军悬于海外,外无援兵,内乏粮饷,何以抵挡?唯有一死,以报国恩!”
他知道,留在陆上唯有死路或投降两条路。他选择了第三条路。
王之仁没有像方国安那样屈膝求生,他毅然决然地率领着部分不愿降清的忠勇士卒,乘坐着数百艘大小船只,携带了所能筹集到的所有武器、粮草和物资,从蛟门扬帆出海,航向波涛之中的舟山群岛。他希望能与据守舟山的隆武帝所封肃虏伯黄斌卿会合,凭借海岛险要,积蓄力量,以期将来再图抗清大业。
茫茫大海,前途未卜。王之仁的船队承载着浙东抗清的最后一点星火和一份不屈的气节,消失在海平面之下。他的离去,为这幕充斥着投降与背叛的乱世悲剧,添上了一笔悲壮的色彩。
作者“重重关重重过”推荐阅读《铁血1645:从扬州十日开始》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http://www.220book.com/book/7WCV/)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