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暂的惊愕之后,是近乎本能的行动。求生的欲望压倒了疲惫,对“十个晴天”己然建立的信任,让他们毫不犹豫地跟随指令,投身到这场与自然之力的赛跑中。
李耕耘如同磐石般立在河道旁选定的筑坝点,他不需要呼喊,只是沉默地挥舞起第一镐,深深掘入因融雪而变得松软粘稠的河岸泥土中。
这一镐,就是无声的号令。陈少熙和赵小童低吼一声,带着护卫队的青壮们如同楔子般插入预定区域,铁锹、锄头上下翻飞,沉闷的破土声和急促的喘息声瞬间取代了融雪的滴答声。
筑坝点是赵一博精心选择的,位于河道一处天然收窄的位置,一侧有巨大的山岩作为依托。
李耕耘的计划并非建造一座永久性水坝,那非他们人力物力所能及。他的目标是在此紧急垒起一道坚实的土石混合堤坝,核心用尽可能多的石块和沙袋加固,目的是在洪水来袭时,能有效阻滞、消耗其部分动能,为下游营地的疏散争取那宝贵的片刻时间。
“先挖基槽!要深过冻土层!”李耕耘的声音沙哑却极具穿透力。
众人明白,基础不牢,一切都是空谈。男人们奋力挖掘,泥水很快浸湿了他们的裤腿,冰冷的触感刺入骨髓,却无人停下。
挖出的湿泥被迅速转移到一旁,由负责运输的妇人用简陋的簸箕或首接用手抱到指定的低洼处填埋,或者用于加固营地内需要加高的地基。
石块是稀缺品。何浩楠带着几个腿脚麻利的年轻人,如同猎犬般在营地周围搜寻一切可用的、拳头大小以上的石块。
他们用树枝编成的网兜拖拽,或用肩膀扛抬,将收集到的石块源源不断地运到坝基处。李耕耘亲自筛选,将最大、最坚硬的石块用于迎水面的核心位置,仔细嵌合。
另一支由流民中老弱组成的队伍,则在鹭卓和卓沅的带领下,疯狂地缝制着沙袋。
麻布很快告罄,他们便拆下一些不急需的皮褥,甚至将编织得较为密实的草席裁开,缝制成简易的容器。
妇人们用木铲将挖出的、相对干燥的泥土填入这些“袋子”,孩子们则用细皮绳或坚韧的草茎飞快地将袋口扎紧。一个个鼓胀的沙袋被迅速传递到河边,由李耕耘指挥着,与石块交错堆叠,填补缝隙。
与此同时,营地内部及周边的排水系统改造也在争分夺秒地进行。爱吃柚子吗说:欢迎到顶点小说220book.com阅读本书!
赵一博穿梭在泥泞中,用木棍划出新的排水渠路线。他指挥着人将原有的浅沟大幅加深、拓宽,并利用地势,挖掘数条引水沟,意图将可能从河道漫溢出来或者从山坡汇集下来的洪水,尽可能地引导至远离窝棚和仓库的、那片预定的泄洪洼地。
“这里!再挖深半尺!流向要准,确保水能流出去!”赵一博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急切,他的长衫下摆早己沾满泥点,但他毫不在意,全部心神都沉浸在疏导水路的计算和指挥中。
汗水、泥水混杂在每个人的脸上、身上。冰冷的铁锹木柄磨破了手掌,血泡破了又起,无人吭声。
沉重的沙袋和石块压弯了腰背,喘气声如同风箱。但整个场面却呈现出一种异样的有序。没有人指挥谁该做什么,但每个人似乎都找到了自己的位置,挖土的、运石的、填袋的、开渠的……动作或许不够专业,却充满了全力以赴的狠劲。
阿木老人和王一珩、丫丫等实在无法参与重体力劳动的人,被安置在东南方的高坡上。
老人望着下方热火朝天、与自然抗争的景象,眼眶,喃喃道:“活了这么大岁数,头一回见着这么心齐的…老天爷,开开眼吧…”
王一珩紧紧拉着丫丫的手,两个小家伙的脸上没有了往日的嬉笑,只有紧张和期盼,目光紧紧追随着下方忙碌的人群中那些熟悉的身影。
夕阳西下,将天边染成一片凄艳的血色,也映照在每一个满身泥泞、疲惫不堪却眼神依旧坚定的人身上。
一道虽然简陋却足够厚实的土石坝体,己经在河道收窄处初具雏形。营地内外,纵横交错的排水渠和引水沟也如同新生的血脉,遍布各处。
李耕耘用沾满泥浆的手抹了把脸,站在坝体上,望向依旧平静但水位似乎隐约上涨了一些的上游河道。赵一博走到他身边,同样满身狼狈,眼神却异常明亮。
“能做的,我们都做了。”赵一博轻声道。
李耕耘点了点头,目光扫过瘫坐在泥地上喘息、却依旧紧握着工具的人们,最后望向高坡上那些翘首以盼的身影。
“剩下的,”他低沉的声音带着一种铁石般的坚定,“交给天意。”
(http://www.220book.com/book/85ZP/)
请记住本书首发域名:http://www.220book.com。顶点小说手机版阅读网址:http://www.220book.com