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并非总是和谐的交响乐,偶尔也会出现刺耳的杂音。随着念晴活动能力的与日俱增和自我意识的萌芽,育儿带来的挑战不再仅仅是体力上的透支,更增添了精神上的博弈与摩擦。而这份压力,也开始在苏晴和林深之间投下细微的阴影。
分歧最先出现在育儿理念上。林深秉持科学育儿的严谨,坚信规律作息和界限感的重要性。她为念晴制定了详细的作息表,并试图严格执行,认为这能给孩子带来安全感,也利于大人规划时间。
而苏晴则更偏向情感派和灵活应对。她认为孩子不是机器,偶尔的打破常规无伤大雅,更倾向于即时回应念晴的需求,哪怕是在深夜。“她还那么小,想要抱抱有什么错呢?”她常常心疼地抱起哭闹的女儿,对林深坚持的“延迟满足”训练感到不解甚至不满。
一次,念晴在深夜毫无缘由地哭闹不止,拒绝入睡。林深查看了所有生理需求都己满足后,认为这是睡眠习惯调整的关键期,需要温和但坚定地让她学会自我安抚,建议采用“抱起-放下”法,即使哭泣也要坚持。
苏晴却听得心如刀绞,看着女儿哭得通红的小脸和伸向自己的小手,她再也忍不住,冲过去一把抱起念晴,紧紧搂在怀里,对林深语气忍不住带上了责备:“她才一岁多!需要的是安全感,不是冷冰冰的训练!你把她当你的病人吗?”
这话像一根针,精准地刺中了林深。她愣在原地,看着苏晴抱着孩子轻声安抚的背影,脸上闪过一丝受伤和无奈。她并非冷酷,只是相信长远来看,良好的习惯对大家都好。但苏晴的指责让她感到委屈,那种“科学”在“母爱本能”面前似乎显得苍白无力。
类似的小摩擦逐渐积累。对于念晴的饮食,林深严格把关糖分和盐分的摄入,拒绝一切成品辅食和零食;苏晴则觉得偶尔尝一点无妨,不必太过紧张。对于玩具的选择,林深偏好益智类;苏晴则更看重趣味性。甚至对于念晴该穿多少衣服,两人都能争论几句。
她们都深爱孩子,都竭尽全力想给她最好的,但“最好”的定义,却出现了偏差。
工作的压力也来火上浇油。苏晴重返项目后,遇到了一个挑剔的客户,反复修改方案让她焦头烂额,加班时间不得不延长。林深虽然调整了排班,但教学评估和一篇亟待发表的论文也占据了大量精力。
疲惫和压力让她们的耐心阈值变低。以往能一笑置之的小事,现在可能成为导火索。
一天晚上,苏晴加班到很晚才回家,身心俱疲。推开门,看到客厅玩具散落一地,林深正抱着己经睡着的念晴在沙发上打电话讨论论文数据,语气严肃专注,似乎没注意到家里的混乱和她的归来。
积累了一天的委屈和疲惫瞬间爆发。苏晴放下包,声音带着压抑的火气:“你就不能先把孩子放好,收拾一下再工作吗?家里乱成这样你看不见?”
林深被打断,愣了一下,捂住话筒,压低声音解释:“她刚睡着,放下就醒。我这个电话很重要,是期刊编辑……”
“就你的工作重要!我的工作就是无关紧要的吗?我加班到现在回来连个下脚的地方都没有!”苏晴的声音忍不住拔高,吵醒了怀里的念晴。孩子被惊醒,受到紧张气氛的惊吓,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场面顿时一片混乱。林深匆匆挂了电话,想去抱孩子,苏晴却赌气般地转过身自己哄,两人之间弥漫着冰冷的沉默和一触即发的情绪。
那晚,她们背对背躺着,中间仿佛隔着一道无形的墙。这是她们婚后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冷战。
沉默持续了两天。家中气氛低迷,只有念晴无忧无虑的笑闹声显得格外突兀。两人都感到难受,却又不知如何打破僵局。她们依旧默契地照顾着孩子,但交流仅限于必要的“把尿布递给我”、“该喂奶了”。
打破僵局的,是念晴。她似乎感知到妈妈们之间的低气压,变得有些黏人和焦躁。在一次吃饭时,她突然看着紧绷着脸的苏晴,又看看沉默的林深,小嘴巴一瘪,毫无预兆地掉下金豆豆,伸出小手同时抓住她们两人的衣角,含糊地哭诉:“Ma…ma…抱……”
女儿眼泪汪汪、寻求安慰的模样,瞬间击中了两人心中最柔软的地方。她们几乎同时伸出手,将女儿和小小的她紧紧抱在中间。
抱着温暖的小身体,听着她委屈的抽噎,之前的争执和委屈忽然显得那么微不足道。她们抬起头,目光相遇,都在对方眼中看到了同样的心疼、后悔和疲惫。
苏晴先开了口,声音有些沙哑:“对不起……我不该那么说你的工作……” 林深也同时说道:“是我不好,没顾及到你累了一天回来看到家里乱的心情……”
话匣子打开,积压的情绪和想法终于得以交流。她们心平气和地谈了很久,承认彼此的疲惫和压力,理解对方爱孩子的不同方式,也反思了自己在沟通中的问题。
“也许……我们不需要完全一致,”林深握着苏晴的手,“我们可以有不同的方法,但目标是一样的。重要的是沟通,而不是互相指责。” 苏晴点头:“嗯。我以后尽量不感情用事。但你有时候也别太死板,好吗?孩子需要规律,也需要一点随性的快乐。”
她们达成了“求同存异”的共识,并约定:无论多忙多累,每周必须抽出一点时间,只是两个人,好好说说话,而不是只围绕着孩子转。在家务和育儿分工上,也进行了更细致的规划和调整,确保更公平,也让彼此都能有喘息的空隙。
冷战结束,家庭氛围恢复了温暖。虽然偶尔还是会有分歧和摩擦,但她们学会了更快地觉察彼此的情绪,更及时地沟通,更愿意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
生活的天平经历了短暂的失衡,又通过爱和智慧,被重新校准。她们明白,前行路上难免磕绊,但只要手握在一起,心向着同一个方向,就没有什么坎是过不去的。这份在摩擦与和解中不断加深的理解和包容,或许就是家庭生活最真实的质地。
(http://www.220book.com/book/7Y14/)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