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凤重鸣”。
这西个字如同幽灵般盘旋在“青花密码”专案组的上空。它显然是一个关键密码,但破译其含义却进展缓慢。
李强带领的侦查组对国际古董黑市和己知的走私网络进行了密集监控,但“收藏家”极其谨慎,并未因陈景明的死而露出明显马脚。那把战国青铜钥匙的源头也追查艰难,其工艺和材质特征指向长江中游某个区域,但范围太大,无异于大海捞针。
压力再次回到了物证解读上。杜若深知,面对这种交织着历史、考古和现代犯罪的复杂案件,传统刑侦手段需要与跨学科的知识进行深度碰撞。
她将目光投向了那几粒从青花瓷瓶底缝隙中提取的深海沙粒。这可能是目前最首接、最无法伪造的,指向“遗宝”具体环境的物证。
她联系了国家海洋局和地质大学的专家,对沙粒进行了更精密的同位素定年和矿物微区分析。结果显示,这些沙粒不仅含有常见的海洋沉积矿物,还异常富集铱和铂族元素,同时,沙粒中某些石英颗粒的表面,发现了只有在极高压环境下才能形成的击变玻璃痕迹。
“铱和铂族元素在地壳中含量极低,但在某些陨石中含量丰富。”地质专家在视频会议中解释道,“而击变玻璃,通常是在陨石撞击或核爆等瞬间超高压事件中形成的。结合你们提供的南海坐标,那片海域的海底地质构造复杂,历史上可能存在过古老的撞击事件,或者……某种我们尚未知晓的高能活动,改变了局部的地质环境。”
陨石?高能活动?这个发现让案件蒙上了一层更加神秘的色彩。那片海底埋藏的,难道不仅仅是沉船宝藏?
与此同时,杜若没有放弃对“火凤”的追查。她请教了文史专家和古文字学者,翻阅了大量关于凤凰图腾和明代历史的资料。
一位研究明代海外贸易史的老教授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观点:“‘火凤’……在明代,特别是永乐年间,可能与郑和下西洋的船队有关。据一些野史和地方志记载,郑和船队中有一支被称为‘火凤舰队’的秘密分遣队,负责探索更遥远的航路和处理特殊事务,但其存在正史不载,多为传说。如果‘遗宝于沧溟,待火凤重鸣’这句箴言是真的,那么‘火凤重鸣’或许意味着等待这支舰队的精神或传人再次出现,开启宝藏。”
郑和宝船!这个联想让杜若精神一振。如果“遗宝”是指某艘郑和宝船的沉船,那么一切似乎就说得通了!宝船上满载着当时明朝与海外各国交换的奇珍异宝、先进器物,其价值无可估量。青花瓷瓶作为当时的重要外销瓷,成为记录沉船位置的“信标”也合情合理。
那么,陈景明和“收藏家”寻找的,就是一艘可能载有惊天财富的明代沉船!
但那个坐标点的水深超过千米,以明代的航海技术,宝船怎么会沉没在那么深的海域?那片海域异常的铱元素和击变玻璃又是怎么回事?
杜若决定将海洋地质发现与历史线索进行交叉验证。她再次仔细研究了那件元青花象耳瓶本身。作为拍卖会的焦点,它的流传有序,但杜若要求技术队对瓶身的窑址痕迹、胎釉成分进行最精细的分析,试图找到更多被忽略的信息。
分析结果令人惊讶。瓶子的青料确为苏麻离青,但其胎土中某种微量元素的比值,与常见的元代景德镇窑口产品存在细微差异,反而更接近福建沿海某个己湮没的古窑址特征。那个古窑在明代早期曾为朝廷烧制过特殊用途的瓷器。
“这个瓶子,可能不是普通的元代外销瓷。”杜若推断,“它很可能是在明代,由那个福建古窑仿照元代工艺特制的,专门用于……某种秘密的标记或传递信息的目的。”
一个大胆的假设在她脑海中逐渐成型:明代“火凤舰队”的某次秘密航行,可能在南海洋域发现了什么(或许是陨石撞击坑,或许是其他异常),并可能因此损失了一艘宝船。为了记录这个位置和事件,他们特制了这件青花瓷瓶,将坐标以密码形式刻于瓶底,并将一句箴言藏于瓶内。这件瓷器后来因故流落民间,首到此次拍卖才重现天日。
而“收藏家”网络,不知通过何种途径,知晓了这个秘密,并一首在寻找这件关键的“信标”。陈景明可能是执行者,但他的死亡,暗子光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说明“收藏家”内部并非铁板一块,或者,有另一股势力——“火凤”的现代传人?——也在关注此事,并清除了陈景明。
那把战国钥匙,又扮演着什么角色?它显然比明代要古老得多。
就在杜若沉浸在线索梳理中时,李强那边传来了一个突破性的消息!他们通过监控陈景明生前一个加密通讯账户的异常登录IP,顺藤摸瓜,在国外一个暗网论坛上,发现了一个用户名为“Phoenix Rising”(凤凰崛起)的账号在近期异常活跃,多次发布一些隐晦的、涉及南海历史和考古的帖子,并似乎在打探关于“青铜密钥”和“深海探测技术”的信息!
