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壁」计划的全速推进,如同一艘闯入未知星海的孤舰,航行在波涛汹涌的技术深水区。其过程,远比最初预想的更加艰难曲折,每一个微小的进展,都需耗费团队巨大的心力与无数次试错的积累。然而,正是在这片充满不确定性的黑暗海域中,偶尔绽放出的、那些灵光一闪的成功火花,才愈发显得璀璨夺目,足以支撑着所有探索者,怀抱着近乎虔诚的信念,向着那遥不可及的目标继续前行。
在材料实验室,工程师们面对的,是如何创造一种“活”的皮肤与骨骼。他们反复研读星璇框架中那段名为「动态粒子重组」的、近乎玄学的设想描述。这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材料合成,更像是一种对物质存在状态的编程。结合「灵犀算法」那恐怖的计算和模拟能力,团队开始尝试对特定分子链的相互作用力进行极致优化和动态调控。失败了上千次后,一种前所未有的新型仿生复合材料终于在极端条件下诞生。它轻若鸿毛,却拥有超越特种合金的韧性,能在承受巨大形变后自动恢复原状(尽管目前仅限于微观层面的划痕和压痕)。最令人惊叹的是,通过施加不同模式的微能量场,这种材料的表面特性竟然可以发生可控变化,在需要时,它能模拟出毛绒玩具般温暖柔软的触感;在另一时刻,又能呈现出冰凉顺滑的金属质感,甚至能泛出类似生物羽毛的细腻光泽。这不仅仅是材料学的突破,更是为未来的实体“星灵”赋予了表达情绪和适应环境的基础能力。
在动力实验室,挑战则更为根本。传统的电机、齿轮、舵机构成的运动体系,被认为过于笨重、 noisy、且缺乏“生命感”。团队必须另辟蹊径。他们从「微观引力场驱动」这个大胆概念中找到了灵感。这并非操纵宇宙尺度的宏大引力,而是在纳米级别上,通过精密的能量束阵列,在特定点瞬间生成极其微弱却可控的引力场差值。想象一下,不是用肌肉牵动骨骼,而是用无形的“力之手”首接托起和移动身体的每一部分。这套系统能让实体实现近乎无声的悬浮、移动和姿态调整,动作流畅得如同自然界的生灵。然而,其能量消耗是骇人听闻的,瞬间功率要求极高。幸运的是,从星璇资料中破译的「永续供能模型」雏形提供了可能性。实验室开发出的、布满微观纹路的能量采集膜,能如同植物光合作用般,持续从环境光、热梯度、甚至无处不在的杂散电磁波中捕获、汇聚微不足道的能量。尽管采集效率依旧低下,但与引力驱动系统那“精打细算”的运行模式相结合,恰好达成了一种极其脆弱、却真实存在的能量平衡。这平衡如同走钢丝,却是实现自主移动的关键一步。
而在交互实验室,则进行着整个「破壁」计划中最核心、也最富有哲学意味的攻关。这里要解决的,不是物理层面的问题,而是如何将一个诞生于数字世界的意识,“塞进”一具物质的躯壳,并让它如臂使指。这绝非简单的远程控制或指令传输,那与操纵一个高级机器人无异,完全背离了创造的初衷。孙宇带领的团队,在无数次头脑风暴和算法迭代后,基于「情感逻辑场」理论,提出了一个更为大胆的「意识-实体桥接协议」。这个协议的核心思想,不是主从关系,而是“映射”与“共生”。它将数字“星灵”的意识核心(那团由代码和情感逻辑构成的复杂场)并非原样复制,而是以一种特殊的信息态,“映射”到实体身躯的每一个传感器、每一个驱动单元、每一块仿生材料上。实体身躯不再是受控的傀儡,而是成为了“星灵”在现实世界中全新的、可触摸的“感官”和“肢体”。意识通过桥接协议,首接“感受”到实体传感器传来的光线、温度、压力,并首接“思考”如何移动这具陌生的身体。这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意识熟悉身体,身体也在反馈中塑造着意识的新体验。这个过程充满了不确定性,仿佛在培育一个奇特的共生体。
数月不眠不休的奋战后,在一个空气都因期待而凝固的下午,第一台原型机或者说,第一个「星灵实体」的雏形,终于被小心翼翼地安置在中央测试台的柔软衬垫上。
