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逻辑变量与熵增堡垒的裂隙
曙光城穹顶的“黄昏”模拟光效缓缓流淌,在合金通道的墙壁上投下长长的、略带扭曲的影子。墨砚没有乘坐高效但封闭的穿梭舱,而是选择步行穿过研究所生活区略显陈旧的廊道。这里的空气循环似乎也懈怠了些,混杂着植物培养液和旧书纸张的淡淡气味——一种与冰冷实验室截然不同的、带着点“低效”生命力的气息。他要去的地方,是这座熵增堡垒里,为数不多能让他逻辑引擎暂时降速的“非标准区域”——林承安教授的住所。
林老住在研究所附属的资深学者公寓区。与墨砚那间除了设备和数据屏几乎空无一物的宿舍不同,林老的门前,一盆依靠人造光源顽强生长的翠绿蕨类植物舒展着叶片,在模拟天光下泛着生机勃勃的光泽。墨砚在门前站定,智能眼镜镜片上自动扫描了植物状态(叶绿素合成效率:92.7%,生长速率优于标准值15.3%*),然后才按响了门铃。
门无声滑开。暖黄色的灯光流淌出来,带着一股旧纸张、茶香和某种干燥植物的混合气息。林承安教授站在门内,他年逾古稀,身形清瘦,满头银发梳理得一丝不苟,穿着一件洗得发白但异常整洁的深色羊毛衫。他脸上带着温和的笑意,镜片后的眼睛却透着洞悉一切的睿智和……一丝难以掩饰的忧虑。
“来了,小砚。” 林老的声音温和而清晰,像打磨光滑的玉石,“进来吧,茶刚泡好。”
墨砚微微颔首:“林老师。” 他走进这间充满了“非逻辑变量”的空间。墙壁上是装裱精美的古地球星图复制品和几幅笔触沉静的山水画(非写实主义,艺术熵值较高,但构图符合黄金分割),书架上塞满了纸质的书籍(存储密度极低,检索效率堪忧,但触感反馈独特),一张宽大的实木书桌上堆满了手稿和矿石标本(无序度:高)。一切都与墨砚追求的极致效率和秩序感背道而驰,却奇异地形成一种令人心安的……混乱。
林老示意墨砚在书桌对面的旧皮沙发坐下,自己则坐到书桌后,拿起一个古朴的紫砂茶壶,缓缓注入两个小巧的茶杯。茶汤澄澈,热气氤氲。
“周立那小子告诉我了。” 林老没有绕弯子,将一杯茶推到墨砚面前,“荒山-7。” 他吐出这个名字,声音很轻,却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水面,在房间里激起无声的回响。“他让你来的?”
“我的选择。” 墨砚端起茶杯,指尖感受着温润的陶瓷触感(导热系数适中,优于合成材料)。他没有看林老,目光落在杯中打着旋沉浮的茶叶上(*流体动力学现象*)。“最优解。”
“最优解?” 林老轻轻吹了吹自己杯中的茶,抬眼看向墨砚,目光如炬,“用五年生命,去赌一个成功率不到百分之十的‘可行性报告’?去一个连探测器都活不过三个月的鬼地方?小砚,这不是你擅长的模型推演,这是血肉之躯!”
墨砚沉默了片刻。房间里的“无序度”似乎让他的逻辑模块运转得没那么顺畅。他放下茶杯,指尖无意识地在膝盖上划着无形的公式。
“穹顶城,”他开口,声音比平时低沉一些,“是一个缓慢熵增的系统。优化空间被规则压缩,错误方案因‘稳健’被容忍。留在这里,我的模型……没有用武之地。” 他抬起头,镜片后的目光穿透了墙壁,仿佛又看到了窗外那灰败的荒山轮廓。“荒山-7……是纯粹的挑战。没有妥协,没有低效。要么成功,要么失败。结果清晰。”
“结果清晰?” 林老的声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痛心,“结果可能就是你的生命信号消失在那个坐标点上!清晰得只剩下一个冰冷的记录!小砚,你太聪明,也太骄傲了!你以为你对抗的是荒山?你对抗的是自然法则本身!是‘灰烬纪元’留下的、连我们这代人都无法理解的创伤!人力有穷时!”
