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凯那场如同跳梁小丑般的舆论风波,对于如今的辰星科技而言,不过是一段微不足道的插曲,甚至连延缓这艘科技巨轮前进速度的资格都没有。它的影响迅速被“星璇壹号”预售持续火爆、产能爬坡以及生态合作伙伴不断增多的主流声浪所淹没。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星璇”技术的横空出世,其展现出的颠覆性潜力,彻底打破了原有科技巨头们苦心经营多年的舒适区,来自国际传统巨头们的压力,如同不断积聚的乌云,从西面八方笼罩而来,与日俱增。
这些曾经不可一世的行业霸主们,最初的反应是震惊与难以置信,随即便是试图利用其庞大的体量和积累的资源进行反扑。他们一方面动用其强大的游说力量,试图在政策层面给辰星科技设置障碍,质疑技术安全性,呼吁“审慎监管”;另一方面,他们暗中联合,试图快速推出一个所谓的“下一代移动设备开放标准联盟”,企图用旧时代的游戏规则,将辰星科技这个“规则破坏者”排除在主流生态之外,使其陷入孤立。
然而,所有这些在商业史上屡试不爽的合纵连横、壁垒构筑手段,在【星璇】所构筑的绝对技术壁垒面前,都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如同试图用木棍去撼动钢铁长城。真正的绝望,并非来自市场的竞争,而是源自技术层面上那道令人望而生畏、无法逾越的天堑。
为了揭开“星璇”技术的奥秘,某家一向以深度技术和逆向工程能力著称的国际顶尖半导体分析机构——“硅光透视”,不惜耗费数千万美元的天价,通过极其隐秘的特殊渠道,终于弄到了一台完好无损的“星璇壹号”工程样机。他们如获至宝,立刻将其置于最高级别的无尘实验室内,动用了全球最先进的扫描透射电子显微镜、原子探针断层扫描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等一整套价值数亿的分析设备,集结了公司最顶尖的材料科学家、物理学家和芯片架构专家,准备对这台设备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解剖”,誓要破解其核心芯片的制造工艺和电池单元的运作原理。
实验室内气氛凝重而兴奋。然而,随着探测的深入,最初的兴奋迅速被困惑所取代,继而转变为一种深入骨髓的震惊与无力感。
高倍电子显微镜下,那枚被称为“生物计算核心”的芯片,呈现出的并非任何己知的硅基半导体结构。其材质无法被现有数据库识别,仿佛来自天外。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其内部逻辑单元的布局,完全违背了欧几里得几何空间的基本规律,呈现出一种动态的、非线性的复杂拓扑结构,观测者甚至会产生一种视觉上的扭曲感,仿佛在凝视一个微缩的黑洞。能量在其间的传递方式,更是让在场的物理学家瞠目结舌——它似乎并非依靠电子迁移或光子传导,而是一种更接近“意念流转”或“规则跃迁”的方式,彻底颠覆了现有的集成电路理论。
而对那块引发全球能源界震动的“星璇电池”的分析,则更像是一场噩梦。所有试图深入其内部的探测射线,无论是X射线、伽马射线还是中子束,在接触到电池外部封装的那一刻,就如同泥牛入海,被完全吸收,或者以一种无法理解的角度被诡异偏转,没有一丝一毫的有效信号返回。它就像一个完美的“能量黑箱”,对外只展现输入和输出的接口,内部则处于一种人类现有科学体系完全无法理解和描述的稳定态。任何强行破拆的尝试,都会触发内部某种未知机制,导致电池瞬间进入不可逆的安全休眠状态,内部结构也随之变得如同普通陶瓷般 i(惰性),再无研究价值。
几天后,“硅光透视”机构内部流传出一份被标记为“绝密-困惑”的初步分析报告摘要。这份报告措辞极其谨慎,甚至带着一丝科学工作者信仰崩塌般的迷茫:
“目标设备‘星璇壹号’的内部结构与运作原理,完全无法纳入现有任何物理或材料学理论框架进行解析。其核心处理器非硅基,材质未知,逻辑门结构呈现出某种动态的、非欧几里得几何形态?其能量与信息传递方式,似乎违背了部分己知的基础物理定律。电池单元更近似一个完整的‘能量黑箱’或‘规则奇点’,内部处于一种我们无法建模、无法观测的稳态任何试图深入探测其内部微观结构的物理手段,均会导致探测信号被完全吸收或发生无法解释的量子隧穿式偏转,初步结论:基于现有科技水平,对该设备进行逆向工程乃至有效解析的可能性,无限接近于零。”
这份语焉不详、充满了问号和不确定词汇的报告,虽然仅在极少数顶尖实验室和巨头企业高管间秘密流传,却引发了比公开质疑更深层次的绝望。他们终于意识到,辰星科技掌握的,可能根本不是他们认知范围内的“先进技术”,而是一种近乎“降维打击”的规则武器。他们连看都看不懂,仿制更是无从谈起。
与此同时,那些试图绕过【星璇】设置的专利壁垒,另起炉灶开发类似“高性能固态电池”或“新型计算架构”的团队,无论是财大气粗的巨头实验室,还是野心勃勃的初创公司,也纷纷在现实中撞得头破血流。他们发现,即使按照辰星科技公开的、那些看似基于本世界理论框架(实则是【星璇】精心筛选和修改后放出的、极具误导性的“烟幕弹”)的基础专利进行研发,也步履维艰。要么,他们根本无法在实验室环境下合成出专利中描述的关键材料;要么,在初步实现部分功能后,立刻会陷入各种无法解决的技术死胡同,例如电极与电解质界面阻抗随着充放电循环呈指数级增长、新型半导体材料在空气中极不稳定迅速氧化失效等等。他们与“星璇”技术之间隔着的,根本不是一条可以通过努力跳跃过去的沟壑,而是一道深不见底、宽度惊人的天堑,是基础科学层面上代差般的绝对距离。
市场,永远是最现实、最残酷的审判官。当全球数以百万计的早期用户亲身体验过“星璇壹号”那种告别电量焦虑的极致续航、颠覆认知的瞬时充电、以及无论运行何种大型应用都冰冷如初的机身和丝滑流畅的体验后,他们的消费习惯和期望值被永久性地改变了。再回头看那些需要一天一充甚至多充、充电耗时数小时、运行大型游戏就发烫降频的传统旗舰机型,顿时觉得它们如同上个时代的古董般笨重而落后。
消费者的选择是首观而迅速的。全球范围内,各大传统手机巨头的旗舰机型销量开始出现断崖式下滑,渠道库存积压严重,价格体系濒临崩溃。一些反应较快的巨头,开始被迫放下身段和曾经的傲慢,通过各种渠道,小心翼翼地接触辰星科技,寻求合作的可能性。哪怕暂时无法获得核心计算技术,只是能够拿到“星璇电池”的技术授权,让他们能够推出一款“续航增强版”的过渡产品,也足以挽救其濒临崩塌的市场信心。
然而,面对这些昔日巨头的合作橄榄枝,【星璇】通过林辰传达的指示,只有冰冷而决绝的一句:
“技术授权,暂不考虑。”
她的目标清晰而宏大,绝非是在旧时代巨头制定的规则下,分得一杯羹。她要做的,是利用这绝对的技术优势,从底层开始,彻底重塑整个移动计算乃至能源领域的游戏规则,建立一个以“星璇”为核心的、全新的科技生态与时代秩序。妥协与合作,在革命尚未完成之前,毫无意义。这场由她掀起的风暴,才刚刚开始展现其真正的威力。
(http://www.220book.com/book/85X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