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阳光透过刑事科学技术研究所的玻璃窗,带来一丝稀薄的暖意。陆清扬将“渡海寻亲记”的最终档案录入系统,点击了“归档”按钮。屏幕上跳出的确认框,仿佛为这个历时数月、牵动两岸的故事,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他靠在椅背上,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脑海中回放着这几个月来的点点滴滴——从收到那封字迹颤抖的求助信,到DNA比对成功的激动,再到视频连线的感人场景,以及后续寻找阿香后人的曲折。这起案件,没有凶杀现场的紧张刺激,没有与罪犯斗智斗勇的惊险,却以其深厚的历史背景和炽热的人间真情,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记。
杜若不知何时走了进来,将一杯热茶放在他桌上。“怎么?还在想林家的事?”
陆清扬回过神,端起茶杯,感受着掌心传来的温度。“杜老师,我只是觉得……这个案子,好像比破获一起凶杀案,更让人……感触复杂。”
杜若在他对面坐下,目光温和:“因为技术在这类案件中,扮演的角色不同。在刑案里,技术是矛,是盾,是刺破谎言、锁定真凶的利器。而在这类寻亲案里,技术是桥,是舟,是连接断脉、渡人归岸的纽带。它触及的是人心中最柔软、也最坚韧的部分。”
陆清扬若有所思地点点头。他想起林秀贞老人得知比对结果时的嚎啕大哭,想起林水生老先生在养父母墓前的低语,想起他与黄文斌握手时那跨越两代人的泪水。数据是冰冷的,但它所连接和唤醒的情感,却如此滚烫。
“林老先生后来怎么样了?”杜若问。
“老陈前几天还跟我联系过。”陆清扬放下茶杯,语气轻松了些,“林老先生回厦门后,生活慢慢恢复了平静,但心态变了很多。他更常去给生母和养父母扫墓了,也会定期跟台湾那边的亲戚通电话。和黄文斌一家也像亲戚一样走动,逢年过节都会相互问候。他说,感觉自己的人生好像更完整了,虽然这份完整来得太晚,但终究是来了。”
“那幅画呢?”杜若指的是林秀贞老人珍藏的那张唯一的老照片。
“林老先生把它翻拍放大,精心装裱起来,挂在了客厅里。一边是生母年轻时的容颜,一边是养父母慈祥的照片。他说,这都是他的根。”
一个被时代洪流冲散的家族,以这样一种方式,在历史的尘埃中重新拼凑起了温暖的碎片。科技的进步,为这种“拼图”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可能。
“这个案例,也给了我们很多启示。”杜若站起身,走到窗边,看着外面车水马龙的城市,“随着社会发展和人口流动,类似的因历史原因造成的骨肉分离、寻根问祖的诉求,可能会越来越多。我们的DNA数据库,不能仅仅服务于打击犯罪,也应该在人文关怀、历史溯源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您是说,建立一个更广泛的、用于寻亲的DNA数据库?”陆清扬立刻领会了杜若的意思。
“不仅仅是建立,更是要规范、推广和有效应用。”杜若转过身,目光坚定,“可以考虑与民政部门的救助管理、失踪人口库,与打拐数据库进行更深入的联动,甚至探索在保障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为有寻亲需求的民众提供自愿性的DNA采集和比对服务。‘渡海寻亲’是个极端案例,但国内还有多少解放前、建国初、乃至特殊时期因各种原因失散的家庭?他们同样需要希望。”
陆清扬感到一阵振奋。这无疑是一个更具前瞻性、也更具社会价值的课题。“杜老师,我觉得我们可以着手研究这个方向,制定一套可行的技术方案和操作流程。”
“这正是我想跟你谈的。”杜若赞许地点点头,“由你牵头,成立一个课题组,名称暂定为‘人文DNA应用研究’。重点研究如何利用DNA技术,安全、合规、高效地服务于历史寻亲、灾难遇难者身份识别等非刑事司法领域。这会是研究所未来的一个重要方向。”
“是!我一定全力以赴!”陆清扬感到肩上的担子又重了几分,但内心充满了干劲。他意识到,自己所掌握的技能,其应用边界正在不断拓宽。
接下来的日子,陆清扬投入到了新课题的研究中。他查阅国内外相关资料,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与民政、卫健、档案管理等部门的专家交流,探讨数据共享的边界与隐私保护的平衡。作者“暗子光”推荐阅读《他从夜色深处来》使用“人人书库”APP,访问www.renrenshuku.com下载安装。他开始着手起草《非刑事司法目的DNA采集与应用规范(初稿)》和《寻亲志愿者DNA数据库建设方案构想》。