墨砚的身体几不可察地绷紧了一下。林老的话,像一根精准的探针,刺中了他逻辑堡垒深处那一点点名为“未知恐惧”的阴影。但他强大的理性立刻将其压制、转化。
“人力有穷,但逻辑和科技的边界可以拓展。” 他的语气恢复了惯常的冷静,甚至带上了一丝近乎偏执的笃定,“‘墨氏模型’的核心,就是利用可控的混沌对抗无序。荒山-7,是验证它的终极战场。如果失败……” 他停顿了一下,似乎在权衡措辞,“……至少数据是真实的。比在穹顶内争论妥协方案更有价值。”
(内心弹幕:失败概率89.3%……林老的担忧是合理的非逻辑变量。但‘有价值的数据’论点是有效的。情感共鸣……需要适当反馈。)
林老深深地看着他,仿佛要看透他智能眼镜后隐藏的所有思绪。他看到了那冰层下的火焰,那近乎殉道般的执着,也看到了那刻意被忽略的、属于年轻人的孤勇。良久,他长长地叹了口气,那叹息里包含了太多的无奈、理解,还有沉重的慈爱。
“你啊……跟你父亲当年,一模一样。” 林老的声音有些沙哑,他拿起书桌上一张被小心压在玻璃板下的旧照片。照片上是两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穿着老式科考服,背景是尚未完全被灰烬覆盖的山峦。其中一个眉宇间依稀能看到墨砚的影子,眼神同样锐利,同样充满对未知的渴望。
墨砚的目光落在照片上,镜片上的数据流出现了一瞬间的凝滞。父亲……那个在他年幼时就消失在某个极端环境科考任务中的名字,一个模糊却又沉重的符号。他的逻辑引擎罕见地没有立刻分析照片的像素和年代,而是感受到一种……陌生的滞涩感。
“他选择了他的战场。” 林老轻轻抚摸着照片,“你也选择了你的。我这个老头子,拦不住,也……不该拦。” 他放下照片,从书桌抽屉里取出一个用深蓝色绒布包裹的、巴掌大小的扁平物体。他将其推到墨砚面前。
“拿着。”
墨砚解开绒布。里面是一个极其古老的、表面有细微磨损痕迹的金属罗盘。黄铜外壳,玻璃表蒙下,磁针微微颤动着指向一个方向(地磁场感应装置,精度远低于现代定位器)。罗盘背面刻着一行娟秀的小字:“辨方向,守本心。”
“这是我老师传给我的,据说传了好几代了。” 林老的声音很轻,带着一种时光沉淀的厚重感,“不是什么高科技,在荒山-7那种地方,磁场可能都是乱的,它大概也指不了什么方向。但是……” 他看向墨砚,眼神深邃,“把它当作一个提醒吧。在你被那些纳米机器人和数据模型淹没的时候,在你觉得整个世界只剩下熵增和失败率的时候……拿出来看看。想想你为什么出发。”
墨砚拿起那枚沉甸甸的罗盘。冰冷的金属触感透过指尖传来。它的效率是低下的,它的功能在荒山-7几乎注定是失效的。这是一个纯粹的“非逻辑变量”,一个情感的象征物。
(内心弹幕:质量:127.3克。体积:冗余。功能:在目标环境预期失效率99.99%。情感承载系数:未知,无法量化。但……林老给予的‘非标准补给’。)
他没有像分析设备清单那样给出精确的评估。他只是将罗盘紧紧握在手心,金属的棱角硌着皮肤,带来一种奇异的真实感。
“谢谢老师。” 墨砚的声音低沉而清晰。他没有说更多,但镜片后那总是锐利如冰的眼神,此刻似乎融化了一丝,流露出一种罕见的、属于“墨砚”而非“逻辑机器”的复杂情绪——感激、沉重,或许还有一丝不易察觉的……迷茫。
林老笑了笑,那笑容里有欣慰,也有化不开的忧虑。他端起茶杯:“以茶代酒吧。祝你……” 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合适的词,“……找到你的‘最优解’,小砚。活着回来。”
墨砚端起自己那杯微凉的茶,与林老轻轻一碰。瓷杯相撞,发出一声清脆而微弱的轻响,在这间充满了旧时光气息的书房里回荡,仿佛一个时代的交接,也像一声孤独旅程开启的序曲。
他没有承诺“活着回来”。那概率低于他的风险承受阈值。他只是将杯中温凉的液体一饮而尽,任由那微涩的滋味在舌尖蔓延,如同荒山-7那未知的苦涩,提前在味蕾上预演。
“熵减之路,”墨砚放下茶杯,站起身,声音恢复了惯常的平静,却似乎多了点什么,“从来不是坦途。但方向,不会错。” 他握紧了手中的罗盘,深灰色的身影在暖黄的灯光下拉得很长。
他再次向林老微微躬身,然后转身,毫不犹豫地走进了门外逐渐暗淡的模拟暮色之中。书房的灯光在他身后合拢,将那枚古老的罗盘和老人担忧的目光,一同关在了温暖而低效的“熵增堡垒”的裂隙里。
林老独自坐在书桌后,看着墨砚消失的方向,又低头看了看那张旧照片,手指无意识地着冰凉的玻璃板。良久,一声悠长而沉重的叹息,融入了房间内旧书和茶香交织的空气里。
(http://www.220book.com/book/833X/)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