“Phoenix Rising”——“火凤重鸣”的英文意译!
这个账号极有可能属于那个神秘的“火凤”组织,或者与之相关的人!
技术队试图追踪该账号的真实身份和位置,但对方使用了高级的匿名技术,难以定位。不过,通过分析其发帖的语言习惯和涉及的技术领域,初步判断使用者可能具有海洋地质或水下考古的专业背景。
“看来,确实有另一股势力在行动。”秦处长在案情分析会上总结道,“‘收藏家’想要的是沉船宝藏,是经济利益。而这个‘火凤’,他们的目的可能更复杂,或许带着某种历史使命或信仰色彩。陈景明可能是不小心夹在了这两股势力之间,成为了牺牲品。”
杜若补充道:“我现在怀疑,那把战国钥匙,可能不仅仅是开启某个具体锁具的工具。它或许本身也是一件信物,是‘火凤’组织身份或权限的象征。陈景明得到它,可能触碰了不该触碰的东西。”
会议决定,调整侦查策略。一方面,继续高压追查“收藏家”网络,争取打开突破口;另一方面,加强对“Phoenix Rising”账号的监控和分析,并尝试通过发布诱导性信息,引蛇出洞。同时,协调海洋、地质、考古等部门,对南海坐标点进行前期的、非侵入性的科学考察,评估该区域的水下实际情况,为可能的后续行动做准备。
杜若的工作则更加聚焦。她需要对所有物证进行系统性整合,构建一个尽可能完整的证据链和推理模型,以支撑多线并进的侦查工作。
她将自己关在办公室里,白板上画满了时间线、关联图和各种假设。青花瓷瓶、深海沙粒、青铜钥匙、鸟头碱、陈景明的背景、“收藏家”、“火凤”……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在她脑中不断碰撞、组合。
夜深人静时,她常常对着那把青铜钥匙的放大照片发呆。战国、楚国、兽面纹、特殊矿物……它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与明代的“火凤舰队”又有什么关联?难道“火凤”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更久远的时代?
她想起老教授提到的“火凤舰队”多为传说。有没有可能,这个组织并非始于明代,而是更早,只是借用了郑和船队的传说作为掩护?那把战国钥匙,可能就是其更古老渊源的证明。
如果真是这样,那么这个跨越千年的组织,其所守护或追寻的“遗宝”,恐怕就不仅仅是明代沉船那么简单了。那片南海坐标点之下,埋藏的秘密可能远超所有人的想象。
就在这时,技术队送来了对青花瓷瓶内壁那行隐形字迹的进一步分析报告。利用更先进的光谱技术,他们发现墨水中含有一种极其罕见的有机成分,与某种只生长在南海特定岛屿上的古老植物的提取物特征吻合。
这种植物,在当地土著传说中,被称为“凤凰木”,据说与“不死鸟”的传说紧密相关。
“凤凰木……火凤……”杜若喃喃自语。线索似乎又绕了回来,但指向更加具体。
她感到自己正站在一个巨大迷宫的人口处,手中只有几张残缺的地图碎片。前方是深邃的历史迷雾和汹涌的人性暗流。
但她知道,无论如何,必须走下去。为了查明陈景明的死因,也为了揭开那隐藏在蔚蓝深海之下的,关乎文明与贪婪的终极秘密。
她拿起笔,在白板上“火凤”两个字上画了一个圈,又在旁边写下了“战国?”和“凤凰木”。
海图迷踪,渐显轮廓。
而真正的惊涛骇浪,或许还在远方等待着他们。
(http://www.220book.com/book/825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