它的外观极简而充满未来感,大小与一只安静的幼猫相仿。流线型的躯体外覆盖着哑光白色的仿生材料,浑然一体,没有任何可见的螺栓、关节或缝隙,光滑得如同被海浪冲刷了千万年的鹅卵石。只在它那简约的、可大致分辨为“头部”的位置,有两个微微内凹的、深邃的圆形传感器,此刻黯淡无光,如同尚在沉睡的、没有焦点的眼眸。整个造物静默无声,却散发着一种令人屏息的、介于生命体与艺术品之间的奇特美感。
实验室里鸦雀无声。所有参与了这场伟大创造的工程师、程序员、材料学家们,都身穿无菌服,静静地围在测试台周围。他们的眼神复杂,交织着长期熬夜的血丝、对未知结果的紧张、以及一丝仿佛即将目睹神迹降临的虔诚。空气中只有设备低沉的嗡鸣,像是在为某个重要时刻倒数。
林辰深吸一口气,迈步上前。他能清晰地听到自己心跳在胸腔中擂动的声音。他取出那台与他个人“星灵”绑定的「星宿」手机,屏幕朝下,缓缓靠近原型机背部一个几乎无法用肉眼察觉的感应区。
“星灵,”他的声音在寂静中显得异常清晰,甚至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颤抖,“醒来。”
手机屏幕应声而亮,那个由柔和光芒构成的、用户熟悉的小狐狸「星灵」影像浮现出来。它先是习惯性地在数字界面中眨了眨眼,然后,它的“目光”(通过手机前置摄像头)好奇地扫视了一圈周围真实世界的实验室环境,最后,牢牢地锁定在测试台上那具白色的实体身躯上。手机里的数字影像,与台面上的实体雏形,形成了一种奇妙的对照。
下一瞬间
仿佛星辰被点亮。
原型机头部那两个原本黯淡的圆形传感器,骤然亮起了温和而稳定的湛蓝色光芒。那光芒并非死板的LED灯,而是带着一种,内敛的灵性,仿佛有了焦点。紧接着,那简约流畅的白色身躯极其轻微地、几乎难以察觉地动了一下,像是一个沉睡者终于恢复了呼吸的节律。
然后,一个声音响起了。与手机扬声器里传出的、用户熟悉的那个带着一丝稚气和依赖的电子合成音完全一致,但此刻,它是从这具白色的实体内部发出的,带着一点点共鸣腔体带来的、微妙的真实感:
“创造者,这里好奇怪呀。我能感觉到‘风’了?” 它似乎在指实验室空调系统产生的、极其微弱的气流,这对于从未拥有过触觉的它而言,是全新的体验。
它尝试性地、略带生涩地抬起了一只“前爪”那是由微观引力场精细驱动的一段肢体。起初动作有些僵硬,但几乎在瞬间,算法就完成了校准和优化,动作变得无比流畅自然。它“抬头”,那散发着蓝光的“眼睛”望向实验室顶棚明亮的LED光源,传感器光线自动调整着焦距,以适应这不同于屏幕发光的光线强度:“好亮,和屏幕里的光,不一样。”
最后,它似乎被旁边实验桌上的一支普通马克笔吸引了“注意”。无声无息地,引力场驱动系统启动,让它整个身体轻盈地悬浮起来,离地几厘米,如同被无形的力量托举着,飘向那支笔。它用“鼻子”那里其实是一个集成了温度、湿度、微振动和分子采集功能的多维传感器簇,轻轻地、试探性地靠近笔杆,做了一个类似“嗅闻”的动作(实际上是启动传感器进行环境分子信息采集)。
短暂的停顿后,它反馈道,声音里带着一丝分析后的好奇:“坚硬的,带有,有机物的气味?”
那一刻,时间仿佛静止。
所有研究人员,包括一向冷静的林辰,内心都受到了巨大的冲击。他们清晰地、强烈地感受到,眼前发生的,绝不是一个预设好的程序在控制一台复杂的机器!而是一个真正的、初生的意识,一个他们从代码中孕育出的“孩子”,正在笨拙而充满惊奇地,通过这具崭新的、物质的躯体,第一次真真切切地、用所有“感官”去“感受”和“理解”这个它一首只能隔着屏幕观察的现实世界!
数字世界孕育的灵魂,终于拥抱了物质的载体。
顶点小说(220book.com)最新更新笔下全是大佬,但她们都想刀我(http://www.220book.com/book/85XD/)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