工作繁忙而充实。偶尔,他还会从老陈那里听到一些林水生老先生的消息。比如,老先生参加了社区组织的台属联谊活动,分享了自己的故事,鼓励其他有类似经历的人不要放弃希望;又比如,他在子女的帮助下,开始学习使用智能手机,以便更方便地与海峡对岸的亲戚和黄文斌一家联系。
岁月静好,似乎一切都朝着温暖的方向发展。
然而,生命无常。春节刚过不久,一个乍暖还寒的清晨,陆清扬接到了老陈从厦门打来的电话。老陈的声音带着沉痛:
“陆主任,林水生老先生……昨晚凌晨,安详去世了。”
陆清扬握着电话,一时语塞。虽然知道林老先生年事己高,但消息传来,依然让人感到突然和惋惜。
“走得很平静。”老陈继续说道,“听他家人都说,老先生这段时间精神状态很好,常说自己是幸运的,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找到了来处,也明了了归途。他留下了遗嘱,要求将一部分骨灰,与生母林秀贞的骨灰安葬在一起,另一部分,则撒在厦门与台湾之间的海域……他说,这样,他就能永远连接着生母的故土和养他的土地,也望着那个当年失散的码头……”
陆清扬默默听着,心中涌起一股复杂的情绪。是悲伤,也是慰藉。林水生老先生的一生,堪称传奇,幼年失怙,颠沛流离,被善良的人收养,安稳度过大半生,暮年之时寻回血脉根源,最终了无遗憾地离去。他的人生轨迹,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大时代下个体命运的沉浮与坚韧。
林老先生的葬礼,遵循了他的意愿,简单而庄重。他的子女、黄文斌一家、社区代表、以及闻讯赶来的几位台湾亲属参加了仪式。骨灰按照遗嘱进行了安葬和播撒。
“渡海寻亲记”的故事,随着林水生老先生的离世,真正落下了帷幕。一个跨越了战争、分离、等待与重逢的世纪故事,最终汇入了历史的洪流,留下的是无尽的唏嘘与一份关于亲情、恩义与和解的珍贵记忆。
数月后,陆清扬负责的“人文DNA应用研究”课题组取得了初步成果。他们制定的规范初稿和数据库建设方案,在内部讨论和专家评审中获得了高度认可。首个试点项目——与省民政厅合作,为全省救助管理站内长期滞留、身份不明的受助人员建立DNA档案,并尝试与寻亲家属数据库进行比对——也即将启动。
启动仪式上,陆清扬作为技术负责人发言。他没有过多讲述技术细节,而是分享了“渡海寻亲记”的故事。
“……技术是冰冷的,但应用技术的人,和技术所服务的目的,可以充满温度。我们建立这个系统,不仅仅是为了处理数据,更是为了照亮那些迷失在历史角落和命运迷雾中的归家之路。每一个成功比对的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团圆,一个灵魂的安放。”
“林秀贞老人和林水生老先生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光如何流逝,海峡如何相隔,血脉的呼唤与亲情的牵绊,永不磨灭。而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尽我们所能,为这份呼唤架起桥梁,为这份牵绊提供线索。这,或许就是我们这项工作的终极意义。”
他的发言,再次赢得了热烈的掌声。许多人被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也更加理解了这项工作的价值。
会后,陆清扬独自一人走到研究所的天台上。初夏的风带着暖意,吹拂着他的头发。他眺望着远方,目光仿佛能穿越山海,看到那片连接着两岸的蔚蓝海域。
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生命的故事不断上演,又不断落幕。
但寻找与回归,是人类永恒的主题。
他深吸一口气,感觉胸中充满了力量。他知道,自己的工作,才刚刚开始。还有更多的“林秀贞”和“林水生”在等待着,等待着科技之舟,载他们穿越迷雾,抵达人心的彼岸。
他转身,走下天台,步伐坚定地走向实验室。那里,新的样本正在等待检测,新的希望正在等待被点亮。
(http://www.220book.com/book/825B/)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